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7 毫秒
1.
阿尔杜塞派的结构主义意识形态电视批评理论着眼于文本分析 ,认为文本中包含了社会再现系统。它使媒介批评走出了文化主义的阈限 ,从社会结构及其表现系统来看待电视的内结构和外结构 ,将电视文化由一般文本扩大到社会文本。从社会文本结构来研究电视 ,无论就研究视野还是研究方法 ,其影响是巨大的 ,它促成电视文化研究的文化主义和结构主义两种范式的融合 ,为电视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文化研究视野中的传媒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兴起为传媒研究提供了一条新路径。该学派重视传媒研究 ,与传媒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及该学派重视通俗文化及文化与权力之间关系的学术传统有关。该学派在文本分析、符号学方法及受众理论方面为传媒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作为文学研究话语的西方文化批评理论,尽管它没有界定明确的方法和理论体系,而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不断生成和扩展的知识实践,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其批评立场、批评对象、批评方法等方面看出它的基本取向,及其与传统美学批评的差异.把握这一取向和差异,有助于我们对中国当下语境中文化批评的现状和未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中期,围绕着左翼刊物《党派评论》聚集了一批杰出的批评家,他们大多居住在纽约,因而也被便利地称为“纽约知识分子”,特里林被公认为其中的灵魂人物。这时也是形式本体批评空前繁荣的时代,例如,新批评、结构主义、俄国形式主义、后结构主义、符号学、读者反应批评、现象学、解释学、解构主义、精神分析、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后殖民批评等,给文学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5.
广告文化批评的最重要范式是法兰克福学派对广告制造虚假需要的指责。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的影响使人们注意到任何物品都是带有符号价值的,这种观点的极端形式不但挑战广告创造虚假需要的说法,而且挑战马克思主义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时对生产过程的侧重。但相关研究表明,马克思主义的拜物教概念可以为当代的广告文化批判提供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广告文化批评的最重要范式是法兰克福学派对广告制造虚假需要的指责.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的影响使人们注意到任何物品都是带有符号价值的,这种观点的极端形式不但挑战广告创造虚假需要的说法,而且挑战马克思主义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时对生产过程的侧重.但相关研究表明,马克思主义的拜物教概念可以为当代的广告文化批判提供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把握中国视听传媒内容生产与传播的规律,当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多个维度予以定位与审视。传媒平台的升级迭代,网络视听的兴起与发展,关涉主流价值导向和公众精神文化需求,《视听传媒的内容生产与传播》一书对中国视听传播发展新景观的研究,兼具实践性、学理性与系统性。正视大众文化视域下的传媒内容新生态,以建设性文化批评构建理性、平衡和相对稳定的媒介观,有助于中国视听传媒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考察视觉文化和视觉表征的各种思想之后,本文选择从"老照片"这一独特文化现象的流行趋势入手解读其人文审美的意义。通过"老照片"在符号学视野下的新解与其在历史传承、文化意蕴上等不同怀旧话语的分析,使其为当代视觉文化研究灌注新的生机与活力。文章最后,结合摄影师的文化态度表明"老照片"的文化立场,真正使其上升为社会责任与担当。  相似文献   

9.
早在半个世纪之前,西方电影批评便已经从电影制作的附庸进入了电影的本体论研究,在此之后,电影批评脱离了早先尴尬的位置,转变成独立的意指过程,并进而发展出电影符号学、意识形态批评、女性主义、精神分析等诸多脉络。20世纪80年代以来,作为中国电影批评“语言学转型”的需要,纷繁的电影理论被译介到中国,并被运用到各种表意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10.
蒲震元 《现代传播》2006,42(5):22-25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审美文化”研究已逐渐成为热门话题交引起了中国学界和社会的关注。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促进世界文化对话与交流的历史语境中,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先进文化及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审美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围绕我国当今审美文化建设,从重视审美文化研究、倡导审美文化批评、开展审美文化教育等三个方面对如何进一步深化审美文化研究问题提出了看法,并呼吁学界通力合作,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审美文化学学科做出无愧于时代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现代符号学诞生于20世纪初,曾风行欧美大陆的符号学一直占据着其中重要的一席。近年来,符号学研究在国际范围内展开了其势不可挡的空间蔓延。作为极具洞察力的研究方法之一,符号分析已被广泛应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中,本文运用符号学来解读电视文化与符号之间的关系,分析了电视媒介的权利,从而揭示电视文化的从而揭示电视文化的内在本质并对电视文化的“隐秘之脸”进行了批判。  相似文献   

