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今天的人们只知道“鸳鸯”是用来形容夫妻的,而不知道“鸳鸯”最早却是用来形容兄弟的. 古人很早就发现了鸳鸯的特性,晋朝的崔豹在《古今注》中说:“鸳鸯,水鸟,凫类也.雌雄未尝相离,人得其一,则一思而死,故曰匹鸟.”“鸳好内思”,说的就是鸳鸯不能落单,否则就会相思而死.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昭明文选》收录的苏武与李陵诗中吟咏道:“骨肉缘枝叶,结交亦相因.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昔为鸳与鸯,今为参与商.  相似文献   

2.
现行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八册十四课《古诗三首》中第一首是叶绍翁写的《游园不值》,第二首是苏轼作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第三首是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科书预习提示中讲“这三首诗,是唐宋诗歌中千古传颂的名作”。经查,这三位诗人都是宋代人,显然,历史的车轮不会倒转。这三首诗也不是由唐、宋时的作者所写的。所以,课本如此讲是不妥的。因此,建议再版时能把“唐”字去掉。筻我的一点建议$河南淅川县九重镇第三中心小学@张本亮  相似文献   

3.
傅山与顾炎武唱和诗共有六首。第一次唱和诗两首,是在清康熙二年(1663)所作。丁宝铨《傅青主年谱》:“(康熙)二年癸卯,五十七岁:崑山顾宁人访先生于松庄,赠五律一章,先生依韵答之。”丁宝铨刻《霜红龛集》(本文引《霜红龛集》,均为丁宝铨刻本)卷九载有傅诗,并附有顾诗)《亭林诗集》卷四载有顾诗。第二次唱和诗三首,也是在清康熙二年。《傅青主年谱》没有记载,《霜红龛集》也未收这次唱和诗,《亭林诗集》卷四收有顾诗两首。第三次只是顾炎武寄侮山诗一首。《傅青主年谱》:“(康熙)十三年甲寅,六十八岁:是年顾宁人有寄先生《土堂山中诗》。”《霜红龛集》附一、《亭林诗集》卷五均载有此诗。现把这六首诗按写作时间分三组,注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诗中的名篇,诗的结尾,作者以浪漫主义笔法写道:“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其中的“行人”与“寡妇”二句,注释者多译为“过路的人停留下来倾听,寡妇从床上起来心神不定地徘徊着”。这种解释,似觉不妥。第一,过路的人何以“驻足听”呢?曰:“因那鸳鸯的鸣声哀怨,故而停下来倾听。”但过路的人多种多样,是否都会为这鸳鸯的哀鸣而情动于衷呢?显然不可能。其次,从行文来看,这…  相似文献   

5.
小学语文第12册《古诗三首》中杜甫的《前出塞》有一句“列国自有疆”。对这句诗历来看法不一样。我也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教学参考书把这一句译为“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边界”,而把“列国”译为“建立国家”,这显然欠妥。因为:1.在《辞源》、《辞海》、《现代汉语词典》、《文言字典》等工具书中,“列”也不通“立”,把“列”解释为“建立”,显然不妥;2.许多杜诗版本都是“立国自有疆”。如清代沈德潜的《唐诗别裁集》,新蕾出版社出  相似文献   

6.
《中国青年报》1997年11月27日《列宁在这里辞世》一文有这样一个句子:昔日熙熙攘攘的景象不见了,四周连一个人影也没有,白桦林掩映的小路上,只有我们形影孤单的一行四人。句中用“形影孤单”描写一行四人显然不当。“形影孤  相似文献   

7.
有两首诗堪当襄阳的名片,一首是杜审言《登襄阳城》,另一首是王维的《汉江临泛》。“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与“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确是千古不朽的名句。胡应麟《诗薮·内篇》说“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闳逸浑雄。”王世贞在《弇州山人四部稿》中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诗家极俊语,却入画家三昧。”二人所评皆十分精到。这四句二十字,把襄阳的山水形胜描绘到了极致。  相似文献   

8.
名句的魅力     
我国古代文论历来有“诗眼”和“文眼”之说 ,所谓“诗眼”和“文眼” ,是指诗文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字句。例如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诗洋洋五百言 ,诗眼却在“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二句上。后来看了《南田论画》才知道还有“画眼” ,即绘画中以“点缀”为主要手段的方法 ,也称为“苔衬”。如同“诗眼”和“文眼”一样 ,“画眼”在绘画中也极为重要 ,有“画不点苔 ,山无生气”的说法。《南田论画》还把“画眼”比喻为人的眼睛 :“譬之人 ,有眼通体皆灵 ,究竟通体皆灵不独在眼 ,然而离眼不可也。”由于“诗眼”和“文…  相似文献   

9.
谢春草东晋山水诗人谢灵运因其《登池上楼》一诗中有“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句,被人称为“谢春草”。郑鹧鸪唐代诗人郑谷在《鹧鸪诗》一诗中有“雨昏青草湖滨过,花落黄陵庙里啼”句,被称为“警绝”,因而获“郑鹧鸪”的雅称。崔鸳鸯唐代诗人崔珏因写《和友人鸳鸯之什》别具一格,被誉为“崔鸳鸯”。碧桃学士唐代诗人刘禹锡《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中句云:“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又《再游玄都观绝句并引》中句云:“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刘郎今又来。”因而获得“碧桃学士”的雅号。杜紫薇唐代诗人杜牧曾写过…  相似文献   

