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俊 《青海教育》2022,(12):27-28
目前,各学校以国家课程为本,以课程标准为纲,大力推进“五育并举”,推进大思政、学科课程、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围绕五育融合开发实施校本课程,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本文据此阐述了依托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开展五育融合的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2.
在新形势下,五育融合已经成为中国教育变革和发展的基本趋势。福州第四中学“惠泽大美育”课程正是基于“五育融合”发展目标而逐步探索出的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它秉承“适性发展,成人致美”的办学理念,从优化全育课程架构、制定学科大美育课程实施策略、开发大美育课程校本教材、拓展大美育系列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维度、探索多元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课程建设,实现五育融合共通,“五位一体”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崔群 《辽宁教育》2022,(20):33-35
充分实现课程价值是校本课程深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时代的校本课程必须在“五育融合”的理念下,融合于学校课程体系的整体建构中,指向学生全面发展。校本课程的深化发展要尝试不同的课程样态与实施方式,向综合性课程类型倾斜,增加课程实践活动,倡导项目化学习方式,真正实现校本课程的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4.
2020年12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和成都市武侯区人民政府签订第二轮合作协议,“五育融合”育人课程建设项目作为“院区共建”重点项目之一在全区实施。在项目学校进行抽样走访调研中发现,区域学校对“五育融合”育人课程建设存在认识误区,项目实施遭遇困境。分析区域调研情况,项目学校在整体课程体系建设、“五育融合”的实施路径、融合课堂教学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存在不足,需在顶层设计、课程整合、课堂教学、融合评价等方面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5.
目前学校心理课程建设存在课程内容“零散化”、课程实施“浅层化”、课程评价“忽视化”等问题,由此以校园心理剧为育心载体,积极建设“剧润童心”校园心理剧校本课程群。为此,学校架构了“主题化”课程内容、“进阶化”课程实施与“三全化”课程评价的校园心理剧校本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学习与参与过程中生成积极的心理素养,提升心理自助的能力,促进心理问题的精准追踪,真正转变学生认知、行为与心理上的问题偏差,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和未来人才培养的长远需求出发,提出建立“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教育体系。当前,新时代“五育”并举的格局初步形成,“五育”融合的实践仍需探索。“五育”中的智育重、德育疏、体育弱、美育少、劳动教育缺的短板和弱项依然明显,融合推进实施尚需时日;认识的二元论、知识的箱格化、学科的分离化等问题依然出现在我们的学校和课堂中;“五唯”评价,特别是“唯分数”“唯升学”评价导向制约着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此,必须深化课程改革,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现全面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7.
论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不仅适合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特点和需要,也符合我们对学校作为一个学习型组织、教师作为一个专业工作者的教育假定。校本化课程实施是课程实施本性上的二元特征决定的,也是新课程改革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校本化课程实施可以化解新课程改革的"实验—推广"模式自身的问题,新课程改革为校本化课程实施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校本化课程实施需要的条件包括:在国家层面上,国家课程要给校本化课程实施留下空间和余地;地方政府需要为学校的校本化课程实施提供政策、资源和科研等的支持、扶持和协助;学校需要具备校本化课程实施的能力和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8.
提高学校课程育人质量必须关注课程群的构建。五育融合的理念要求学校课程群的构建必须整体设计、有序关联且适切开放。五育融合视野下学校课程群可以分为学科课程群和主题课程群。学校要立足校本,明确课程群构建的阶段性目标;上下结合,构建课程群的体系框架;整合开发,充实课程群的具体内容;两层评价,促进课程群的迭代升级;赋能教师,以团队合作提升教师课程群建设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现代教学》2011,(7):121-122
当前推进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命题是学校根据学生基础与需求的差异,创造性地、校本化地实施国家课程。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学校育人目标,我们以上海二期课改理念为指导,研制了《让课程适应并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学校课程方案,对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和校本课程开发进行了系统规划,明确了学校的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门类、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课程建设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10.
加强学校课程领导的思考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课改理念、课程方案校本化的过程,就是实现学校课程领导的过程。大同中学在学校课程领导中关注“三个层面”:开展课程方案校本化整体设计;课程标准校本化实施;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校本开发。提出了“年段分解,底线上移,功能优化”的原则,将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在三类课程中,制订实施《大同中学学科课程标准实施纲要》。整体设计学校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实施框架,整体推进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科目的开发,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1.
为充分把握德智体美劳“五育”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吉林省吉林市松江东路小学校积极进行课程改革,整合国家、地方、校本课程,整合学科、学段、时空,构建“和合”课程体系,满足学生个性成长需求。“和合”课程不拘泥于一种教学模式,课程设置追求丰富适用,课程实施主张学科融合,课程评价讲究多元开放,改变了学科间相对封闭的状态,加强了教师、学生和教材之间的沟通融合,为学生成长为“完整的人”打下基础,促进了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  相似文献   