12.
吴茜 《新闻世界》2013,(6):313-314
结构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一种哲学思潮,自索绪尔以结构主义方法论开创性地研究语言学后,这一方法又蔓延至人类学研究,社会学研究,文化研究等领域。在霍尔的《编码/解码》一文中,这一方法论一方面体现在将传播过程视为一生产系统整体;另一方面体现在借鉴阿尔都塞“意识形态论”即透过传播讯息的表层意义,探讨其深层意义——“意识形态”,同时视符号为承载意义,转换系统内关系的工具。  相似文献   

13.
媒介批评学的新架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建明 《当代传播》2001,(6):24-27,23
媒介批评学引导人们科学地分析媒体活动,并由宏观层面推进到 对新闻作品的分析,使其更具实践意义。新闻理论是新闻活动的历史性反思,而 媒介批评理论则是新闻活动的现实反思。近几年,我国媒介批评理论形成了新的 学科架构,主要包括媒介批评的对象研究、媒介批评的内容研究、媒介批评的方 法研究和传播政策分析。 媒介批评正在引起新闻界和新闻研究界的注意,一支媒介批评家的队伍正 在聚集。管理部门、受众和新闻从业者对报道的强烈反思,转移到如何分析、评价 新闻作品,如何认识传媒行为,已经深人到媒体的各个领域。媒介批评学引导人 们科学地分析媒体活动,让受众正确地理解媒介和新闻,导致媒介观念的彻底变 革和新闻解释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14.
时至今日,中国电视剧批评万象丛生,电视剧理论批评究竟要以怎样的姿态参与电视剧创作,走向未来的中国电视剧批评又将会面对怎样的局面。"4.11"文化事件中,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曾庆瑞和本山传媒董事长赵本山之间的有关电视剧批评的正面交锋,给了我们一个关注中国电视剧批评现状的新契机。本文从批评历史、现状与方法角度将话题直指中国电视剧批评。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借助网络的传播优势,电视批评逐渐发展出一种新的形式——网络电视批评,本文着力考察这一特殊文化活动中的文化消费轨迹与内涵.  相似文献   

16.
笔者试图将罗兰.巴尔特的结构主义符号学原理运用到影片的分析中来,以期实现对影片文化内涵系统条理、具体地解读。并选取了由贾樟柯监制、青年导演韩杰执导的超现实主义影片《hello,树先生》作为实例进行符号学的解读。从归纳片中主人公形象的符号化造型出发,对外延和内涵的能指与所指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而实现对影片批评手法与视角的尝试。  相似文献   

17.
一、与世界接轨:80年代的中国电影批评理论 邹赞:您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译介国外电影理论,如《(搜索者)——一个美国的困境》《精神分析与电影:想象的表述》等,同时尝试以当代中国电影的实践去挑战西方理论,这些西方理论资源涉及符号学、叙事学、精神分析等,这期间您经历了一次“语言学转型”。您多次提到过当时开办的电影理论讲习班,一批大师级西方电影理论家到中国传经布道,您能否跟我们分享一下这段经历?  相似文献   

18.
随着大众传媒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日益紧密,旨在为观察、分析、阐释错综复杂的媒介现象提供理论与方法的传播学分支学科——媒介批评——的重要性正日益凸显。然而,目前我国的媒介批评学科体系中存在着包罗万象、还原主义和重理论轻实践的三种倾向,制约着媒介批评学科的发展。本文认为,媒介批评学科体系的建构需在文化、权力分配与多元性的框架内展开,赋予该学科以真正的批评力量,切实推动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19.
卢蓉 《现代传播》2003,(5):64-66
文化研究理论对于传统学科意义上的艺术理论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僭越和冲击。批评方法的新变促使人们重新思考艺术的边界。本文从文化研究的理论源流开始 ,考察它所开辟的理论路径与批评实践 ,分析其实际的研究效果 ,在尝试作答的同时思考尚待拓展的可能空间  相似文献   

20.
一部电影审美意义上的完成不在于其被公映播出,而在于公映之后不同阶层、不同知识背景、不同文化立场的社群集团对它文本、影像所进行的文化批评。在受众审美意趣和社会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杂糅化的今天,电影的受众文化批评可以分为三个维度:主流意识形态文化批评、精英文化批评和大众文化批评。以《战狼Ⅱ》为分析对象,探究不同受众群体的"读者导向"文化心理,在研究当前主旋律电影方面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