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本细读"这个词多年来逐步进入课堂教学的话语系统,并占据核心关键词的位置,表现出教师对语文学科的高层次追求,对文本语言文字的重新审视。笔者所理解的文本细读,要有一种从容的心态,慢慢读,细细品;要有一种智慧的眼光,从一个字读懂千字文、由一个词感悟万言书;是一种从字词走进文本,融入生命体验,从狭隘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元,从认知走向体验的一种阅读方式。以萧红的《春意挂上了树梢》为例,谈谈文本细读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为阐发教师对文言文本的"发泡"功夫,张伟忠老师在《语文学习》2011年第4期《还原文本丰富性 提高学生感受力》一文中以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为样文,做了一个较为深入的文本细读示范.该细读探幽入微,卓见迭呈,令人折服,不过张老师对苏文情感复杂性的把握似嫌不够,自觉抑或不自觉间陷入了"言必归旷达"的苏文解读魔圈.  相似文献   

3.
文本细读,本是20世纪英美新批评派理论家克林斯·布鲁克斯提出来的,它是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术语"。细读"对于文章的品阅是有积极作用的,面对教学文本,只有细读,才能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品味感受语言,才能摆脱浮躁的语文课堂,使课堂充满语言的芳香。语文的"细读",既要引领学生读懂文本,读懂他人的观点,更要读出自己的见解、体会。一、细读,读出鲜明的情感细读,是对语文文本的细细品味。文本的字里行间是深深的情感,是鲜明的观点,是生活的再现。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品味语言的芳香,唯有"细  相似文献   

4.
许多文本分析之所以无效,原因在于没有进入分析这一层次,只有深度细读文本,有层次地展开分析,才能解读出文本最初的写作"真意"。本文以《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两段"繁文"为例,从"繁"里藏等级、"繁"里见威严两个方面来例析文本深度细读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2010年11月,于第四届闽派语文论坛期间,笔者在沙县一中大礼堂观摩了六节公开课,聆听了闽派语文领军人物孙绍振、陈日亮等专家的评点,对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细读文本有了新的思考。一、在无经意处细读:发现文本沙县三中曹英柳老师上了一堂《感悟亲情,写好细  相似文献   

6.
<正>钱理群先生的《名作重读》和孙绍振先生的《名作细读》,除了颇高的学术价值,还具有两位著名学者大概意想不到的驱动效应,那就是给中小学语文教学领域吹拂了一股"文本细读"的清风。尽管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细读"行为也并非始于两部论著出版之后,但作为一种自觉的阅读教学理念,应该是在中小学语文教改正式拉开帷幕之后。  相似文献   

7.
以黄玉峰老师《老王》一课的教学为例,探索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专业发展"自觉"境界的两层含义:一是文本解读中的"自觉"——具体做法有:读出文本的应有之义;读出教师自我,"把自己放进去","把时代放进去";以细读的方法,读出文本的深意。二是教学活动实施中的"自觉"——自觉运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自觉遵循语文教学的内在规律性;科学处理课堂上教师讲多讲少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人到中年》和《冈底斯的诱惑》这两个文本是处于新时期两个重要时间点的重要作品.从其创作方法、小说观念的异同中,我们可以看到新时期文学从意识形态普遍化到反抗意识形态,从寻找历史主体到个人化写作,从"写什么"到"怎么写"的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9.
《小学生时空》2008,(1):93-95
《播种希望的日子》是一篇美国作者写小时候和爷爷之间发生的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后来这件事成为伴随他一生成长"不可能泯灭其生机的一颗种子,一颗希望的种子".  相似文献   

10.
文本细读是20世纪英美新批评派创造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指用语义学的方法对作品的语言、结构和细节等进行真切的感知,深入的阐述和分析。文本细读尊重文本,以语言为立足点,能够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从而感受到浓浓的"语文味"。本文以陆蠡的《囚绿记》为例,以文本细读理论为基础,从文本出发,从语境中分析语义,从文本的内部组织结构三个角度进行文本细读。  相似文献   

