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架新书     
《当代图书馆》2006,(2):77-77
《像男人那样去战斗——我就是那个说球的》黄健翔,中央电视台著名足球比赛解说员及评论员,被大众传媒认为是“新时代的体育解说”风格的代表人物。《像男人那样去战斗》是其自传性作品,主要讲述2000年以来的人生历程。作者以一名普通体育解说员的眼光,全景式地审视并评判中国足球及世界足球,同时也展现重大国际体育赛事中的方方面面。作品内容涉及2001年中国与卡塔尔世界杯十强赛事件的前前后后与内幕,中国队两任外籍主教练米卢与阿里汉鲜为人知的故事,并有作者同诸多公众人物白岩松、刘建宏、王小丫和张靓颖等人交往的生活花絮及精彩人生…  相似文献   

2.
《出版经济》2006,(3):14
本书讲述2000年以来黄健翔的人生历程.作者以一名普通体育解说员的眼光,全景式地审视并评判中国足球及世界足球,同时也展现了重大国际体育赛事中的方方面面.作品内容涉及2001年中国与卡塔尔世界杯十强赛事件的前前后后与内幕事件,中国队两任外籍主教练米卢与阿里汉鲜为人知的故事,并有作者同诸多公众人物白岩松、刘建宏、王小丫和张靓颖等人交往的生活花絮及精彩人生片段.  相似文献   

3.
读过《副、付、傅不可混用》一文(见90年8期),我想接续说几句,聊作补充。“副”和“付”,作为量词(表示成对的、成套的)使用时,不少地方可以通用。譬如“一副手套”可写作“一付手套”。“全副武装”也可写成“全付武装”。若是单个的、台在一起的器具,物品,则习惯用“付”。象“一付木料”,“两付汤药”。此外,形容面部表情或某种姿态,即用“副”。如“一副威严的面孔”,“一副搏斗的架势”。“副”还有符合之意,故此写作“名副其实”。但有人在“名实不符”词语中用“符”,也说得过  相似文献   

4.
许如钢 《视听界》2006,(1):180-181
中华文化向来要求把人放在最重要的地位,《说文解字》中说“人,天地之性最高者也”,《左传》中提出“夫民,神之主好”,孔子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孟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人为本”,是对传统“崇人”文化的继承,是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005年,江苏广播电视总台(集团)提出了“以人为本,与您同在”的发展理念,要求做到紧跟党委政府,贴近广大群众,依靠全台员工,努力做到让政府、受众、客户和员工…  相似文献   

5.
刹、霎、瞬     
《瞭望》新闻周刊2000年第47期第51页有一篇《向湟鱼忏悔》的文章,其中有一句话:“霎那间,似乎又回到了湛蓝如洗的青海湖畔。”“霎那间”应是“刹那间”之误。表示时间极短含义的词有“刹那”、“霎时”、“瞬间”等,它们在文章写作中极易用错。刹那。乃梵语的音译,指极短的时间,佛教中说一弹指有六十五刹那,或者说一念之间有九十刹那.都是说明时间很短。霎时。“霎”原意指小阵雨,引申为“一阵”、“暂时”、“片刻”等意,“霎时”即  相似文献   

6.
只、枝、支     
“只”和“枝”、“支”这三个量词混用的现象,在报刊上时常出现,用混的原因,就是对这三个同音量词的分工不熟悉。“只”使用得比较广泛。它常用于表示某些成双成对东西的一个,如两只眼睛、两只手、一只筷子、一只袜子。它还用于指某些器具的量,如一只箱子、一只手表、一只灯泡、一只酒杯。一些飞禽走鲁的量,也用“唑”,如一只老虎、一只山鸡、一只兔子、一只小鸟。“双”是“只”的异  相似文献   

7.
清人叶生在《书:调和》中讲:诗人须有“才、胆、识、力”。说:“无胆则笔墨畏缩,无识则不能取舍。”(《原诗》)笔者不禁深思,无“才”如何?元“力”又如何?其实,无“才”,不能成文,更不能成诗;无“力”,则无风骨,更无艺术公力。细究这四字,个中大有嚼头。借此四字,用于杂文的写作和评论上,则是再贴切不过了。先说“胆”。写条文是需要胆量的,元“胆”是写不出杂文的。郑板桥在《偶然作》诗中大呼:“直摇血性为文章。”让人读后拍案叫好。试问,杂文若无“血性”,谈何针及时弊、激浊扬清?因此,无“血性”者——胆小怕…  相似文献   

8.
“反唇相讥”不等于反驳 “反唇相讥”原作“反唇相稽”,意思是受到指责后,反过来质问对方.语出《汉书·贾谊传》:“妇姑(儿媳和婆婆)不相说(同‘悦’),则反唇而相稽.”颜师古注引应劭日:“稽,计也,相与计较也.”例如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段氏》:“又将年余,段中风不起,诸侄益肆,牛马什物,竞自取之.连诟斥之,辄反唇相稽.”后来变为“反唇相讥”.把“稽”(计较、责难)换成“讥”,整个成语的意思也由同对方争辩变成讥讽对方.  相似文献   

