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和谐道德心理是道德人格健全的具体体现.研究分析大学生道德心理不和谐的成因,探索建构大学生和谐道德心理的路径,即吸收中国传统德育理念的精华、在生活的实践中建构大学生和谐道德心理,对于完善大学生道德人格,促进大学生道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黄海 《教育评论》2014,(5):93-95
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是当前高校德育亟待关注和解决的理论性与实践性问题。文章从学生个体与社会整体等多维视域,立体探析新时期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的新路径。即个体层面要培育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主体精神;提高大学生道德意识水平与道德行为能力;兼顾大学生道德行为的社会、个体利益。社会层面要认识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多元特点,实施分层教育;正视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中外冲突,继承传统道德精华;注重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的建构,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  相似文献   

3.
当前大学生道德价值观中存在着几种不利于他们成长的倾向,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德育工作者应采取相应对策,使他们建构起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并在行动上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4.
师生交往是大学德育教学当中教师发挥德育影响的基本途径,没有师生间的交往和接触,就不存在教师对学生道德价值观的渗透。传统的品德课堂中,教师向学生传授固有的道德规范和道德价值观,学生对所学内容只能一睢命是从”,这既不相融于主体教育思想,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目的。新的品德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是主动和建构的过程,要加强德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往.才能完成真正意义的品德内化,从而进一步完善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的道德理想是其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信念的统一,是大学生对理想人格的认知、评判与追求,也是建构大学生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心理基础。了解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理想及其价值观,是正确评价他们道德素质现状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思想道德领域中呈现出的新现象,具体显示在以下三个方面:一道德理性和对待道德的玩世不恭心理重合;二追求理想和享受主义价值观对立统一;三自我认同和自我迷失的情绪共存。我国高校德育应根据大学生的这些新特点作出规划与调整,以期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7.
《嘉应学院学报》2015,(6):77-80
核心价值观的建构是高校学生德育工作的价值所在。在具体实践中应强化生本理念的统领作用,凸显道德能力的支撑功能与辐射作用,坚持用分类、协调和整合的方法系统地推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嘉应学院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出以"生本理念为指导,核心价值作引领"的大学生德育工程致力于建构学生核心价值观,取得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8.
当前新媒体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建构的重要境遇。随着新媒体技术及其应用形式的普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建构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媒体境遇中,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建构应借助主题宣传网站建设、丰富的教育载体、正确的舆论导向、同步的动态监测、完善的话语机制等途径以弥合实然与应然的差距,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相似文献   

9.
重新审视当前学校价值观建设成效,发现存在着德育教学理念渗透度低、协同机制建设有偏差、情感道德泛化以及建构体系缺失等问题。健全价值观交互发展体系,需要构建与德育课程目标发展、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适应的综合价值观念。通过明确的个人和群体价值导向,深入挖掘具有价值认同功能的德育内涵,在此基础上增强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以优质开展"梯度式"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其认同程度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本文将研究视角聚焦在大学生的认同身份上,从微观层面将大学生认同的心理要素解构成认知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和意志行为认同,进而提出基于大学生认同心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11.
孟佳 《中国德育》2013,(19):21-24
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价值的理解和道德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领活动。德育的本质是价值观教育,必然要经历学生个体通过教育活动适应社会,接受和选择社会价值,并且将习得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准则逐渐内化并作为自我价值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道德学习是指大学生基于自身道德需要,在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体验、认同、内化和践行道德规范,自主建构主体性道德人格的活动。区别于知识学习和技能学习,大学生道德学习表现出主体性、体验性和实践性等本质特征。大学生道德学习模式应注意从"情感——体验"道德学习模式、"实践——建构"道德学习模式、反思性道德学习和探究性道德学习等方面进行科学建构。  相似文献   

