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毛薆松 《贵州教育》2023,(Z2):81-88+80
<正>“诗教”是中国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文教传统,是美育更是德育。吟诵是诗教的实施方式,是中国人特有的读书法、吟诗法,它承载了中国诗歌的悠悠古韵,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琅琅书声。回归诗教传统,理清诗教源流,指明吟诵与诗教的共生共情关系,对于挖掘和丰富国学教育的深厚底蕴,促进吟诵与诗教的复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语文教育向来是特别注重诗.一直到加世纪上半叶,学诗都是特别注重吟诵的。而传统的吟诵,有腔有调,节奏完全依照自然的声律节奏,不管意义结构如何,都按经典的节奏形式来吟诵。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虽然读的人知道“疑无”无解,“又一”隔断了词义,但实际吟诵时就是  相似文献   

3.
吟诵与黔学     
顾久 《贵州教育》2023,(Z2):4-5
<正>“吟诵”是诗文(特别是诗歌等韵文)阅读与教学的一种传统方法。陈寅恪先生考证:魏晋南北朝人听佛门唱经,启发他们从汉语中发现跌宕抑扬的四声及吟诵。该观点得到众多专家的赞同。但“四声”区分虽在魏晋,诗歌的吟唱却出现很早,先秦《诗经》就多“披之管弦”的配乐内容。人们普遍认为,音律相协,可吟可诵的才是诗歌。如清人袁枚:好诗“其音悦耳”,“文曰作,诗曰吟,可知音节之不可不讲”;朱光潜先生:“诗必定有一个固定的音律,这是一个传统的信条”;王力先生:“诗写下来不是为了看的,而是为了‘吟’的”;  相似文献   

4.
雕塑的“模糊”、“跳动”、“简约”与诗有着共通的特性,它通过形体的凹凸,光滑而造成不同的影,使雕塑吟诵动人的诗,而表达生命的真实,每一尊雕塑都是一首诗,其中蕴涵着每一个被塑思想的光芒,折射着个性的美,这一切在作品中都归结为“瞬间之神”的把握-“诗”的灵魂。  相似文献   

5.
文人与吟诵     
诗词吟诵是展现诗心、点燃诗情、表达诗美与感动读者的重要手段。 一字一音、一调一义的汉语,最宜于以灵活多变、抑扬顿挫的节律来表现诗词之深情、意象之大美。我国的诗词从来都是可歌可诵的,《尚书·尧典》上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毛诗序》上讲:“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永哥”就是“吟诵”。《文心雕龙·乐府》上讲:“诗为乐心,声为乐体。”诗是乐的灵魂,声音是乐的形式,  相似文献   

6.
读石     
“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溯源应太古,堕世又何年。”每当吟诵这首诗时,心头总会浮现你那高洁、美好的形象。  相似文献   

7.
“书画琴棋诗酒花”是人生的七件雅事。好诗是慢慢吟诵的,好酒是细细品味的。吟好诗、品好酒是一种美的享受。好诗与好酒在大唐与一个伟大的天才相遇。李白的诗歌古今中外无人能与之叫板,何故?其他人生命的水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饮酒》组诗中的第五首,是古今传诵的名篇。每每吟诵此诗,总被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无我之境”(王国维《人间词话》)所吸引,所陶醉。而末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尤让人玩味:“此中真意”为何意,诗人为何“欲辨已忘言”?  相似文献   

9.
如今社会,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信息和文化传播的媒介也是五彩斑斓,如我们写了一些东西想发表可以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上传媒等得以发表。那么,唐代诗人写了诗是怎样“发表”的呢?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1.呈示寄赠。这是最普遍的方式。如李白的诗《赠汪伦》《沙丘城下寄杜甫》。有些诗虽不以“寄”、“赠”为题,但也是赠送给别人的。有时诗人直接把自己的新作向友人吟诵,杜甫的诗友苏涣曾到杜甫船上拜访,当面吟诵自己的诗给杜甫听。2.投诸名流。唐代许多举人文士为了获得名誉,顺利及第,就把自己的得意之作献给当时的…  相似文献   

10.
一、诵读朗朗上口.提高记忆效率 诵读即有声之读。诵读是感知文言文的一种手段。朱自清说:“吟诵,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能理智地了解。而且能亲切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就化为自己的东西。”实践证明,诵读可以让学生领悟到文言文的丰富的内涵,体味到其韵外之致。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相似文献   

