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经济报道的人文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在新闻媒体的经济报道中呈现了人文趋势,其明显特征是:在价值取向上。往往体现为经济与人文并重;在报道视野上,不但关注全面的经济,还关注全面的人;在报道角度上,从对人的理解出发。  相似文献   

2.
在发达国家,金融、财税、贸易是经济新闻的三大支柱,金融报道的主流地位早已确立。在我国现阶段,金融报道在传媒业中的地位呈不断上升趋势。然而就一般的地市级媒体而言,自采自编的金融报道还是弱项。存在的问题不外乎以下几种:一般化报道多,热点新闻少;从工作角度报道多,从读者角度考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报道,要求我们加强研究并切实转变经济报道的视角,使经济报道从群众的角度、生活的角度、消费的角度和多种易于为受众所接受的角度来满足人们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选择最佳报道角度,可从三方面入手: 第一、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中去选择最佳报道角度。 新闻报道最终是为了吸引更多的读者关注新闻事件,为了群众能够更有效地理解新闻事实,记者在报道时就需要选择新闻角度,新闻角度选择的好坏直接影响群众对新闻的关注程度。因此,新闻记者在选择新闻角度时,应本着群众需要什么、企盼什么、关心什么,新闻就要反映什么,就要从哪个角度去报道。  相似文献   

5.
要做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报道,要求我们一定要加强研究并切实转换经济报道的视角,使我们的每一篇经济报道都能从群众的角度、生活的角度、消费的角度及其他易于为受众所接受的角度来满足人们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怎样才算把报道写好了?起码要具备新、短、深这三个特点。不仅一般的新闻如此,经济报道当然也是如此。我这里从新闻的角度着重讲一讲“深”的问题。要想深.我体会,有这样的几个办法;第一种办法,要有新的概括。你报道的问题和内容可能是人家已经报道过的,但是你有了新的概括,人家还会有一种“深”的感觉。例如我在1982年写的《水,让我们重新认识你》这篇报道,所讲的问题和材料并没有多少是全新的,但是我对水作为一种资源从三个角度——数量角度、质量角度、使用角度来加以概括,并且用了一种新的表述方式:数量──“无限的循环掩…  相似文献   

7.
十多年来,我国的改革使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领域也同样,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而我们的经济报道长期以来习惯于就生产写生产,从生产领域报道多,从流通、分配、消费领域报道少;从领导角度报道多,从群众角度报道少;从经济工作角度报道多,从经济生活角度报道少。艾丰说:旧模式经济报道的问题出在“把活生生的经济活动‘层层剥皮’,剥至最后只剩下干巴‘骨头’了”。他所说的“层层剥皮”是指把经济活动同其他社会活动,同人的活动,同矛盾的转化过程完全剥离开了。显然,这样的经济报道已不能适应经济改革实践的需要,必须从内容到形式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8.
刘琨 《新闻采编》2007,(3):9-10
经济报道是新闻报道中的一个重头戏。过去单纯从经济工作角度去搞经济报道,这种模式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和群众需要、所以经济报道必须在新的形势下有所创新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提高新闻质量、增强服务意识,多一些有深度、有力度的经济报道,这是时代的呼唤。  相似文献   

9.
在电视节目中,经济类的报道怎样赢得观众?关键要着眼于人。实践证明:经济报道只要寻找到人的社会需求的关联点,就会拥有观众和收视率,产生好的社会效果。经济报道从人的角度入手,一要善于分析经济报道与人们的关系。经济报道,回避经济视角,会给人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但经济报道如果是数字的堆砌,事件的罗列,人们同样不欢迎、关键是我们要有意识地找准经济与人们相关的联接点,贴近了生活也就赢得了观众、岁末年初,我们开办了一个《做聪明消费者》的小栏目,系列报道了商家与顾客、顾客与产品、产品与质量以及商品使用小知识,将…  相似文献   

