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校德育变革30年:困境与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德育从"政治教育"中走出来后,在德育目标的确定上经历了多次反复,最终从政治化的"接 班人"转向更富生活色彩的"四有公民";在行为规范上始终在从传统要求与外在规范向社会生活与内在 自由靠拢;学校德育课程整体上在向学生日常生活渗透,以此提高课程学习的实效性;德育管理已经自 成体系,但这种越来越独立的模式,反而让学校德育工作越来越孤立.  相似文献   

2.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民主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的公民社会正在兴起,学校德育必须根据社会的变化和需求进行改革。公民社会视阈下的学校德育改革应该从三方面着手:调整德育目标,以培养合格公民为己任;更新德育模式,走向开放与包容;改革德育方法,实现多元与创新。  相似文献   

3.
品读     
<正>我国学校德育体系将进入"五个德育"新境界。——华中师范大学杜时忠教授在分析论证当前我国学校德育体系的基本特点时,提出以"五个德育"重构学校德育新体系。"五个德育"既是价值理念,也是技术方法:第一,培养合格公民是学校德育体系的底线性要求,在社会主义国家,合格公民的政治取向就是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合格公民的社会取向就是  相似文献   

4.
当前的学校德育改革,应该是范式性的而不是程序性的,是系统性的而不是单一性的。走出德育还原论的困境,以整体主义指导整体德育应成为一种新的德育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整体德育既是一种观念范式,也是一种实践范式:一要目标重设,将培养"整体的人"作为德育目标;二要内容重整,生成"整体教育";三要课程重构,形成"整体课程";四要主体重建,培养"整体教师"。整体德育作为一种复杂性、系统性、非线性的德育范式,为未来德育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向和可能。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德育课程本身的认知深化,处于城乡结合区域的新农村中学面临着德育模式的重构。学校德育在本质上归属于公民教育,但又不同于崇尚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的公民教育,它更强调基于青少年这一成长阶段的个体责任教育,即把"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激发学生的责任感情、提高学生的责任能力、优化学生的责任行为"作为学校德育的主要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德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责任教育。基于这种认识,我校在2011年申报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  相似文献   

6.
正2013年11月9日至10日,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德育论学术委员会第22次学术年会在安徽师范大学召开。与会代表围绕"公民德性与公共精神"、"技术时代与精神基础的重建"、"中西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的精神"以及"学校德育的时代话题"等进行了研讨。就公民德性与公共精神的建构这一论题,与会者从国家道德与德育的关系以及德育的实现问题进行了研讨。有学者通过分析  相似文献   

7.
恩格斯的"自由与必然"辩证关系理论对当前学校德育的启示:必须承认并尊重受教育者的意志自由,实施"主体性德育";应帮助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实现"自由",变"规范教育"为"发展教育";要从"封闭"、"课堂"走向"开放"、"生活",实现"实践德育";应把科学"自由观"列为当前德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恩格斯的"自由与必然"辩证关系理论对当前学校德育的启示必须承认并尊重受教育者的意志自由,实施"主体性德育";应帮助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实现"自由",变"规范教育"为"发展教育";要从"封闭"、"课堂"走向"开放"、"生活",实现"实践德育";应把科学"自由观"列为当前德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德育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广州市区域德育发展实践来看,德育观念人本化、课程层次化、方法多样化、评价人本化等是德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社会价值多元化、网络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新课题既是当前学校德育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挑战.同时也是学校德育现代化的动因。进一步推进德育现代化,学校德育需要更加重视道德主体人格的培养.更为关注公民意识教育,采取更为多样的德育模式,促进德育队伍进一步专业化.发挥德育研究在推进德育改革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1、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一直存在着求全、求高的倾向,内容上偏重于政治性、阶级性,各个阶段又缺少衔接和整体安排。致使教育难以适应学生内在需求,削弱了德育的实效性。同时也造成了公民基本道德教育的缺失,以至于小学时就唱着“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的歌曲.并进行这方面的教育,而到了大学却要接受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因此,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是提高学校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从儒家仁爱思想出发,以学校思想品德课的改革为例,与《香港学校公民教育指引》作比较,反思学校德育。提出学校德育要既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又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既坚守做人的基本原则,又兼顾心理健康教育、法律教育等,从而彰显“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时代主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教师》2012,(2):58-58
<正>在深入贯彻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背景下,为进一步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为广大教师提供德育研究、交流的平台,推广学校德育的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中国教师》《德育探新》栏目特面向全国广大德育工作者诚征稿件。稿件内容应紧扣当前学校德育的热点、难点,从学校德育的实际问题出发,通过真实案例、调查数据,阐述古今中外科学的德育理念、富有创意的德育实践经验及有效的德育方法。如中小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公民意识教育、民族道德价值教育、家庭意识教育、主体人格教育、专题教育、德育管理等。总之,求"真"、求  相似文献   