11.
山西的赵爱壤老师在《中学语文》1999年第1期发表《〈就是那一只蟋蟀〉主题探讨》的文章,特别指出:“课本将《蟋》的主题视为‘思乡’。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然后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辩正,总结说:“这首诗的主题不妨定为吟诵统一,因为统一是大陆人民和台湾人民的共同愿望。”赵老师将这首诗的主题定为“吟诵统一”,这个分析是符合作品的实际的,但是把这一主题的把握建立在对课本“思乡”主题的否定之上,是不妥当的,这说明赵老师并没有真正领会编者在“预习提示”中所作的提示,也没有真正把握  相似文献   

12.
[教学目标]1.学习吟诵古诗,反复诵读,力争背诵全诗(最低要求背诵前6节);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体会它的节奏感、韵律美。  相似文献   

13.
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语言凝练含蓄,意境深邃,倍受人们喜爱。古代的诗与歌是不分家的。《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育,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从原始歌谣到“诗三百”到宋词、元散曲,诗是吟出来的,吟诵乃是历代诗家文人的最佳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4.
忽视朗读教学。优秀的古典诗歌意境优美,词句精粹,感情真挚,音韵和谐,节奏分明,最适合朗读、吟诵,也最值得朗读、吟诵。通过不断的吟诵,学生感受到诗人涌动的感情。但是不少教师忽略了这些,在古典诗歌的教学中,只重视字、词、句的翻译。教学中不能以点带面。有的老师在诗歌教学中像讲解其它古文那样逐字逐句的分析,破坏了诗的整体美。教师应善于抓住关键,以点带面。如杜甫的《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其中“呼”、“啼”、“怒”、“苦”四个字是关键字,它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  相似文献   

15.
苏轼难荆公有一次,东坡指着“坡”字请教王荆公(安石)字义。王安石解释道:“‘坡’乃‘土’之‘皮’。”东坡听了,反问道:“那么‘滑’乃‘水’之‘骨’喽?”安石闻之,半天默然无语。三分诗,七分读诗人郭祥正有一次把自己写的诗送给苏东坡鉴赏。未等东坡看诗,他自己先有声有色地吟诵起来。吟完  相似文献   

16.
本刊郑重推出一份珍贵的传统文化资料——我国现代语言学奠基者、著名音乐家赵元任先生34年前在美国吟诵诗文的记谱记音。吟诵是旧学的读书方式,就是“叹诗、叹文章”,是历来盛行于全国各地及海外华人文化知识界人士中的传统艺术。赵元任先生的吟诵展现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吟诵艺术的基本风貌,具有浓郁的常州乡土文化特色。自本期起,本刊连续刊载其精彩部分以飨读者,并供文学、音乐、语言等学科的相关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7.
诗歌是一种有韵的文学作品,它篇幅短小,便于吟诵,易于记忆。儿童爱读诗歌,在熟读成诵中丰富了语言,陶冶了性情,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说过:“不学诗,无以言。”我们今天在小学讲授一些诗歌,当然和古人的“诗教”不一样,但古代重视“诗教”的传统还是值得我们继承的。从诗歌的发展史来看,远古时代,诗和歌本来是一个东西。“诗”都是可以歌唱的。“诗”同时也就是“歌”。后来,有的诗不能唱了,人们就把不能唱的叫做诗,可以配乐歌唱的叫做歌。“诗”和“歌”发展到近代又有逐渐融合的趋势。现代的民歌、山歌都是可以歌唱的,诗人写的诗也有配乐歌唱的。因而,现在不论能不能歌唱,统称之为“诗歌”,这个概念已经相对稳定而且比较明确,为大家所接受了。  相似文献   

18.
小诗迷     
听外婆说,我还躺在摇篮里的时候,妈妈就坐在摇篮旁,一边轻轻地摇,一边小声地吟诵着短小的唐诗。好多次我都是在妈妈的“摇篮诗”中睡着的。  相似文献   

19.
陆游提出并阐释的“诗外功夫”一说,对于诗创作来说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诗外功夫”大抵指作家心灵修养和生活实践两个方面。可以从三个方面对“诗外功夫”引申理解:“诗穷而后工”;“情真景真,其词必工”;自然天成为工。  相似文献   

20.
苏敦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语文必修一、专题一、模块一为“吟诵青春”。这一模块规定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吟诵”活动体验。课程标准教学要求说,“吟诵青春”的学习材料是一组诗歌,要组织学生围绕“理解”与“吟诵”两个要点展开活动,在理解感受的基础上朗诵,在朗诵揣摩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