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人物报道是受众较为关注和感兴趣的新闻体裁,办好人物报道栏目对媒体来说甚为重要。人物采访是做好人物报道的重要环节,在融媒体时代,如何做好人物采访工作?笔者结合近年来人物采访工作的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相对于日常新闻事件对人的采访而言,人物报道,是就某个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本身展开的专题报道。如何利用记者这份“特权”,最大限度地制作出更为真实、更为引人、更加具有启迪人心和社会意义的报道作品?采访、构思及行文等重要环节的准备和把握,将直接影响人物报道的质量和力度。  相似文献   

3.
浅谈专题摄影采访张双俊随着摄影技术和图片印刷技术的迅速发展,报纸、杂志、尤其是画报都离不了专题摄影报道。专题摄影报道是以图片形象为主体,以多幅图片或数十幅图片集中表达一个主题。那么,如何才能搞好专题摄影采访呢?根据我多年为画报采访的实践,以为所谓专题...  相似文献   

4.
党报记者采写新闻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燕 《新闻窗》2011,(3):34-35
作为一名党报的新闻记者,如何能使自己采写的报道有深度,有角度,并能引起良好的社会作用?我认为这与在采访中,记者采用的采访技巧和采访后的写作紧密相关,一篇好的新闻离不开采访前的准备、采访时灵活的方法、采访后角度的选取、主题的提炼几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吴茜 《新闻世界》2013,(3):91-93
由于商业门户网站没有新闻采访权,因此在重大国际国内新闻事件的报道上,只能以具有新闻采访资格的新闻媒体稿件做为新闻源。然而这是否意味着商业门户网站在报道中无法表达自身立场?如果可以,商业门户网站又是如何通过报道手段对此进行表达的呢?本文以新浪网对“河南洛阳性奴案”的报道为例,对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李浩然 《新闻世界》2013,(10):219-220
隐性采访在新闻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采访手段,但是隐性采访本身存在着许多伦理悖论。在新闻职业道德与社会道德,甚至是国家法律之间,新闻工作者该何去何从?如何衡量隐性采访的利弊?在隐性采访时又应当坚守何种原则?本文将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问题:1、体育记者的新闻敏感表现在什么方面?体育记者应具备哪些不同于其他记者的素质?2‘在体育报道中如何体现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体育记者的社会责任感体现在印些方面?3、如何让体育报道具有更深刻的内涵?增强评论是否是搞好深度报道的有效途径?4、计比较文字体育记者和电视体育记者工作方式的不同,以及由此带来的竞争和提高。5‘当前体育观众的兴趣、要求发生了哪些变化?我们的体育报道与观众想要知道的内容之间差距有多大?什么样的报道才能适应当代观众的四求?6、好讲过您最难忘的一次采访经历。7、目前我国的体育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8.
符刚 《记者摇篮》2009,(3):25-25
在传统的人物通讯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作品背后往往反映出采访者在采访中处于主动位置,而被采访对象处于被动位置。如何使人物通讯改变履历加事迹的平面式报道手法,从而使通讯人物有血有肉较为立体地展示给读者呢?笔者以为。首先应该在采访中实现互动。  相似文献   

9.
李科 《青年记者》2010,(8):15-16
派谁走?怎么走?如何更好地走、长久地走?如何打造一支远程采访的精锐之师?这些是派记者远程采访初期让人挠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民生新闻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在全国各地面频道可谓遍地开花,民生新闻如何提高舆论监督力度,如何在调查性报道方面取得突破?湖南都市频道(《都市1时间》进行了长达10年的有益尝试。其经验是紧抓热点,策划先行,敢于质疑,隐性采访,注重效果。笔者根据工作经验,试对民生新闻调查性报道的实战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同期声,是指在新闻类节目中拍摄画面的同时录下的新闻事件现场声或采访声,声源为画面内的物体或人物,可分为现场环境声、人物采访声等。其价值在于增强报道的真实性,增加报道的信息量,增强报道的感染力。或许正因为同期声的价值,同期声的运用渐渐出现了另一个苗头:不胜负荷。如何给同期声“减负”?除了删减过于冗长、与解说重复的同期声,笔者以为,还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相似文献   

12.
在日常的电视新闻采访活动中,许多电视记者都有这样的体会:采访老的典型单位或典型个人,难以发现有价值的新闻,往往是老报道的翻版,或是~些平庸之作。为什么?这里有一个熟视无睹的问题。怎样解决?笔者通过认真学习第20届中国新闻奖电视消息获奖作品,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如何揣摩用“孩童般的眼睛”和“聪明长者的眼光”,  相似文献   

