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师教育模式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师专培养、师范学院培养和大学培养三个阶段,三种不同的培养主体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中学教师职前培养模式,即"4+2"模式、"3+1"模式、"U—G—S"模式等。其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为:紧贴基础教育实际,关注职前教师培养实践化;丰富职前教师培养内容,实现职前教师培养专业化;立足中学教师职前课程内容,构建多元职前培养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2.
我国传统的中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是一种混合式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导致人才培养目标难以实现,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教师教育特色难以凸现.分离式教师培养模式则具有培养方式与国际接轨、师范性与学术性有机统一、培养主体复位等优势,因而能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国际潮流与国内新课改的大趋势下,从"混合"走向"分离"的时代专向是专业化教师培养模式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培养凸现了一些问题,改革中小学教师培养模式势在必行。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更新中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理念;分层次探索中小学教师培养模式;分层分科制订中小学教师培养的课程标准;制订中小学教师培养质量评估体系;重新拟订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标准;政府主导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加强中小学教师培养的宏观指导与管理,分层明确教师培养培训的职责。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改革向教师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我国教师教育体系存在的学校定位不合理、培养目标不明确、与中小学相脱离等弊端已不适应新课程的需求。为此,本文分析了我国传统的"混合师范教育模式"的弊端,并重新构建了"综合大学+教育学院培养模式""分段培养模式""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分层培养模式""师范大学/学院+中小学/幼儿园培养模式"等新的教师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5.
中外中小学教师培养模式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培养模式的选择和变化不是随意确定的,而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阶段的现实体现。考察、了解中外三种不同的中小学教师培养模式,便于推进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促进我国教师教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体系主要包含六大特征:丰富而精湛的学科素养;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与思维模式;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能力;教学总结的反思能力;良好的教育科研能力;一定的班级与课堂管理能力。构建新时代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体系需强化制度建设,构建符合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制度体系;落实学校主体责任,构建多元化、开放式的中小学教师教育体系;培养教师自主发展意识,增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因地制宜,建立常态化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坚持原则,进一步优化中小学教师职业标准;依法治校,完善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7.
大陆的教师教育可以借鉴我国台湾省的模式,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既保留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又在综合性大学设立教育学院,参与培养中小学师资,可以采取"五年一贯"、"3+1"、"4+2"等多种模式,培养不同类型的中小学师资,逐步构建我国现代化的教师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8.
高师教师教育"UGS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建构融职前培养、职后培训为一体的开放型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建构主体多元、主体间优势互补的合作型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三是建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实践型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高师院校要在探索中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提高教师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9.
"城市教师驻校计划"是进入21世纪后在美国新兴的一种教师教育模式,它将教师培养过程分为招募、职前培养和持续入职教育三个连续的阶段,其中,职前培养是该计划的核心.研究发现,其职前培养彰显学区主导特点,主要表现为服务学区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的话语权、以学区学校作为主要教学场所、建立专业共同体教学制度.对我国高校教师培养的启示是:基于区域社会需求制定培养目标、坚持中小学为培养场所主体、创建专业共同体教学制度.  相似文献   

10.
我国职业教育正在由规模向内涵发展转型,在此背景下,职教教师队伍建设成为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关键环节。改革开放后,我国职教教师教育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目前已经建立了独立的职教教师教育制度。但是,对职教教师教育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依然有待深化和明晰:如谁适合做职教教师(培养对象和来源),如何界定"双师型"内涵(培养目标),职教教师和普通教师培养模式应该有什么不同(培养模式)。发展的方向:在培养对象方面,要从单一同质性主体到多元异质对象群,吸引更多的企业能工巧匠进入职业院校任教;在培养目标方面,应该培养出既具有职业(行业)经验又具有教学资格要求的"双师型"教师和培训师;在培养模式选择方面,应该在国内新技术师范大学模式基础上,推动学徒制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