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合实践探索了基于概念本质的“形成弧度制概念”学习路径,即在“如何用长度度量角的大小”这一关键问题的驱动下,经历“走向等半径”“走向弦长与垂线段长”“走向单位圆”“走向弧长”“走向比值”“回归单位圆”六个阶段,形成弧度制概念。该学习路径凸显了弧度制引入的必要性,突出了弧度制概念的本质。提出以下建议:教材编写可以参考该路径;教师要引领学生经历用长度度量角大小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弧度制引入的必要性、感悟弧度制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1.引言 弧度制概念的教学是一个难点.很多人对弧度制概念产生的动机缺乏正确的理解.有人认为在角度制里,三角函数是以角为自变量的函数,对研究三角函数的性质带来不便,引入弧度制后,便能在角的集合与实数集合之间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从而将三角函数定义在实数集或其子集上.  相似文献   

3.
从问题情境、概念形成、概念理解三个方面分析弧度制教学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使学生知道数学自身统一度量是引入弧度制的根源,亲历1弧度角的“再创造”过程,培育科学的创造观,发挥数学学科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4.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学生“了解任意角的概念和弧度制,能进行弧度与角度的互化.”并指出“弧度是学生比较难接受的概念,教学中应使学生体会弧度也是一种度量角的单位(圆周的1/2π).”事实上有相当多的高一学生感觉弧度很“糊涂”,对教材中给出的“1弧度角”的定义总觉得是“天上掉下来的”,难以理解.  相似文献   

5.
<正>弧度制,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高中数学的一个教学难点.其主要原因是对弧度制引入的必要性缺乏正确的理解.不少人认为弧度制的引入使得角的集合与实数集合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从而将三角函数可以定义在实数集上.事实上,无论是弧度制还是角度制,都能在角的集合与实数集合之间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例如30°30′的角对应实数30.5);也有人认为角度制是60进位制,弧度制是10进位制,我们一般用的都是10  相似文献   

6.
在概念教学过程中,数学概念的引入一定要自然,要让学生容易接受,且能够抓住其数学本质,这已成为众多数学教师的共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会出现各种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做了一些尝试,下面以其中一例“弧度制”的教学思考来做说明。  相似文献   

7.
贵刊1984.3期《π=180吗?》一文,提出了关于“弧度制”教学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为什么要引入弧度制下的三角函数的概念?原文认为其道理有二。第一,在很多情况下采用弧度制比采用角度制简单。第二,因为函数是两个实数集合之间的一种单值对应关系,而引入弧度制以后。三角函数才真正成为以实数为自变量的实函数。也就是说,若在角度制度的规定下,三角函数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函数”。笔者同意上述第一点理由,但对第二点也就是最重要的一点则持有不同看法。下面提出商榷意见,不妥之处,请教正。到底如何定义三角函数,教材是有一个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在初中阶段是以“线段的比”来定义三角函数的,让学生明白三角函数的本质就是一个“比值”。后来角的概念扩张到任意角,高  相似文献   

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同时说.“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对话理论的引入.引起了语文界的高度兴趣和高度重视.但是.由理论到实践的路有多长.又成为广大语文研究工作者和语文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崭新的理论.是《新课标》在语文阅读教学方面的新突破:也有人认为.这一理论并不新鲜.  相似文献   

9.
《数学教育学导论》一书中这样写道:“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一些教学故事,说以前的名教授、名教师,往往会在课堂上讲一些“题外话”,令人印象十分深刻,有时会影响学生的人生道路.这种优良的传统,现在很少有人提倡,也乏人继承了.”的确,当前处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夹缝之中的初中数学课堂,确实很少能听到这方面的声音.为此,我追踪自己的一些数学课堂教学故事,谈一谈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题外话”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高考是什么?有人说它是人生的第一次真正的战斗;有人说它是人生里的一次华丽的转身;也有人说它是“黑色的六月”……不管它是什么,它来了.或者以相伴我们三年的读者的角度,也可以说,高考,我来了.我终于要见到这个三年来魂牵梦萦的“亲密爱人”.也许有一些紧张,也许有一些兴奋.我们约请了本刊核心作者、北京汇文中学的索金龙老师,给同学们送来了天底下最受欢迎的礼物,那就是微笑.希望大家别忘了把它献给高考.  相似文献   

11.
关于怎样学好英语,有人建议多读,有人建议多听,有人建议多记单词,也有人建议多应用,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管什么样的方法,都是他人成功经验的总结。在这里我只想就英语学习中的某些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知。  相似文献   