10.
上海市二期课改新教材高二语文课本(第一学期试验本)中选有四首宋诗,分别是陆游的《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冬夜读书示子聿》和朱熹的《鹅湖寺和陆子寿》《偶题》(不随流水觅溪源)。编者在课文提示中说:“富于理趣,是这四首诗的特点。”可见,编者选择这四首诗,是为了打开一扇窗子,让学生对中国古代的理趣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本篇在《文选·古诗十九首》中列第八。对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一种理解,认为这是“怨迟婚之作”;另一种理解,认为这是一首写一个女子新婚后即与丈夫久别而生怨情的诗。反复研读后我认为后一种理解是符合这首诗的实际内容的。可以这样说,它是在多如繁星的我国古代写相思离别的作品中第一首以新婚别为题材的古诗,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名篇《新婚别》,显然就是  相似文献   

12.
笔者近年来,在撰写《丘逢甲评传》的过程中,发现有一首诗未收入丘逢甲的诗集《岭云海日楼诗钞》中。这首诗,题为《与平山、近藤二君及同志诸子饮香江酒楼,兼寄大隈伯相、犬养春官日本东京》:诗云: 谁挟强亚策,同洲大有人。愿呼兄弟国,同抑虎狼秦。慷慨高山泪,纵横大海尘。支那少年在,旦晚要维新。诗人在“慷慨高山泪”下有一注语:“日本有高山正之,其人维新先进也。”此诗见于丘菽园《挥麈拾遗》卷四。诗前有丘菽园的一段说明文字:“仙根诗之钞  相似文献   

13.
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其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引发了人们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则代表了人类的美好愿望。这两句最令人感慨,也是这首诗最难翻译的部分。笔者在《名作精译——《中国翻译》汉译英选粹》中找到了朱纯生的译本。下文将会对该译本中某些有争议的句子进行评论。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第六册三十九课《古诗二首》,一首是唐诗《登鹳鹊楼》,一首是宋诗《江上渔者》。这两首诗的格式相同,都是五言绝句。从内容上看,它们也是相连相通的:第一首是“热爱祖国山河”,第二首是“关切劳动人民”。编辑同志把这两首绝句编选在一起,是有一定道理的。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代诗歌理论认为诗有六义:风雅颂比兴赋。后来人们把它们分为诗体与诗法。风雅颂是《诗经》国风、大雅小雅、商颂的诗体分类,比兴赋是从《诗经》中总结出来的诗的表达方法。按照古人的解释,比就是比喻,兴就是起兴,赋就是铺陈。这就使我产生了一个疑问,按照上述解释,比兴赋在文章写作中也是可以运用的,为什么只把它们定为诗法,而没有人说它们是“文法”呢?那么  相似文献   

16.
我们知道,明喻的格式是“甲像乙”。这种格式的句子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其中有些句子乍看上去是比喻,实际上构不成比喻。我们把这种含有“像”字而又构不成比喻的句式叫做“像”字句非比喻式。请看下列句子:①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海上日出》)②因为我家有好多中国人,  相似文献   

17.
学识过人、志行高洁的人,必定受到排挤和打击,这差不多成为古代社会的一条规律。屈原生活在一个“黄钟毁弃、瓦釜雷鸣;馋人高张、贤士无名”的社会,当然也不例外。《涉江》是屈原被第二次移逐江南时的作品。这首述志诗,抓住艺术美中的最主要的审美对象——人格,表现诗人一生在与恶势力的矛盾斗争中的美德。一、运用比兴手法表现人格美比兴,是我国古典诗歌一条传统的美学原则。屈原的作品“依《诗》取兴,引类比喻”,继承了《诗歌》的“比兴”传统,进一步发展为比喻、象  相似文献   

18.
《帐篷》教学设计福州台江教师进修学校陈启超《帐篷》这首诗,作为第六册第一组的阅读课文,不仅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任务,而且承担着把讲读课所学的方法加以运用的特殊任务。这就意味着教学这篇课文,必须把复习巩固和学会运用“结合句子理解词语和联系上下文读懂句子”作...  相似文献   

19.
藏尾撷趣     
藏尾是藏词的一种,就是将成语或句子后半部的本词隐去,单用前半部来代替。陶渊明《庚子岁从都还》中有这么两句:“一欣侍温颜,再喜见友于。”其中的“友于”二字见于《尚书·君陈》:“惟孝友于兄弟。”是说只有孝顺父母的人,才会对兄弟友爱。陶诗用了藏尾手法,以“友于”指代兄弟。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有诗云:“当初只为将勤补,到底翻为弄巧成。”诗中将成语“将勤补拙”和“弄巧成拙”的“拙”字隐去,在接连二句诗中妙用藏尾,而且本词为同一字,实在难以创制,故深为文人学士所称道。  相似文献   

20.
叶石健 《文教资料》2001,(5):104-117
“ 伯 ”是谁 册25页16691从《诗渊》册3页2120辑得“ 伯 ”诗几首,《诗渊》中这个不像姓名的名字仅仅出现过这一次,无其它资料可资比参,因此整理者无奈只得在小传中说“生平不详”。 “ ”显然不是姓,《百家姓》中没有它,《康熙字典》该字下也没有姓的解释,显然是《诗渊》的抄写者将姓抄漏了。没有姓便等于没头没绪,我也无奈将《诗渊》六大册没头没绪地翻来翻去,想从中找出点头绪来。“皇天不负苦心人”,有次忽然发现一个“榘仲方”的名字,真是无独有偶,配上对了。接着又继续发现了“广陵胡榘仲方”、“胡仲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