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正>一、真心肯定找优点评课者要抱有谦虚的心态,在观摩中用"放大镜"寻找优点。并将这些优点进行总结,整理出最具代表性的"闪光点",用关键词进行高度概括。如,"真实"、"主动"、"巧妙"等。笔者在点评一节《横箱分腿腾越》课中这样说道,"本节课最大优点是‘真实’。所谓‘真’,就是教师真教、学生真学。所谓‘实’,就是学生掌握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大数据的到来,微课成为一种新型的教与学的途径。"微课"有别于传统的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它是一种以视频为主要载体,时间控制在310分钟之间,主要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微课的出现给学生提供自学或弥补没有掌握知识进行再学习的机会,教学资源是一种课堂形式的展示,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提供了有效的学习资源,便于大家直接拿来就用或  相似文献   

3.
<正>一、在学练技术动作前激发学生学练兴趣案例:教师在课前将两只"山羊"根据学情调整好高度,与踏跳板、保护用的垫子一起摆放整齐。上课时,教师介绍并鼓励学生:"同学们,你们面前的四条腿的器材叫‘山羊’,这节课老师将带着你们轻松愉快地学习山羊分腿腾越的技术动作,大家有没  相似文献   

4.
<正>一、集中注意力好的体育课开始部分就是有效地将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的玩耍状态集中到课堂的学习之中,为紧张的活动做好心理和生理上的准备。如,上课铃声响了,学生还在队列中讨论上节课的考试内容。这时,教师可以说:"同学们,下面我们进行‘抓手指’比赛,谁输  相似文献   

5.
<正>"微课"是指按照《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及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等形式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进  相似文献   

6.
<正>微课是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创新的重要载体,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逐渐显现,尤其在疫情期间,微课线上推送帮助学生进行居家体育锻炼,发挥了其独特的优势。本文归纳总结了中小学体育微课制作与应用的策略,以期为体育同仁们提供借鉴。一、微课制作的因素针对"体育微课制作要考虑哪些因素"话题,研讨教师列举出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7.
何健 《体育师友》2013,(3):67-68
所谓模拟上课,就是模仿真实的课堂,在没有学生参与的场景下完成的虚拟教学活动。这也是在近几年在教师招聘和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中采用得比较多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因简便和可操作性强而受到教育行政部门的青睐。模拟上课虽然缺少学生群体“动态”双边活动,但他更是40分钟体育实践课的浓缩。因此,要求执教者更做到眼看学生,话说学生,心装学生,要做到“此时无‘生’胜有‘生”’。笔者有幸参加了2012年浙江省体育课程“疑难问题解决”专题研训活动,倾听了于素梅博士的讲座,在关于“模拟上课”的讨论中产生了几点看法。笔者认为,体育模拟上课必须根植于体育常态课堂,做到心中有学生,脑中有教法,课堂有过程,才能体现体育模拟上课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一、课前奏好前奏曲,制订安全预案案例:体育课遇上大雨天,上课铃响后教师走进教室,对学生说:"同学们,今天下午,体育课改在室内上,下面我们进行掰手腕比赛好不好?看谁是今天的‘腕力王’!"听到教师说要组织掰手腕比赛,学生顿时欢呼起来,尤其是男生更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在比赛过程中,有组学生因为一方用力过大,导致另一名学生的手  相似文献   

9.
<正>通过本期论坛的探讨,发现不少教师对体育微课的作用,微课制作的准备工作、重点和关注点、采用的策略、存在的困难和误区及其解决方法等问题认识不足。本文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整理归纳,现总结如下:一、微课在体育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技术动作,视频是展现技术动作的最佳方式之一。教师  相似文献   

10.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一种改革,它更好地利用多方面资源,使学生及教师获得以往常规课堂所无法给予的新体验,促进学生的知识面逐步走向“精”与“专”,老师也拓展了知识面。但受教学内容、时间及追求拍摄效果的限制,“微课”中教师个人魅力不能尽情展现。而且,“微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对于这种教学方式能否在实际教学中得到推广,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正>一、互评的目的与意义"体育学习评价是以体育学习目标为依据,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运用相应的评价技术和手段,通过信息收集和分析整理,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以改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最终促进  相似文献   

