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伴随经济向全球化发展以及社会向信息化发展,现代高科技的通讯和网络技术逐步兴起和普及,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已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网络使人们在行为方面、认知方面和思维方式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并顺理成章地成为成人进行终身学习的最佳途径和学习方式。因为学习情境比较特殊,所以成人在进行终身学习时能力培养方面的策略必然与传统学习方式下能力培养方面的策略有所不同。建立成人终身学习方面能力的培养体系,可以有效促进我国在成人教育方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张晓青 《考试周刊》2011,(66):203-204
学习网络理论是美国批判教育学家伊里奇所提出的.它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传统学校教育的依赖,寻求学校教育之外的其他途径。同时,学习网络理论突破了学校教育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局限性,使人们的终身学习与终身教育成为可能.也为学习型社会的来临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终身学习自被提出以来,受到各国的重视和积极实践。随着时代的发展,终身学习在时间、空间、技术的影响下内涵发生了改变,最终在技术、人的发展、日常活动三者共同建构下衍化为终身全方位学习。终身全方位学习纵向上延续终身学习的一生学习的要求,横向上提倡与日常活动相结合。在技术的影响下,终身全方位学习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基于人工智能的自我导向学习、基于移动终端的不经意学习、基于扩展现实的沉浸式学习、基于云端服务的组合式学习等多形态学习形式,且这些学习形式已经在我们的日常活动中广泛存在。在未来,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实现教育强国的伟大目标,终身全方位学习在价值理念革新、基础设施配套、学习服务支持、专业人士培养等方面还面临多重挑战。  相似文献   

4.
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哲学思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理念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的形成和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现代社会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要求人们终身学习;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使人们接受终身教育;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要求人们必须终身学习。  相似文献   

5.
终身学习所要求的教育,是在时间上延伸、结构上拓展、制度上开放、方法上灵活、形式上多样的教育,能在每个人需要的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以最好的方式学习到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使建立终身学习体系的目标成为现实,它必将对终身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学分银行"教育管理模式的产生和发展终身学习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以及在终身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各种实践活动,使教育的价值不再仅是培养少量精英,而在于能够为广大社会成员包括各种不同潜能的人提供终身发展的、能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才能的学习机会和途径。终身学习的体系,是在对社会各种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基础上形成的有利于学习者终身学习的系统,能够适应广大社会成员对学习的多种选择和要求,在其一生中的任何时间、任何阶段进行学习。  相似文献   

7.
终身学习是社会中个人根据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利用现代学习技术和手段,灵活地选择安排学习时机、时间、空间以及进程的学习制度,从终身教育走向终身学习,标志着教育乃至社会领域发生了深刻变革,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由此,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形成全民参与的学习型社会,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保证。  相似文献   

8.
终身教育思想认为教育不应限定在人生的某一特定阶段、固定在某一特定场所、只采用某一特定形式:主张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形成学习化社会,能够为社会每个成员从出生到终老随时提供他所需要的教育机会;强调现行教育应当从以教育、教师为中心向以学习、学生为中心转变。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提速和职业转换的加快,使任何学校都不可能一次性地把一个人终身需要的,构建并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体系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9.
21世纪初高等教育观念与制度创新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 2 1世纪科学技术革命更加日新月异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人们职业和岗位变动更加频繁 ,终身学习、终身教育已日益成为人们适应快速变化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必需 ,从而成为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力量。顺应学习化社会的要求 ,把高等教育置于终身学习、终身教育体系中寻求变革与发展 ,是 2 1世纪初的时代命题。  相似文献   

10.
社会的快速发展,让人们对学习有了全新的认识与理解.终身学习与社区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为使人们终身学习的需求得到满足,社区在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不断完善领导管理机构,强化社区终身学习观念,对社区教育资源共享机制进行有效整合,同时还要开展多元化的教育活动等,使社区教育能够真正满足终身学习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终身学习是21世纪人们的生存方式,终身学习教育思潮正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在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今天,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一个因素,因此,必须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使人的生命达到全面的完善。  相似文献   

12.
成人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目标,其中文化目标包括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从深度和广度上对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全民学习,指的是学习主体的范围,它要求一个国家、地区或者一个民族,人人都要学习,大家都来学习;终身学习,指的是人一生都要学习,从幼年、少年、青年、中年直到老年,学习将伴随人的整个生活历程并影响人一生的发展;学习型社会又称学习化社会、教育化社会,是关于未来社会、教育及其相互关系的构想。我国要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就…  相似文献   

13.
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立学习化社会,实现终身学习,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各国的必然选择。它一方面要求学校向社会开放,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多种、多次受教育的机会,形成开放、灵活、发达、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一方面要求创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家庭、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形成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环境和氛围,使学习成为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14.
论终身学习的教育目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终身学习作为现代社会人们生活的基本方式之一,日益成为左右个体和社会发展的必需。通过终身学习,追求人性的完美与人生真正价值的实现,并在此基础上,创建学习社会,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的发展趋向。因此,认清终身学习的教育目的,为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发展方向和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一、终身学习观的内涵关于终身学习的内涵 ,被广泛认同的是“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所采用的定义 :“终身学习是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展人类的潜能 ,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利去获得他们终身所需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 ,有创造性和愉快地应用它们。”在终身学习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其内涵也不断在丰富和发展。它明示我们必须突破时空的限制 ,使学习延续至人的一生 ;同时 ,它还蕴含着现代人怎样去实现终身学习。继续教育是实现终身学习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二、强化终身学习观念 ,促进继续医学教育由…  相似文献   

16.
全民终身学习是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信息技术催生一种新型的基于开放共享的知识学习——数字化学习,它超越原有教育格局的限制,拓展到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整个空间,为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实现,提供了新的实践形式。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知识建构有具身性、网络化、熵减性和泛在性特点,将它与基于传统课堂教育的知识建构显著地区分开来,为数字化学习环境更好的建立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7.
人的一生是不断学习的一生 ,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人们对知识的渴求日益强烈 ,终身学习已成为人们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必然途径。作为“人民终身的学校”的图书馆 ,充分利用其自身的优势 ,与网络形成优势互补 ,为人民终身学习提供优质服务  相似文献   

18.
在科学技术加速更新换代、信息急剧膨胀的时代里,人们只有想学、会学、能学才可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实现自己的“中国梦”.终身学习型社会鼓励人们不断地学习,满足人们的学习需求,提高学习能力,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是每一个人的“教育梦”.终身学习型社会离不开终身学习文化的形成,因此,文章从终身学习文化的角度来探讨如何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  相似文献   

19.
杨诚德 《成人教育》2007,(12):27-28
终身学习超越传统的学习观,为人们追求和提升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提供了一个思考和持续发展的学习平台。它使人们重新审视人生价值,认识终身学习是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完善人格的必由之路,是社会和谐、持续发展的动力源。  相似文献   

20.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社会的来临,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和学习方式正面临着巨大的冲击。面对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人们愈加认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任何人,在任何年龄阶段,以任何适合自己的方式,选择自己需要的知识进行学习,不仅成为一种可能,一种趋势,而且更成为激烈竞争社会中人们得以生存的必须!因此,终身学习,完善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呼声。人们普遍认为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借助计算机网络进行学习必将成为21世纪新的社会时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