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玉 《出版参考》2005,(26):15-16
小表弟在本地一所响当当的大学毕业后,在县城高中找了份教育人的工作.我想,这下好了,姑父姑母可以解放了.多年来,为了供两个表弟读书,姑父姑母包种了20亩农田,每天最多能睡5个小时.大多时间在菜田间、家里、集头三点一线过来的.  相似文献   

2.
茅公逝世已经周年了,不禁想起在十年前的动乱期间,我常向姑父茅公和姑母孔德沚写信问候,他们也常来信关心我们全家。1972年9月,我父亲孔另境在“四人帮”残酷迫害下受尽精神和肉体的痛苦,终于离开尘世。我满怀悲愤写信给姑父,向他禀诉父亲临终之情和那几年全家的遭遇,同时倾吐自己的积愤和不平,当时正在四凶高压下,这些话在以前给他的信中  相似文献   

3.
高平其人     
从一个普通的移民青年到坐拥西班牙最大的百货批发中心,高平身上浓缩了青田籍商人的精明、坚韧。尽管此前一切问题看起来都被他处理得游刃有余,但潜伏的危机却不期而至大多数住在项村的人都不知道高平,但是提起项洛平,他们会马上把手指向高平祖宅的方向。这是高平的老家,青田县东源镇项村,距离青田县城大约20公里,只有一条大马路,路的一边是农田,另一边是林立的农家小楼。和村民们新盖的房子不一样,高平的祖宅仍是土砖,几年前的一场大雨,甚至冲垮了一面砖墙。1989年的一天,高平跟着姑父姑母离开青田,奔赴西班牙,成为青田第三波移民潮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4.
正近日,收到大妹戴玮从美国发来大姑父茅以升所作《蕙君年谱》的电子版。据姑父的大外孙徐安泰说,前时从美国回国,在家里看到《蕙君年谱》的油印本,发现已颜色褪尽,很多地方字迹难以辨认,于是将它变成电子本,供亲友阅读,回忆"这一片历史的空间"。读了这本久违了的《蕙君年谱》,十分亲切,勾起了我对大姑父、大姑妈半个多世纪的深切缅怀。一大姑父茅以升是我国的著名桥梁工程专家,1933年~1937年主持修建我国第一座公路铁路兼用的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打破了外国人垄断中国近代大桥设计和建造的局面,成为中国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5.
任虹 《云南档案》2007,(5):23-24
我的籍贯是陕西省子长县,但我从没有回去过,不知道那里是什么样。从小就听父亲说,子长县是用姑父的名字命名的。1934年谢子长同共青团员史秀云(我的姑姑,陕北妇女工作的创建人)结为革命伴侣。由于两人的结合,我的父亲也很早就成了“红小鬼”,给红军送情报、站岗、放哨;爷爷是个中医,给红军看病疗伤,  相似文献   

6.
《小朋友》是我最亲密、最想念的好朋友。从三十年代起,到现在,快有六十年的深交,我们一直是知心的老朋友了。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读到的儿童杂志,也是《小朋友》,那时候我做学徒生病,寄住在姑母家休养,姑母的孙儿有《小朋友》杂志,每期都买,我也拿来翻阅,觉得故事很有意思。我后来搞儿童文学创作,多少也受到《小朋友》的熏陶和启发。一般说来,少年时候接触到的事,往往容易记得住,在看过的一些《小朋友》里,其中有几个故事,今天回  相似文献   

7.
前不久去世的辜振甫,其祖父是清末名儒辜鸿铭,外祖父是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陈宝琛,姑父是清末大买办、大实业家盛宣怀。在两岸关系史上,辜振甫是一位重要人物。许多人对“汪辜会谈”耳热能详,对辜振甫其人则了解甚少。本文对他的情况有较多的介绍。  相似文献   

8.
旧时看风情     
苏白水 《档案天地》2010,(10):59-60
如果翻翻我的家谱,姑父的确是丁文江的得意门生。当我很小的时候.姑父就常讲有关丁文江的故事.这些传奇故事,都给少年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非常难得的印象。记得我读中学那些年代,也非常喜欢翻阅类似的图书,比如.丁文江主持编撰的《中华民国地图》和《中国分省新图》,应该承认.他对中国现代地图学做出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精妙而逼真。朱自清《(老张的哲学)与(赵子曰)》:“这里写赵姑母的唠叨和龙钟,惟妙惟肖。”钱钟书《围城》:“他仿美国人读音,惟妙惟肖。”从这两条典型用例可以看出:第一.写赵姑母和仿美国人,都是人的行为:第二,写和仿的结果都非常逼真。只有符合这两点,才能说“惟妙惟肖”。有人误以为只要两个东西相似.不管出于什么原因.都叫“准妙惟肖”.以致造成误用。  相似文献   