9.
施雪伟  陈龙 《大观周刊》2012,(41):84-84,96
古代“法治”“德治”都是实现“人治”的手段,服务于君主专制。“法治”“德治”之论,早于先秦时期便引起思想家们的纷争,历史上亦有多次论辩。20世纪70年代末,中央将“以德治国”作为治国方略正式提出后,“德治”“法治”及其关系又一次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热点。本文在阐述“法治”、“人治”、“德治”概念之由来及含义的基础上,分析了法治、人治、德治的联系与区别,论证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把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10.
档案本质属性是档案定义的核心,也是研究档案定义的逻辑起点和支撑档案学理论大厦的基石,为此,笔者一直非常关注理论界的新成果,也作了一些认真而深人的研究工作,本文再次略陈管见。 一、国内档案本质属性研究现状简析 迄今为止,笔者所见国内有关档案本质属性的代表性观点就有9种,虽有孤陋寡闻、挂一漏万之嫌,但仅此即足见我国档案学界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及治学态度之积极。这9种观点,就其形成时间和影响范围来说,可以分为传统观点(或主流观点)和反传统观点(或反主流观点)两类,前者有“原始记录性”(以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学者为代表),后者有“备以查考性”(伍振华)、“凭证属性”(王恩汉、朱益祥等)、“三属性交集”(王玉声)、“结构”(李福君等)、“鉴定和整理”(王岚厂“归档”和“集中保存”(查启森、张照余等)、“非现行性”(傅荣校)、‘呐在有机联系性”(肖英)等8种。其中前6种观点,笔者已在《档案本质属性再认识》和《档案本质属性研究》(以下简称‘《两文》”)①中论及,故从略。现仅就“归档”和“集中保存”、“非现行性”、“内在有机联系性”3种观点作简要评析。  相似文献   

11.
“因人成事”的误解和误用2008年7月24日,《平凉日报》有一篇题为《毛遂与蒋干》的文章,在详细介绍了毛遂的事迹之后,得出一个结论:“事实证明,毛遂不但有脱颖而出的勇气,更有因人成事的胆识和才干,”毛遂确实在同楚王的谈判中脱颖而出,但是他的成功是“因人成事”吗?“因人成事”也需要“胆识和才干”吗?还是让我们先来看看这条成语的来历吧.  相似文献   

12.
名、字、号     
古代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名,一般指人的姓名 或单指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字,是男子20岁 (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jī)礼时 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 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有两种情况:①“名”和“字”词义相近或 “字”是对“名”的进一步阐述,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原”是 宽阔平坦的意思;②“名”和“字”意思相反的,例如:韩愈,字 退之。后人取字,通常是以两个为“字”,例如诸葛亮字孔明。古 人通常尊敬对方称自己名,表示自己谦卑时也称自己名。如  相似文献   

13.
赵丕杰 《青年记者》2010,(10):57-58
“不知所踪”、“不知所终”和“不知去向”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09年8月6日刊登一条新闻,说:“香港康文署证实,筹建孙中山纪念馆时,在美国购入一批孙中山先生文物,但其中21件不知所踪。”8月9日又刊登一篇后续报道,说:“直到收货后4年因香港审计署检察,康文署点算文物才发现其中21件不知所终。”同样是讲21件文物下落不明,前者用的是“不知所踪”,后者用的是“不知所终”。到底应该用哪条,还是两条都可以用,或是两条都用错了?  相似文献   

14.
“宣(xuān)”是个形声字,上边的“宀”是义符,表示房屋(甲骨文、金文的“宀”像房屋的形状),下部的“亘”是声符,读xuān,又读huán,但不读“绵亘”的“亘(gèn)”。“绵亘”的“亘”原写作“”,后来形体变化,和“亘”成了同形字。“宣”的本义是大的房屋,古代常称天子的屋室为“宣室”。    相似文献   

15.
“莘莘学子”不等于“学子” “莘莘学子”严格说并不是成语,许多成语词典都没有收录。《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汉语大词典》等都只收录“莘莘”一词,然后举“莘莘学子”为例。  相似文献   

16.
吴永亮 《青年记者》2012,(12):59-61
11八(丷) "八",会意字.从甲骨文到今天,“八”基本上是一撇一捺,大都表示一个东西被分成两半的样子.因此,“八”就是“分”的意思.小篆“八”像是两个人背靠背,也有“分别”之义. 如今,“八”分别之义已经被“扒”得干干净净,当数字用的“八”是同音假借的结果,当然也是一借而不还了.  相似文献   

17.
有的人似乎把个“兰”字当成了“万能字”,什么“兰球”、“兰水”、“兰天”等等,一概用“兰”。其实,“兰”是“蘭”的简化字,它只适用于“兰州”、“兰花”、“兰草”等有限的范围;一  相似文献   

18.
十六、“今”和“令” “今”和“令”是两个不同的字,两个字在意义上也大不相同,单独使用是不难区别的。但是两个字作偏旁时就容易混淆了,如“含”是“今”下从“口”,不是“令”下从“口”,“念”是“今”下从“心”,不是  相似文献   

19.
副、付、傅的应用到处可见,遗憾的是,处处有用错了的副、付、傅。“副”之意,与“正”相对,或“非主要”之含。如副主席、副刊、副作用、副食品。它与“付”字意截然不同,“付”是给的意思。如付款、付印、付诸实施。如果把“副食品商店”写成“付食品商店”,把“副导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汉语语法中,“的、地、得”都属于实词的结构助词。在语言文字中它们经常附着在词和词组后面,帮助所附着的词和词组同别的词结合在一起。在口语里“的、地、得”都读轻声。如“祖国伟大的母亲”、“我轻轻地呼喊”、“这首诗写得好”。在句子中,“的”附着在词或词组后面,表示它前面的词或词组是定语。在一般情况下,它后面的词大都是名词。例如:参观团来到了我们的学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