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人们通过媒体上的经济报道来关注经济生活、经济现象,人们通过媒体上的经济报道来学习经济常识、解读经济发展。经济报道介于沉重的理论和现实间、专家与大众间。它们既有传播前沿之知识之功效,又有释疑解惑、评点是非之义务,由此也就决定了经济报道有别于一般的新闻报道,经济报道如何既保持  相似文献   

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类型媒体经济新闻报道内容逐渐增多。但是,许多媒体在报道内容和形式上存在弊病:即把经济新闻时政化,媒体成了企业或部门的“发言人”,缺少贴近普通百姓的通俗化阐释。近年,不少媒体在选题角度和作品风格上另辟蹊径,即关注民生,服务民众,体现人文关怀。笔者认为,经济报道民生化是大势所趋,做好“民生化”经济报道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经济报道历来是媒体宣传的重点、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新闻采写的难点。相比其他媒体,线性传播和声音稍纵即逝的广播,似乎更难驾驭经济报道。广播的经济报道却往往处在领导,媒体、听众三方面都不甚满意的状况,程式化、枯燥乏味.浅显生硬、千篇一律的经济报道仍占相当比重。经济报道缺乏鲜活性、生动性和可听性的问题,已成为广播  相似文献   

4.
对于众多媒体尤其是经济类报纸来说,经济报道都是重头戏,这是由我们所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决定的,而不断发展经济报道的样式也成为各媒体努力的方向。于是一种介于经济新闻与社会新闻之间的社会经济新闻出现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后,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阶段。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经济活动日益丰富,公众对经济生活的关切度日益提高,对于经济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这对于经济新闻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经济报道日渐成为媒体的新宠,许多地市党报纷纷投入更多的资源加大宣传报道力度,以争夺读者的眼球,以期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把握先机、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6.
秦丽 《当代传播》2003,(2):24-25
社会经济敏感度的普遍提高激发了前所未有的经济传播热潮。在众媒体竞相加重经济报道之时,西部各省区的电视媒体由于报道更多地偏重实证经济学范围,导致报道面延展不开,报道量不足。规范经济学、实证经济学并重,努力契合人们“不作经济旁观”的心理,这才是西部电视经济报道的突围之道。  相似文献   

7.
杨开新 《新闻知识》2023,(7):88-92+96
创新经济报道理念和方式,讲好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故事,关键要着力增强区域经济报道的辨识度。增强辨识度是提升媒体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的基础,区域经济报道的传播效果与辨识度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打造中国经济领域内更有权威性和公信力的主流媒体,新闻单位可从明晰自身定位、提升内容深度和广度、构建话语体系等维度提升区域经济报道的辨识度。  相似文献   

8.
由于特殊的媒体生存环境,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经济报道长期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诸如经济信息传播的不平等、经济报道理念的落后、经济报道方式的陈旧,等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心,科学、规范地传播经济新闻成为社会各界对媒体的期待。近30年来,我国的经济报道在不断的摸索中寻找突破和创新之路,从业者的报道理念和报道方式有了深刻的变化。[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赵智敏 《新闻传播》2007,(10):32-32,33,34,36
由于特殊的媒体生存环境,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经济报道长期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诸如经济信息传播的不平等、经济报道理念的落后、经济报道方式的陈旧,等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心,科学、规范地传播经济新闻成为社会各界对媒体的期待。近30年来,我国的经济报道在不断地摸索中寻找突破和创新之路,从业者的报道理念和报道方式有了深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王霞 《传媒观察》2004,(4):35-36
改革开放之后,经济新闻虽然渐渐得到重视,媒体从业者也开始尝试新的经济报道形式。但受传统思维的影响,媒体特别是党报序列媒体的经济报道,依旧一副老面孔,抑或不脱“一厂一店”、“数字 经验”的窠臼;抑或堆彻材料,进行“宏大叙事”,被媒体研究者斥为“内行不愿看,外行看不懂”。  相似文献   

