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音孜 《今传媒》2013,(6):144-145
"魔弹论"是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最初成果,同时也是收获最多批评和鞭挞的效果研究理论之一。本文试图从"魔弹论"的产生原因和历史演进过程入手,探析"魔弹论"的基本内容和现实意义,并以高速发展的现代大众传媒环境为背景探求"魔弹论"的再现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影响议程设置效果的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兰芹 《当代传播》2002,(5):11-13
作为大众传播效果研究中适度效果论的代表,议程设置理论自上世纪70年代提出至今,在传播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但使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而且也为传播实践供了理论依据,特别是对传媒的舆论导向提供了启发和指导,在人们乐观地看到它强大功用的同时,它的限制因素也逐步显现出来,本从传和受众两方面入手,探讨影响议程设置效果的因素,以期对议程设置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1990年代五本大众传播国际核心期刊的内容分析为主要依据,考察和分析西方媒介效果研究的新进展。研究发现,西方媒介效果研究受到大众传播学者和相关学科研究者的充分重视;研究呈现微观层面的深化、精细化的研究发展态势,更加重视人际传播在其中的作用研究的理论建构严重不足;研究受到社会资助有限,势必影响其研究的深度和外在效度;欧、美研究者在媒介效果研究上存在显著差异。研究比较了当下媒介效果研究与其历史上的"有限效果论"、"回归强大效果论"的关系,并指出,当下效果研究面临如何进一步理清媒介效果的发生过程、提升理论建构水平的重任。  相似文献   

4.
郭庆光在《传播学教程》一书中说,以《人民的选择》拉扎斯菲尔德、《个人影响》卡兹、《创新与普及》罗杰斯和《大众传播效果》克拉伯为代表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研究者,批评“靶子论”(或称“子弹论”、“魔弹论”、“皮下注射论”等)“夸大了媒体传播的社会效果”和“带上了强烈的唯意志论色彩。笔者经过长达三年的考察与对比分析后认为。这是...  相似文献   

5.
曹翼飞 《今传媒》2011,19(1):98-100
论文通过对3Q之争中网友对争斗双方的支持情况以及信息关注倾向的数据汇总和拟合,检验依据大众传播"弱效果论"做出的两个假设是否有效。同时,基于假设的检验结果,论文对企业在危机公关中发布信息应当注意的问题得出一些务虚化启示。  相似文献   

6.
高菲 《中国传媒科技》2012,(10):116-119
作为自媒体时代的新宠,微博以其"一呼百应"的号召力和"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影响力渗透于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人人都可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媒体,却不见得每个人都能做好"自我把关人";一件事件中舆论天平呈压倒性倾斜,是否下沉的一端即代表"真理"?这些都是我们在微博"双刃剑"作用的考察过程中所不能忽视的问题。本文旨在结合大众传播的效果理论,对微博的双面性进行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议程设置的起源、理论框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傅蓉 《现代传播》2002,(6):131-133
大众传播日益成为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 ,包括美国经验学派和欧洲批判学派在内的学者都很关注这一力量所产生的后果。因此 ,多年来 ,传播理论的一个主要关注点是调查大众传播效果。关于效果研究 ,赛弗林和坦卡特将其分为几个阶段 ,即早期的盛行于上个世纪 2 0至 4 0年代的“枪弹论” ,4 0至 6 0年代的“有限效果论” ,6 0至 70年代的“适度效果论”及 70年代之后的“强大效果论” (赛弗林、坦卡特 :《传播理论 :起源、方法与应用》)。据 1997年中文版的丹尼斯·麦奎尔所著的《大众传播模式论》一书中所说 ,在有关大众传播效果的所有假设中 ,“…  相似文献   

8.
传播学经验-功能学派关于传播效果的几个研究假设,至今影响我国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它们是:罗杰斯的创新-扩散论、麦库姆斯和肖的议程设置论、诺依曼的沉默螺旋理论、格伯纳的培养理论(又称"涵化理论")、戴扬和卡茨的"媒介事件"概念、戴维森的第三人传播效果,以及现在基本被否定的蒂奇诺、多诺赫、欧琳的知识沟假说。但卡茨曼提出信息沟理论,在互联网背景下得到了认可。  相似文献   

9.
钱晓文 《新闻爱好者》2011,(20):118-119
目前关于史量才新闻思想研究集中在对"史家办报"思想的内涵与价值的理解与诠释。论者多从办报与治史的关系上加以论述,这不无道理,但难以揭示出办报作为新闻事业与治史的本质区别。从大众传播的社会责任理论来考察,"史家办报"思想根植于中国史学传统与文化,更是源于西方自由主义的办报理念,在传媒与社会的关系上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实质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报刊社会责任论。"史家办报"作为中国化的社会责任理论与实践,其形成是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史氏的办报活动、办报环境等紧密相连的,因而在内涵与意义上表现出与西方的社会责任论诸多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0.
媒体的社会责任理论,最早来自美国。以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哈钦斯为首的新闻自由委员会1947年发布的《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被称为社会责任论的纲领,重点强调大众传播的公共性,要求媒体从事高品位的传播和传播的专业品格。自由与负责的统一,是该理论的核心观  相似文献   