12.
<正>"借班上课"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活动形式,一般出现在某一主题的公开课、展示课、竞赛课等教学研讨活动中。借班上课时,教师面对的不是自己熟悉的学生,而是借用活动承办学校的某一班级学生开展主题教学。由于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共同进行的互动活动,活动组织者会提前为"借班上课"的教师安排适当的时间进班熟悉学生(也叫熟悉班级),让"借班"教师与所借班级的学生有个相互接触、相互了解、相互熟悉的过程,以保证现场实际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如何利用  相似文献   

13.
孙建顺 《体育教学》2013,33(4):19-20
所谓模拟上课就是模仿真实的课堂,在没有学生直接参与的场景下,教师自编自导并完成的虚拟教学"展演"活动。由于模拟上课可以在相对静态的课堂过程中更能全面评价执教者的综合素质,因此,它作为研讨、赛课和考核等形式被广泛采用。然而,由于模拟上课是新生事物,部分教师对其本质认识不够,理解不透,致使目前的模拟上课还存在着种种误区。笔者所在的常州市新北区每年招考新师范毕业生或者拟引进教师,就  相似文献   

14.
<正>学习评价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被广泛关注和讨论的热点话题,尽管新课程理念已经影响了一批又一批教师,但是学习评价对于"更有效地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潜能,调动他们的体育与健康学习潜力,调动他们的体育与健康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更好地‘学’和老师更好地‘教’"等方面,笔者认为值得进一步讨论。《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相似文献   

15.
<正>研讨背景:"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在网络日趋发达的时代,随着信息与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按需选择学习、在线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与学的途径。而体育学科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体育课堂教学设计中,了解微课制作的特点与规律,设计好一节高质量体育教学微课势必成为当下一线体育教育教学工作者们研究的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16.
<正> 《学校体育》一九八九年第一期、第二期相继刊出了陈钢同志“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提法不妥”和“再谈怎样认识体育教学中的主客体关系”两文。读后颇受教益,现就两文的一些观点谈淡我个人的不同看法,以求教于陈钢同志。体育教学的本质与学为主体陈文认为“教师和学生同样是‘进行认识活动和实践括动的人’,是相互依存的两个认识主体。”并进一步指出“教的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进行认识和实践,发挥主体积极性作用。”一句话,就是认为体育教学活动中存在两个相互依存的认识主体。我们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 从本质上讲,体育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它不同于一般的认识活动,从一般认识过程来讲就是  相似文献   

17.
<正>"趣"、"实"并重的足球教学能让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设计相关游戏活动,通过场地队形的变化和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趣味游戏中享受快乐足球的同时习得技能、发展体能,实现"生在‘趣’中学,师从‘实’处教"的教学意境。下面以笔者执教的三年级足球教学单元第2课时的"脚内侧踢球"为例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8.
<正>微课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比较流行,但在体育学科才刚刚起步。有人说"体育微课没有必要",有人说体育微课是"体育多媒体",有人说体育微课是"体育教学片段",还有人说体育微课是"模拟上课视频"。该如何打破质疑,解开困惑,客观、公正地看待体育微课,明确体育微课的价值与意义是体育微课普及的关键所在。本文试图结合实  相似文献   

19.
体育活动课的认识与实践●崔晓章张居坦体育活动课是我国课程理论的新发展,也是我国课程研究和改革的成果。体育活动课的开展,使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技能的培养和体能的发展更加紧密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提高认识,走出误区初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樊江波 《体育教学》2013,33(6):31-33
为了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本刊网络论坛(bbs.tyjx.net.cn)"课标与实践"板块第一期围绕"依据《课程标准》分析‘投’在不同水平阶段的学习标准"进行了讨论,问题依次是:基本身体活动方法有那些;基本身体活动方法在各水平阶段的目标递进关系;基本身体活动方法和运动技能的关系;分析各阶段"投"的动作表现特征;各水平段"投"的学习标准等。从讨论中看出广大教师都认识到制定学习标准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在实际教学中能从不同角度制定学习标准,但讨论时也发现还存在对课标的理解不够深入,学情分析不够透彻等问题,希望大家在今后学习中不断加强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