11.
经济生活本身正在迅速地打破国内外界限。国内问题国际化、国际问题国内化。越来越司空见惯。这对习惯了站在国内看国际的我国媒体来讲,面临的挑战不亚于经济领域本身所面临的挑战。特别是地市级媒体,必须冲破地域性的长期束缚,强化地方经济报道的全球化意识,打破思维方式中的“内”、“外”界限,形成经济报道的新思维。  相似文献   

12.
经济报道,特别是重大主题经济报道。是党报的重型武器,是其权威性的重要体现:但目前不少报纸媒体的经济报道,单纯从经济工作角度出发,就经济谈经济,呆板、乏味,远离读和群众:如何搞好经济报道?笔认为,确立百姓视角,从生活的角度拓展经济报道视野,不失为增强报道可读性的一种好形式。  相似文献   

13.
鞠庆田  王晨 《青年记者》2006,(14):61-61
媒体的多样化,使不同的媒体在经济报道形式上、内容上、时效性、深浅度上都会围绕自己的特点展开。其中网络媒体由于其自身互联网的特点,决定了网络媒体在报道经济信息的时效性要远远超过定期刊发的平面媒体,如果平面媒体跟在网络后刊发相同“短平快”的经济新闻的话,势必成了襁褓中吃嚼食的婴儿,索然无味。作为平面媒体,报纸更重要的是提供对经济新闻更深层次的阐述、评论、分析。网络媒体传播的经济新闻好比就是初级产品,而报纸的深度经济报道就是具有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只有这一部分才是“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源泉。换句话说,深度经济报道才是吸引读眼球的核心部分。  相似文献   

14.
骆正林 《新闻知识》2004,(11):42-44
我国媒体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被简单地纳入了政治体系,成为阶级斗争的工具。由于对媒体功能的单一理解,媒体日常的、中心的工作就是为政治鼓与呼,而放弃了一个最重要的基本功能,那就是传递经济信息。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迎来了政治的春天,经济建设成了国家的中心工作。当发展的任务被推到历史的前台时,经济新闻报道成了媒体的一个核心工作。今天,工作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很多记,他们或多或少地都要和经济报道打交道,经济新闻的报道成了很多媒体必须要做、而且必须要做好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经济题材连续报道是媒体最常见的一种报道形式,它报道的主题往往是老百姓最关心的热点问题。经济连续报道的主题有时从多侧面反映,有时向纵深处开掘,再加上背景材料的运用,使新闻主题更加深化,给人以启迪,对提升媒体的品位和吸引力有相当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有人把经济报道中的“有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称为“家常菜”。现在的一些媒体的经济新闻,多是一般化的工作性报道、肤浅表象的报道。每年的“开门红”、“首季”、“半年”、“全年”这几个时段的“成绩快报”,如同白开水,读不欢迎。其实,只要媒体把读天天吃的“家常菜”做出特色,也能合乎大众口味。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给经济报道提出了新的要求,一般性、纯数字性的报道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广大受众的需要。各家媒体都力争在经济信息报道方面有所突破。随着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成功推出后,中央二套的经济联播节目经不断改革,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较大的改观和创新,他们  相似文献   

18.
经济新闻是媒体的主打产品,对经济活动的社会意义和新闻价值的深入挖掘与提升,是把经济和新闻有机结合的必然要求,也是对记者素质的考验。艾青在谈到对经济报道的体会时认为,记者素质“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善于把经济和新闻结合。”所谓经济与新闻的结合,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对经济报道的主题的提炼,即经济事件的意义和价值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得到体现从而成为新闻价值。我们在经济报道的实践中体会到,  相似文献   

19.
用图片报道与工业、农业、商贸、旅游等有关方面的人物和事件,统称为经济新闻摄影。经济新闻摄影在媒体中具有鲜明个性,始终与经济活动紧紧连在一起。人们要求从经济新闻摄影报道中直观地取得某种信息、知识和观念,从而调整自己的思路,把握瞬息万变的经济形势和市场机遇。然而,不少经济新闻摄影报道存在着这样的倾向:  相似文献   

20.
国民经济持续的高增长,使得经济新闻理所当然地成了各类新闻中最为热门的新闻。那么如何让经济报道充满生活气息、让观众有认同感喜闻乐见呢?笔者认为当前媒体在经济报道中渗透越来越多的人文化趋势,不失为一个好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