10.
正我的父亲孔另境和姑父沈雁冰(茅盾)、姑妈孔德沚、二姑父沈泽民,他们都是从浙江桐乡乌镇走出来的中共早期党员,先进文化的引导者和传播者,党的实际工作者。凝望父辈革命足迹,我由衷地感受到父辈有着执着的信念和追求,他们不枉是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是我们生命的楷模。让我们随着他们的足迹,感受他们生命的底色……从乌镇走出的孔氏第76代孙  相似文献   

11.
越来越多的80后加入新闻工作者队伍,成为采访一线的记者。他们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叔叔"、"姑父"离他们越来越遥远,更遑论一下子弄清"堂叔"、"堂婶"、"表叔"、"表姨"、"表舅妈"这些转了几个弯的亲戚关系了。  相似文献   

12.
<正>2016年7月4日是茅盾诞辰120周年暨抵沪100周年的日子。上海和桐乡两地开展了一系列纪念活动,笔者曾参加了不下五、六次,这些活动通过展览、讲座、沙龙、研讨会等形式,展现上海这座城市在孕育大师方面的传统与贡献。这篇小文讲述的是一名小辈心目中的姑父茅盾。1981年3月,我在武汉参加一个当代文学资料丛书的会议,会议接近尾声时,一天清晨,电台播送茅公去世的消息。我呆住了。临行武汉的前几天,接到茅盾的儿子韦韬表哥寄的书和信,信中他简短地说,姑父的病麻烦。我即写了回信,想  相似文献   

13.
出生于湖南桃源的原国民党军上将刘戡(字麟春、号三寿),3岁时父母双亡,跟随姑母长大.  相似文献   

14.
一 在中国共产党百岁诞辰到来之际,我想到了我的大姑父茅以升.经历一个世纪风霜雨雪的中国共产党,给许许多多人的生命注入了新鲜活力,就像茅老在他92岁入党时说的那句话一样:"我的新生命从92岁开始!" 这句话说出了一个爱国知识分子一辈子追随中国共产党,并最终实现入党愿望的心声.有人对他在生命旅程接近终点时做出这样的政治选择,感到大惑不解,说他这么大年纪了,地位已经那么高了,还要入党干吗?但是,我了解大姑父,他一生追求进步,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他老人家埋藏在心底30多年的愿望.这个愿望,矢志不移,老而弥坚,终于在他92岁高龄时实现了.  相似文献   

15.
冯强  宝玲 《档案管理》1999,(2):24-25
我的姑父,崔嵬,已经离开我们整整二十年了.看着家中仅存的他的几张泛黄的照片、剧照,脑海中闪现出一幕幕他导演的电影精彩片断,怀念和他一起有限的日子.  相似文献   

16.
沈尹默先生是我的大姑父,出生在陕南(今陕西汉阴),一口地道的陕南话伴随着他的一生。陕南那质朴的民风、厚重的人文环境造就了他的沉稳个性、包容万象的修养。我大姑妈褚保权是我爷爷的大女儿,排行第二,浙江余杭人。她个性开朗、好学、聪明。1932年,沈尹默在上海任中法文化交换委员会主任兼孔德图书馆馆长,我大姑妈任秘书。那时他俩在一起工作,虽相恋却未成婚。沈尹默的办公室距离我们家很近,步行只要几分钟就到了。我们家是个大家庭,我爷爷奶奶、爸爸  相似文献   

17.
刘静君是李大钊的女弟子,追随李大钊革命一生;刘导生在姑母刘静君的教导下成为坚定的革命战士。在李大钊牺牲后,姑侄二人为李大钊子女生活和成长、保存革命文物资料尽心尽力,很是令人感佩。现将相关资料略加整理,或可作为对该书的一点补充。  相似文献   

18.
从照片说起 童年的美好是因为生活在父母亲的身边,无忧无虑.我和姑父茅盾、姑妈孔德沚的联系只留在几张照片上,其他什么也不记得了.那年我五岁,理着短短的童花头,穿着白衬衫,花的背带裤;哥哥长我三岁,穿着西装短裤,显然比我神气得多.  相似文献   

19.
任虹 《云南档案》2007,(10):23-24
我的籍贯是陕西省子长县,但我从没有回去过,不知道那里是什么样.从小就听父亲说,子长县是用姑父的名字命名的.1 934年谢子长同共青团员史秀云(我的姑姑,陕北妇女工作的创建人)结为革命伴侣.由于两人的结合,我的父亲也很早就成了“红小鬼“,给红军送情报、站岗、放哨;爷爷是个中医,给红军看病疗伤,他们的家庭因此被誉为“红军家庭“.……  相似文献   

20.
《新闻世界》2010,(2):44-44
“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精妙而逼真。朱自清《〈老张的哲学〉与〈赵子曰)》:“这里写赵姑母的唠叨和龙钟,惟妙惟肖。”钱钟书《围城》:“他仿美国人读音,惟妙惟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