11.
一、以"读者"的视角解读文本,告诉了我们什么1.初读文本,要反复去读,读懂文本的字词句、主要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初读时要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有感情。读准每个字音,读懂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标点,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情感,进而把其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夹竹桃》(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叶影参差"一词中,"参差"两个字都是多音字,"叶影参差"是说叶子在  相似文献   

12.
本文是一篇文本细读,拟以华兹华斯1850年版《序曲》第十二卷“绞刑架片段”为文本焦点,从地方的精神(spirit of place)和诗人与地方的关系(sense of place)两个方面来探讨“地方(place)”这一大话题中的“根脉”“家园”主题,旨在说明这个片段体现了人与地方的融合,人植根于地方,地方是他们的家园和根脉。  相似文献   

13.
传统文化多将女性与月亮相联系,《穆斯林的葬礼》也以反复出现的“新月”意象隐喻主人公新月的悲剧命运。在伊斯兰文化中,新月却是崇高、清静和希望的象征。通过文本细读,不难发现:作者笔下的“新月”意象是一游离于以上两种“新月”意象之外的第三种存在,它揭示了文本的间性特征。这有助论者从《穆斯林的葬礼》对《白蛇传》、《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民间爱情传说的继承与创新,从文本与《金锁记》、《伏羲、伏羲》等文本的互文关系入手分析新月爱情悲剧的成因,为《穆斯林的葬礼》提供一种新的解读方式。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设计思路《钓鱼的启示》是一篇通过生动的故事诠释生活感悟的说理性课文。从语文学科的视野审视,这是一篇引导学生品读悟理,感悟写法的好"凭借"。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深入体会,读懂文本,延伸生活,获得启示。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和文本的叙述方式,应是这篇文本阅读教学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5.
冯艳莉 《小学生》2024,(2):46-4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通过阅读培养语文素养,而文本细读是阅读教学的关键环节。深入的文本阅读有助于提高阅读效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本文首先从研墨文本标点,领悟笔墨之韵;解析语境意蕴,剖析语义玄机;聚焦篇章脉络,洞察结构之美;探寻文意主旨,擢升情感共鸣等多个维度提出了文本细读的应用路径,其次以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为例,展开案例探讨,以此为相关教育工作者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文本细读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6.
《五柳先生传》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为自己写的一篇传文。要读懂读透这篇传文的思想内容,真正了解陶渊明的为人品行,就必须在这篇传文的“不”字上下功夫。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评价的那样:“‘不’字为一篇眼目。”(钱钟书《管锥编》第四册)细读课文发现文中共运用了九个“不”字,从思想品行、兴趣爱好和生活状况等方面突出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着程式化、功利化和无效化的困境,此类情况在文学类文本的教学上显得尤其突出。我国学者把英美新批评派的文本细读概念迁移到我国语文课程的阅读教学,形成了新的"文本细读"的理论范式。该文结合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实践,以《祝福》第一部分为例,就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作一探讨,以此作为阅读的金钥匙,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相似文献   

18.
<正>李彬老师是一位爱动脑筋的语文老师,他教语文不愿意人云亦云,总要琢磨出自己的想法。这种做法成就了他的教育事业。他花了多年的时间做文本细读方面的研究并写了《经典文本细读津梁》一书,让我写序。写些什么呢?就写写我的心得吧。文本细读,作为解读文学作品的一种方法,在孙绍振、钱理群、王先霈等一批著名学者的大力提  相似文献   

19.
【教学案例】《挑山工》是人教版第九册第2组的讲读课文,本组训练重点是"怎样读懂一篇课文"。为引导自主学习,自主感悟,一教师以"读懂一篇文章"为依据,以"会读一篇文章"为目的指导教学。一、凭借教材,发现目标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板书课题:挑山工),从课题看你知道课文可能写什么呢?  相似文献   

20.
文本细读是还原文本语境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一种艺术。文章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语境生处细细寻""语言亮点细细读""情理悖处细细品""语意空白细细钻"等文本细读策略,目的是使阅读成为学生快乐的心灵之旅,让学生读出"味道",获得丰厚的人生滋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