13.
伦理与道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伦理是社会关系及其规范秩序,是个体性与普遍性相统一的实体性存在;道德是根据伦理的实体性要求所进行的主体建构,是人们对社会关系所规定之“道理”的认同、接受与内化,它表现为个体的主观意志和内在品质。伦理与道德的不同并不意味着二者存在实质性的冲突和根本性的分歧,二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阐释。然而,当代学校德育放大了二者的区别,在德育内容、德育方式和德育价值观方面都表现出伦理与道德的疏离。这种状况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学生陷入伦理义务和道德义务的冲突、公共伦理和个人美德的冲突。为避免这样的冲突,德育应寻求二者的统一,从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和目的论四个方面建构“伦-理-道-德”一体化的德育形态。  相似文献   

14.
当前,随着经济市场化、资讯全球化带来的大众思想文化多元化、利益多样化的挑战日益加深,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增进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认同显得尤为迫切。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科学地借鉴古典精神分析视野下的认同理论,在高校德育的过程中重视潜意识认同、自我认同、群体认同和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对于创新德育方法体系,增进大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均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5.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承载着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责任.教师的德育观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而且关系到社会道德架构的维系.当前,高校教师的价值观中存在着缺失个性主体、缺乏德育认同等共性问题.这些问题与社会环境、校园文化、自我认知以及德育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我们要将实践的探索上升为理性的思索,从时代性、主体性、职业性和实效性等方面提出高校教师德育观建构的理论性探索,透过这一特殊视角以完成师德建设特定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6.
建构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是推进高校心理教育与德育有机结合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在高校心理教育与德育的实践过程中,必须加强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与教育.从建构健全的人格作为心理教育与德育结合的共同目标、重要基础、主要途径和可能性等方面论述了其必然性和可行性,并从建构健全人格的主旋律、主动力、主阵地和"网络化"四个方面对实现推进高校心理教育与德育的有机结合作了一系列探讨,以期能通过大学生人格的培养和教育,促进以心育德、以德育心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7.
价值认同包括价值认知认同、价值情感认同和价值行为认同。对此,可通过引领大学生准确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涵以实现认知认同;唤醒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塑造榜样、创设校园文化引导行为认同来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建构。  相似文献   

18.
认识高校的德育共同体性质,是把握高校"中国特色"的关键所在。中国高校的德育实施过程具有目标一致性、主体交互性和集体协同性等特征。目标一致性导向一种价值共同体,体现师生高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立场和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价值目标;主体交互性建构一种关系共同体,立足多元育人主体间的交往理性和交往行为,在共同体视野下构筑高校多元育人体系;集体协同性生成一种实践共同体,各主体在集体实践中提升道德认知水平,实现德育意义和主体身份的双重建构。  相似文献   

19.
心理阻抗是影响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重要因素。高校德育过程中个体产生心理阻抗的主要影响因素有:道德接受主体道德价值取向的模糊、学校道德教育的错位与失误、大众传媒对道德教育效果的弱化等。只有培养大学生自觉的道德社会化意识,帮助大学生进行道德心理调节,同时加强大学生道德社会化实现途径的干预,才能引导大学生顺利实现道德社会化。  相似文献   

20.
全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德育生成的逻辑样态发生了巨大变化。生成哲学认为,世界万物是永恒的发展变化和动态生成,在生成哲学的价值理性范导下,大学德育蕴含先验概念和认知图式的双重建构过程,德育生成的价值建构与意义阐释并非混沌无序状态,而是遵循德育生成的逻辑框架。"符号认同"德育生成愿景是价值判断的同质逻辑和事实判断的异质逻辑的有机统一,大学生"符号认同"的德育生成要统摄于德育符号"编码-解码"的生成机制和运作逻辑中,并在大学德育活动中建构着动态生成的效能方式和意象性的符码关系。现实运作中的德育出现了"非线性"偏移的"本源性危机",浮现出外在严苛与内在虚妄的价值偏移,极端情况下会导致大学生德育实施的价值悬置和实践流弊。全媒体视域下"符号认同"的德育实践需要大学在境遇权衡过程中采取有效的生成理路,并形成大学场域中"政治-符号-德育"的生成共同体,最终趋向于大学德育的"异托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