13.
计琳 《上海教育》2012,(30):8-9
今年暑期,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推进情况汇报会在沪举行。上海进一步增强德育课程系统性和衔接性的先行探索得到了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的充分肯定。为更好地落实国家及上海教育"规划纲要",上海精心制定了学校德育的"十二五"规划,努力做好"如何培养人"这篇大文章,而"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正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两年来,上海德育工作不断向着改革发展的"深水区"迈进,力争到2015年,构建与上海"四个中心、四个率先"要求  相似文献   

14.
计琳 《上海教育》2012,(20):8-9
今年暑期,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推进情况汇报会在沪举行。上海进一步增强德育课程系统性和衔接性的先行探索得到了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的充分肯定。为更好地落实国家及上海教育"规划纲要",上海精心制定了学校德育的"十二五"规划,努力做好"如何培养人"这篇大文章,而"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正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两年来,上海德育工作不断向着改革发展的"深水区"迈进,力争到2015年,构建与上海"四个中心、四个率先"要求  相似文献   

15.
论德育走向     
我国渐趋成熟的公民社会决定了学校德育将走向公民、走向生活、走向对话、走向多元。走向公民的德育目标,要求审慎处理公民生活的三种基本关系,培养独立人格;走向生活的德育课程,极大地颠覆了德育的课程性质、课程标准和教材风格;走向对话的德育方法论,将重构德育课堂乃至学校生活;走向多元的思想教育,使德育"不同而和",真正起到启发思想的价值。当然,学校德育要完全实现"四个走向",还面临着历史文化心理、现有管理体制、教师专业化等方面的障碍,不可能一蹴而就。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德育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和调整,一是德育名称的改变,由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改为德育;二是德育内容的扩充,由原来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扩展为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三是德育目标的调整,由培养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调整为培养合格公民;四是德育领导体制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学校教育也在不断加强。德育作为学校的一项最基础的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行为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少先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德育效果。现代少先队在学校起着典范的作用,在学校应该起着积极的带头作用,带领同学学做共产主义接班人,积极地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良好实施,促进学生的德育进步。在本文中,笔者就对现代少先队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教育功能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和探讨,希望能够进一步促进现代少先队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8.
公民教育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趋势。对公民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存在"转型说"、"独立说"和"结合说"三种观点。公民教育应该从传统德育中脱离出来,获得独立发展的空间,而德育成为"纯粹培养人们道德品质的教育"。这使得公民教育与德育在形态上彼此独立,在价值功能上互相补充。  相似文献   

19.
德育是学校的一项基础性课程,它直接影响了学生行为习惯与行为素质的培养,现代少先队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德育效果的增强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其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起着良好的榜样和先锋作用,能够带领学生积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从而大力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高效开展,真正促进学生的德育进步。本文主要分析了现代少先队与学校德育工作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现代少先队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20.
社会转型期,我国德育改革要实现从"物性化德育"到"人性化德育"的转变,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受关系向共生关系的转变;要形成完整的内容体系,回归生活世界;要使学校德育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使学校德育、社会德育与家庭德育相结合,使生活德育与情景德育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