13.
我们应该以什么取胜?范敬宜人民日报要高出一筹,这是党中央和广大读者对人民日报的要求和期望。人民日报如何高出一筹?特别是在各新闻媒体联合作战,面对同样的采访条件,同样的采访内容,同样的采访对象,我们如何做到在共性中保持个性,并高出一筹?如何做到人无我有...  相似文献   

14.
作为“人”的记者:灾难情境中的新闻伦理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雄 《视听界》2008,(4):31-35
震惊世界的汶川大地震,给中国的记者们设置了一个令人压抑的灾难性采访——报道情境。地震不仅震撼着全体国人的心,也震撼着我们对媒体。记者.新闻伦理等基础问题的认知。记者是特殊的职业工作者,他们担负着向全国人民报道地震全过程的重担;与此同时。记者和他们的报道对象一样,也是有血有肉的人。这样,一系列问题便浮现出来:记者如何在灾难性情境中从事新闻报道?当“记者”和“人”的身份发生冲突时,如何权衡和取舍?汶川大地震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新闻伦理在特殊情境中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5.
韩元 《新闻记者》2006,(2):56-59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转型的继续深入,传媒将在一个更为复杂的社会生态中蹒跚前行。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历史进程中。理想的传媒功能应该如何定位?在世俗社会的喧哗与骚动中,传媒是否坚守了正确的信息把关与传达?传媒的报道和管理应该如何与时俱进?带着这样的疑虑和思考,笔者采访了法学界4位知名学者:  相似文献   

16.
突发性灾难报道将如何走出煽情或悲情思维的怪圈?此次媒体关于玉树大地震的报道突破了这一传统的报道怪圈,树立了客观、全面、公正、理性报道的典范。本文将以媒体关于玉树大地震的新闻报道为视点,从分析灾情报道内容、外媒采访政策、捐款报道的舆论导向入手,来探讨媒体理性化新闻报道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17.
人物新闻就是以人物为中心报道对象,通过一个人物新近的行动和思想来反映时代特点和社会面貌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如何避免人物新闻的同质化?一些人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如注重策划、改变报道方式、修改记者考核标准等。但笔者认为,这些只是避免人物新闻同质化“治标”之招,而非“治本”之策。重视对人物在“第一现场”中的采访,才是走出人物新闻同质化怪圈的最根本方法,然而这个方法却被一些人给忽视了。那么,什么叫对人物“第一现场”采访?笔者认为,就是将被报道人物置于其工作学习或生活的现场环境中所进行的采访。这样,才能提高新闻稿件的质量,从根本上走出人物新闻同质化的怪圈。  相似文献   

18.
宋倩倩 《新闻世界》2012,(1):177-178
媒体对深圳“联防队员施暴”事件的报道引来了社会各方面的口诛笔伐。众人责难媒体为了抢发新闻不顾采访对象的感受,逼迫受害者回忆受辱经过。而媒体辩解,采访第一当事人是对新闻的尊重,是新闻真实性和客观性的要求,是对新闻价值的挖掘。一方面是新闻价值以及媒介生存现状对轰动性新闻的需要,一方面是采访对象的感情,媒体应该如何选择?本文以“联防队员施暴”事件为例,试从事件的分析、挖掘新闻事件与维护采访对象情感之间的矛盾以及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三个方面来寻找答案。  相似文献   

19.
任伟 《记者摇篮》2010,(6):63-63
近年来,我们在新闻实践中看到,在广播传媒中录音报道在不断增多。录音报道的增多,是广播传媒与时俱进,提高新闻质量的需要。也是广播新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需要。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录音报道,是广播新闻中有现场效果、有被采访主体谈话式的消息、通讯、言论等新闻。那么我们作为广播媒体新闻工作从业者,应该如何发挥好广播新闻工作优势,做好录音报道呢?  相似文献   

20.
据《三湘都市报》报道,文化艺术出版社日前推出“评点本”《金庸全集》,孰料未等全集烘热书市,金庸先生却声明文化艺术出版社是以评点形式盗版全集,并准备联合三联书店同“盗版者”“打官司”,令一片追查打击盗版声的图书出版领域“热闹”几分。 三联的负责人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目前还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