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6 毫秒
1.
儒家伦理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自觉思想,它以道德是人之本为出发点,重视培养个体的道德情感,对道德自觉的方法、境界等做了比较系统和深入的阐述。本文试图梳理儒家关于道德自觉思想的理念,及其对当代德育具有的重要启示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儒学包含丰富而深刻的德育思想。在现代视域中考察以“仁”为核心的儒家德育思想,应当将其加以创造性地转化:以正义为前提,将涵养仁爱之心作为德育目标的重要维度;以文化涵养德性,重视引导主体的道德自觉、自省、自律;提供相对道德的小环境,或者帮助学生以民主协商的方式建构道德共同体,从而造就自愿、自觉的兼具正义与仁爱之心的道德主体。  相似文献   

3.
道德教育是使社会道德内化为公民个人品德的重要手段,有效的道德教育能够使公民形成对道德品质的信仰并且在活动中自觉地遵守,而培养一个有什么样道德的人是在进行道德教育之前必须确定下来的德育目标。过去我们总将有道德的人定位为懂道德、守规范的公民,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家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这种定位已经无法很好地反映出一个有道德的人应具备的品质。德育目标应转向培养会进行道德判断,能实施道德行动的人。  相似文献   

4.
现代视域中的儒家德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学包含丰富而深刻的德育思想.在现代视域中考察以"仁"为核心的儒家德育思想,应当将其加以创造性地转化以正义为前提,将涵养仁爱之心作为德育目标的重要维度;以文化涵养德性,重视引导主体的道德自觉、自省、自律;提供相对道德的小环境,或者帮助学生以民主协商的方式建构道德共同体,从而造就自愿、自觉的兼具正义与仁爱之心的道德主体.  相似文献   

5.
论德育内容的时代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内容是德育工作的中介环节和基本要素,是德育目标的具体体现。要通过德育使德育对象建立什么样的道德理念、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这都决定于用什么样的德育内容去塑造他。德育实际上就是将社会所肯定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逐渐地变为个体的内心信念,形成个体行为的内在约束和外在行为规范。也就是促使德育对象实现个体道德内容上的社会化。因而德育内容,从根本上说,它源于被社会所肯定的道德内容。不同社会形态、不同社会阶段其所产生和肯定的道德内容是不同的,具有强烈的时代性,这就从本质上决定了德育内容的时代特征。从道德的起…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的道德自觉,直接影响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从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自觉水平、当前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以及道德的主体性属性来看,都要求高校将培养大学生道德自觉作为核心内容。面对当代大学生伦理道德认知偏差明显、道德情感严重淡漠、道德行为失范严重、道德信仰缺失突出等问题,高校迫切需要采取措施强化大学生道德意志的自我约束,创新道德教育体验模式,突出隐性德育,完善道德素养反馈和激励机制等措施,全面提升大学生的道德自觉水平。  相似文献   

7.
夏桂钱 《江苏教育》2023,(34):73-74
班华先生从教育的完整性和对人的精神关怀出发,倡导德育走向融合、教师要做自觉的教育者、实现师生共同的道德成长。班主任应提高生命自觉,深刻理解人的德性成长规律,按照人的道德生命成长规律开展道德教育,自觉运用多种教育方式立德。  相似文献   

8.
对话式德育模式以自觉的价值认同为基础,以提高道德学习、选择、协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教育者和学习者的互动作用为特征,较充分地体现了品德发展的本质意义和素质教育方向。因而,对话式德育模式是实现学校素质教育取向的理想方式。道德对话教育模式将给现代德育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是现代教育迈进素质教育的阶梯。  相似文献   

9.
顾颉 《中国德育》2006,1(7):9-12,21
美育与德育的融合是指美育与德育相互渗透、整体和谐,使学习主体在教师创设的富于美感的教育情境中自由、自觉地形成良好道德和健全人格的教育活动。实施审美型德育要贯彻审美感知与道德认识相促进、审美情感与道德情感相融合、审美价值与道德价值相统一、道德实践与审美实践相同步的原则。给德育以审美视点、形象美感、更多的情感投入和生活联系,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自主道德建构,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可接受性、感染力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樊健 《江苏教育》2023,(34):57-59
班华先生的实践德育、整体育人思想引领着一线班主任创新班级教育、做自觉道德教育者、享受道德人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多维体验中自主建构道德生活,实现自觉成长;联动学校、家庭、社会建设班级教育共同体,有助于提升班级教育合力;进行“融和德育”的实践探索,有利于优化班级教育生态,帮助师生共享道德人生。  相似文献   

11.
教育家陶行知这样断言:"道德是做人的报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否则,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所以,明天有什么样的人才,就取决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所能够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  相似文献   

12.
道德教育的灵魂在于唤醒道德主体的内在自觉,道德智慧是道德教育的灵魂,道德事件具有情境性和实践性,是道德智慧教育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3.
宋儒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杰出代表,宋儒的德育思想表现在:强调重义轻利的道德认知;追求兼济天下的道德责任;重视推己及人、反求诸己的道德自觉和道德迁移;突出躬行践履的道德磨砺等四个方面。宋儒的德育思想对于今天中小学开展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在实践的基础上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道德认知和自我反思能力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生活是德育的根基,而不仅是德育的手段,生活与德育具有本体的关系.德育不是“回归”生活,而是“建构”生活;不是回归“现实生活”,而是建构“可能生活”.德育不是建构“所有生活”,而是建构“道德生活”.德育不仅关注道德“生活内容”,而且关注“道德生活方式”.因此,德育就是生活德育,是个体在完整的生活内容中,以道德的生活方式,自觉建构一种道德生活.  相似文献   

15.
钱志惠  任君 《江苏教育》2022,(71):17-20
德育想象力是将想象运用到道德教育领域的一种能力。在教育实践中,德育想象力的运用可以为学校创设友好的育人环境,促进师生以视觉思考的方式完成人与人、人与物的对话成长;通过移情共感、实境创设和德育叙事等方式提升育人效能;同时可创生具身路径,以促进学生的道德自觉。  相似文献   

16.
德育的工具主义倾向过多地强调德育的管理和限制功能,自觉或不自觉地使德育成为达成德育之外目的的工具,促成了德育的形式化、表面化。德育工具主义倾向的理论根源在于道德理性主义。道德理性主义易于导致道德的理想主义和整体主义,易于导致道德的工具化倾向。而宗教统治和封建专制加深了道德的工具化。德育的工具主义倾向使得德育远离道德和学生的生活,激发和放大了学生对道德和德育的抵触,加深了现实德育的困境,影响了学生的道德自塑。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从德育视野下,以儒家礼仪文化为思想基础,对武术礼仪的功能进行思考,指出武术礼仪具有以下功能:唤醒主体的道德自觉;利于道德修养和道德规范飞加强;易于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从德育视野下,以儒家礼仪文化为思想基础,对武术礼仪的功能进行思考,指出武术礼仪具有以下功能:唤醒主体的道德自觉;利于道德修养和道德规范的加强;易于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相似文献   

19.
德育自觉概念是基于当下思想政治多元文化生态场域提出的,是与道德强制相对应的教育理念。践行德育自觉的教育实践,教育者要适时转变培育范式,自觉整合道德养成的人性路向,建构基于道德实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在德育实践中存在着一种将德育独立化的思想倾向,为此,学校德育教育应当以人为本,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习惯,使其在实践中自觉地将道德要求内化为个人的行为法则,以更好地实践道德生活。当前德育方式变革关注的重点是重视课堂、网络以及实践对学生交流的影响,变"训导观"为"指导观",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道德分析与评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