12.
有一位科学家说“一个专心认真备课的老师能够拿出一个有意义但又不太复杂的题目,去帮助学生发掘问题的各个方面,使得通过这道题,就好象通过一道门户,把学生引入一个完整的理论领域.”课本中的许多例题、习题都是我们解决一些疑难问题的“原题”.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就题论题,而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3.
高考是什么?有人说它是人生的第一次真正的战斗;有人说它是人生里的一次华丽的转身;也有人说它是“黑色的六月”……不管它是什么,它来了,或者以相伴我们三年的读者的角度,也可以说,高考,我来了.我终于要见到这个三年来魂牵梦萦的“亲密爱人”.也许有一些紧张,也许有一些兴奋.我们约请了本刊核心作者、北京汇文中学的索金龙老师,给同学们送来了天底下最受欢迎的礼物,那就是微笑.希望大家别忘了把它献给高考.[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在浙教版教材中,“赵爽弦图”是为勾股定理的证明而引入的.然而“赵爽弦图”有其本身的特殊性,因此在解决部分正方形问题时,我们可以考虑通过补全“赵爽弦图”或其中的一部分来解答.  相似文献   

15.
弧度制是除角度制外另一种度量角的重要单位制,溯源弧度制的发展历史有助于改进弧度制的教学。弧度制发展的驱动问题是“统一弧长与弦长的单位”,主要经历了“探索弧长与弦长的对应关系——弦表的诞生”“统一弧长与弦长的单位——用弧长单位(角度制,60进制)度量半径”“统一弧长与弦长的单位——用半径单位(10进制)度量弧长”三个时期,其间也发生了从弧到角的转变。得到以下教学启示:以60进制角度制单位换算的不便凸显弧度制引入的必要性;可以通过实现三角函数自变量与函数值相加、简化扇形弧长和面积公式凸显弧度制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扫描"双语教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如今,双语教学已成为我国尤其是一些重点学校的一道风景线。对双语教学,有人赞成,有人反对,有人不屑一顾。利大乎?弊大乎?众说纷纭。本文介绍一些国际国内尤其是天津市目前双语教学的开展情况,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及有争议的问题,一些专家的观点和建议。一、链接:双语教学在国外概念的界定是讨论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如果概念不统一,那么讨论就没有了意义。因此,我们首先要明确何谓“双语教学”。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查阅了一些资料,走访了一些专家和学校。20世纪60年代,北美一些移民国家或多元文化国家为了使外来移民或难民…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一元二次不等式”,存在一些争议,本文希望提供给教师思考这些问题的不同维度.首先,介绍“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内容分析与定位;在此基础上,体会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主要目的;进而讨论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两种基本方法,并进行比较.目前,关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教学,通常有三种安排,我们分析了这三种安排的利弊;最后,我们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对外交流中,我们该如何称呼我们的官方语盲——中文.似乎不是个问题,但实际上,无论在英文中还是在中文中.它所带来的问题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一个世纪以来,我们曾经有多种多样的说法:“国语”、“普通话”、“汉语”(或“现代汉语”)、“华语”等。在英文中.有Chinese,Mandarjn,Standard Chinese,Putonghua,Kuo—yn等。这些词语的出现都有相应的历史背景以及各自的使用范围。上述这些说法,应该说,无论中外人士,都能心领神会。然而细究起来,这些说法在使用上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而且时有混淆甚至混乱。混乱的情形有两种,一是表现在外国人在定义我们现代中国的官方语言时有较大的差异.甚至出现错误,一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在对外交流中,在把我们的官方语言翻译成外文时出现混乱乃至错误。本文希望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英汉对比,来省察我们使用上述词汇时的混乱.并对怎样纠正这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9.
1.幼儿有道德问题吗?这一问题也许会使你感到奇怪:有幼儿德育这一概念,当然会有幼儿的道德问题。但是,如果从另外的角度想一想,也许会发现一些不尽一致的结论。我们先从习惯的角度来思考。在成人身上发生的一些道德问题如果出现在幼儿身上,人们会不会认为这个幼儿的道德品质有问题呢?如果成人干的一些缺德事发生在幼儿身上,人们会不会骂他们缺德呢?显然不会。如果有人说幼儿是有道德问题,那么大多数人就会认为这似乎太“上纲上线”了。即使幼儿存在一些行为或习惯上的问题,人们也不会归因于道德品质方面有问题,顶多冠以“淘气”、“不懂事”而已。  相似文献   

20.
在《科学》教学中,观察必须引起我们教师足够重视,科学课程标准中的“活动建议”有二十多处提到“观察”。本笔就“观察”问题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