11.
对“魔弹论”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受到传播业界的影响,在传播学的起步阶段,魔弹论的部分思想作为未经证实的常识天经地义地成为了传播研究默认的前提。尽管有限效果论挑战了这种观念,但实际上有限效果论仍然是在魔弹论的思维框架下得出的。学者们仍然相信并全力维护这样的观念:传播具有强效果,而且是直接的效果。在有限效果论出现以后,魔弹论并非完全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只是从显性的观念转化为一种隐性的、不易觉察的潜在观念。由于实用性和社会控制导向的传播研究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型塑了当代美国的传播学,美国学者之所以在骨子里维护魔弹论的观念,是与他们雇主的价值取向相一致的。对强效果论的潜在维护使美国传播研究者将绝大多数精力放在了效果的研究上,使美国传播学的视野失之于狭窄。  相似文献   

12.
鲍尔—洛基奇的传播基础结构理论探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的"传播基础结构论"是近年来由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桑德拉·鲍尔-洛基奇在"媒介系统依赖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文中详细分析了该理论的渊源、内容和理论基础的区别,指出传播基础结构论是在全球化和新媒体时代分析个人、媒体、社群乃至社会各层面之间互动关系的传播学新理论.  相似文献   

13.
受众是大众传播的核心概念之一,是考察大众传播效果的基点与立足点,在由传媒、社会与人的复杂关系建构起来的大众传播理论中,受众是一切问题的交叉点。正缘于此,受众研究历来是传播学研究的重点之一。本文以国内主要新闻传播学核心期刊为研  相似文献   

14.
自媒体是网络技术发展的结果,借由网络,人们不再接受被一个统一的声音告知对或错,同时也拥有信息接受与传播的选择自由。自媒体自发性、原创性、交互传播快等特点,代表着信息传播大众化、平民化的趋势。而大众传播的特性在自媒体的时代背景下也发生了一定变化。与此同时,大众传播的效果也因适应自媒体的特性而变得难以预计,充满概率。在此背景下,要想稳定传播效果,就要从造成传播效果不稳定的因素入手,从而提高传播到达率。  相似文献   

15.
媒介距离论:距离作为传播资源的思考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界定了媒介距离的内涵,并对人文社会学科中与距离相关理论及新闻传播学视域中的距离概念进行了梳理;其次从媒介距离概念出发,对媒介距离的分类及性质进行了理论探讨;最后探讨了媒介距离在大众传播实践中的运用,探讨了报纸、广播、电视及网络等媒体如何把握适度媒介距离,从而取得良好传播效果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刘晓菲 《新闻世界》2014,(3):226-227
社会责任论是西方具有代表性的新闻理论,它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责任和义务。本文通过对社会责任论的梳理分析,探索社会责任论对我国新闻工作者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在大众传播学研究史上,媒介与社会及其成员(受众)的关系问题历来深受众多学者的关注。大众传播学中开拓最深、成果积累最多的效果研究领域的各种理论,包括关于媒介效果的力度的理论如“有限效果论”、“适度效果论”等,以及从不同角度解释媒介效果的理论如“劝服模式”、“使用与满足模式”、“议题设置作用论”等,无一不涉及有关媒介与社会及受众的关系之假设。此外,其他部类的大众传播研究,无论是探索具体的媒介内容对受众群体及个人的影响之研究,还是以媒介本  相似文献   

18.
陈晶金 《视听》2021,(1):4-5
信息技术和交互技术促进了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改写了大众传播时代的媒体生态.从媒介的生存环境视域来看,社交媒体造成了生态位的全面泛化,构建了融合食物链体系,挖掘了全新的生物钟规律,带来了独特的社交媒体生态.但新的生态系统中仍存在各方面的不适度,带来了"瓦釜效应"等负面影响,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修正和"进化".  相似文献   

19.
肖曜  梁锋 《新闻前哨》2015,(2):50-51,54
"社会责任"对新闻传播学研究来说,是个非常熟悉的话题,但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与媒体的"社会责任"直接相联的"社会责任理论"(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ory of the press)被视为西方资产阶级新闻理论的重要观点之一。在我国对媒体的要求中,一直强调"党性原则",从"工具论"、"喉舌论"、"祸福论"再到"执政能力论"等等,"社会责任"的要求从来没有成为党对我国媒体提出功能要求的核心词汇。但是,从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次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  相似文献   

20.
文章提出,分化论与融合论、技术维度与内容维度、科学性与价值性三个理论问题.提出分化论揭示的是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融合论揭示的是技术创新的规律,媒体发展是分化论和融合论的辩证统一.技术维度表明媒体在新技术推动下不断发展,但不能代替内容至上,对内弘扬正能量,对外维护中国文化的完整性是媒体永恒的社会责任.媒体的科学性强调内容的整体真实性,媒体的价值性要处理好“一”与“多”的关系,二者要达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