12.
《现代教学》2011,(7):67-68
课程校本化是上海二期课改倡导的理念之一。然而,一些学校在全面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只是一味行动,使校本课程成了宣扬学校“特色”的课程,忽视了对校本课程根本性的思考。学校应以加强课程建设与课程领导为加强课程校本化的重要抓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学校的特色发展。  相似文献   

13.
落实“五育并举”、促进“五育融合”,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全面育人目标的时代要求。课程建设是落实“五育融合”的载体和抓手,“五育融合”为课程建设提供了方向与路径。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实践导向,通过整体优化学校课程体系、融合构建学校课程群、合理开发特色综合课程三条路径,并在工作机制构建和人才队伍建设两方面为“五育融合”课程建设提供保障,帮助学校实现课程全面育人、整体育人、融合育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课程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怎样将国家课程与学校课程有机整合?怎样开设学校课程?怎样实施学校课程?笔者认为,将国家课程实施与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相结合,形成独特的课程文化,是学校特色建设的必由之路。一、开放与包容: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理性思考其一,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是新课程改革的本质要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在课程建设方面体现为尊重学校差异和学生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15.
王蕾  曾晓燕 《中国德育》2023,(24):68-70
<正>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促进“五育融合”育人理念落地见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东莞外国语学校以“活动育人”为着力点,结合学校、教师、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五育融合”校本课程实践的基本范式,为“五育”深度融合提供了可借鉴的校本课程实践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曹军 《化学教与学》2010,(9):69-70,68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主管理、开发和实施的课程。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定了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提出了国家、地方和学校共同进行课程建设的思路。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建立。明确了学校的课程开发和管理权限.给予了学校开发并使用适合本校课程的权力。有效地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保证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7.
突破以知识逻辑建构的学科课程和缺乏有机统整的校本课程局面,需要找到学校课程融合创生的突破口。学校课程融合本土资源、三级课程融合、学科课程五育融合是有效的突破口。融合本土资源是把当地知名物产等资源选编重组,挖掘育人因素,融入课程设计;三级课程融合要综合分解各学段、学科、单元章节的核心素养落脚点,加大学科内学科间内容融合,模块化改造学科整体,并把学科课程融合延伸到课后服务;地方课程特色化融合可采用专题或模块形式呈现;校本课程个性化融合可采取特长选修、社团活动、走班教学等方式落实。探索建构学科五育融合课程,向内挖掘融五育即充分挖掘学科课程的五育因素,合理设计育人目标,融合学科内容和教学方式;向外延展融课程可采用项目式课程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18.
校本课程是在国家课程标准规范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和补充的,以学校为本位,以学校为阵地,在学习需求分析基础上,由学校自主开发和编制的可供学生进行多种选择的课程,具有校本化、个性化、特色化和自主性等特点。其实施策略有理论与思想准备,师资校本培训,对学生及家长的需求分析,对校本课程资源及条件的评估,典型引路、点面结合等。  相似文献   

19.
孙翠英 《教育》2024,(5):38-40
<正>“五育”融合是落实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课程融合是学校深度推进“五育”融合的根本路径。作为上海市金山区融合育人种子校,金山区朱泾第二小学近年来致力建构内容丰富、系统和谐的“七彩”课程,并以此探索“五育”融合育人的校本化路径。一、价值理念融合,形成“七彩”课程融合育人的课程目标“五育”融合首先是一种价值理念的融合,这是贯穿学校整个育人过程的灵魂和主线,能为师生的共同发展提供目标导向、价值引领和行动准则。通过价值理念的融合方式把党和国家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有机融入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目标和制度建设中,形成上下一体、内外协同的学校文化价值系统。我校在建构“七彩”课程的过程中,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  相似文献   

20.
“五育融合”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跨学科课程在理念、过程、方法和评价等方面能够推进学生“五育”融合的发展。个案研究发现,跨学科课程应用于农村小学的课堂教学,不仅具有可行性,而且还具有弥补村小师资不足的显著优势。实践中需进一步转变教师教育、教学理念,设计和开发适合农村小学地域性特征的校本课程内容,加强多方联动推进农村小学跨学科课程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