10.
“外行看不懂,内行不想看”,这是好多记者撰写经济报道所遭遇的尴尬,而艾丰的经济报道却很动人:外行爱看,因为他以一种最易接受的形式突破了外行想看而不敢看的畏惧心理壁垒;内行爱读,因为他发现了内行有时也未能察觉的新视点。艾丰写的经济述评充满真知灼见,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许多作品给人以常读常新的感觉,给“新闻是易碎品”的结论以一种新的思索。本篇笔者着重从思维分析角度试图剖析艾丰经济报道的特色。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经济新闻观念的更新,带来了经济报道的改革和进步,报道内容、报道角度、报道形式及经济新闻品种开始发生一些变化。报道内容突破了单一政治选择的框框,触角从生产伸向流通、消费、分配的全过程,伸向经济理论领域,伸向经济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经济环境的深层文化积淀。报道角度从领导者的角度、工作角度转向受众角度,由平面的视点转向立体的透视,从局部的角度转向整体的拍摄,从各个方面、各个视点,对经济新闻事实进行立体扫描。报道形式也打破了呆板的程序化的格式,各种各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经济宣传报道难以摆脱简单化、程式化的框框,很难激起听众收听的兴趣,更难以产生具有一定力度和深度的佳作。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经济宣传的报道面太窄。那么,怎样拓宽经济宣传的报道面,我有这样几点体会。一、转换报道角度,打开经济新闻的社会视角。要改变以往经济新闻的写作角度。把从经济工作的角度写经济新闻改为从新闻的角度写经济新闻。要把经济新闻从领导的角度,工作的角度,生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作为各级媒体,更应唱好经济报道的重头戏,但从目前情况看,经济报道,特别是企业报的经济报道存在这样的现象:高高在上的多,贴近群众的少;反映现象的多,挖掘本质的少;枯燥无味的多,妙趣横生的少;人云亦云的多,独出心裁的少,给人一种年年岁岁花相似之感。笔认为,克服这些现象,无论是记还是编辑都应多视角看问题,具体说应具有俯视、环视、透视的目光,巧妙地找角度,写出有深度、有厚度的经济报道。  相似文献   

14.
如何把经济新闻写得既有指导性,又有可读性,是当前新闻实践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最近认真阅读了20家报纸的80条经济新闻,按“真、短、新、活、深”的标准,浅作分析。从报道内容来看,大部分报道是几种做法,几条经验,几个数字,而唯独缺少生动的新闻事实。从报道角度来看,这类报道一般是工作角度,如从领导角度提问题,从业务方面写总结等。从表现手法来看,这类经济报道绝大部分是观  相似文献   

15.
正角度,泛指客观事物的出发点。新闻角度指记者以新闻敏感,挖掘、表现事物的新闻价值时所取的角度,是记者采访报道的着眼点和侧重点。一个新闻事件,可以有多种报道角度,有人从工作角度报道,有人从生活角度报道;有人从经济角度报道,有人从社会角度报道。选取报道的角度不同,体现的新闻价值、表达的思想意义自然不同。而"选择最佳报道角度,就是选择新闻事实的最好观察点,是选择表达主题思想的最佳集合点,是实现新闻的社会价值最好切入点",这是许多记者苦苦  相似文献   

16.
如何选择经济报道的角度,如何发挥好经济报道在市场经济领域的前瞻性导向作用,这是近几年来新闻界研究比较多的一个课题,笔者以为:“宣传经营谋略将能够比较好的发挥这方面的作用。这一经济报道角度不仅能增强经济宣传对广大受众的吸引力,使经济报道更能够入脑人心,加大深度、力度,同时,也能扩展企业生存空间,促进企业的发展,成为生产者、经营者的参谋和顾问,从而使经济报道贴近受众,成为受众的好朋友。赣州地区有线电视台在今年初开辟了一个新栏目——《有线万花筒》,其中有一个子栏目叫做《经营之道》,在近一年的时间里比较…  相似文献   

17.
开掘案例报道的社会性深度有两方面含意:其一,要使案例报道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兴趣;其二,对案例不仅要从法律的角度去审视,还要从社会生活的角度进行正确舆论引导。  相似文献   

18.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类型媒体经济新闻报道内容逐渐增多。但是,许多媒体在报道内容和形式上存在弊病:即把经济新闻时政化,媒体成了企业或部门的“发言人”,缺少贴近普通百姓的通俗化阐释。近年,不少媒体在选题角度和作品风格上另辟蹊径,即关注民生,服务民众,体现人文关怀。笔者认为,经济报道民生化是大势所趋,做好“民生化”经济报道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任雷 《新闻世界》2010,(7):32-33
经济报道的民生化是把经济现象、经济活动放到整个社会背景中进行透视,从地方经济、专业市场、消费者、传统习俗等多个角度来把握和剖析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为社会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生活服务。主要体现在:以权威视角突出民生情结;以平民视角做足经济民生;以民生视角创新经济报道。  相似文献   

20.
单纯从经济工作角度去搞经济报道,这种模式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和受众需要,所以必须从社会角度去拓展经济报道的广度和深度。 什么是社会角度?到底从哪儿去下笔? 写经济发展中的社会苗头 前几年,当武昌火车站出现春节刚过的“民工潮”时,如果单纯从经济工作去报道,只可写武昌火车站某日乘客达到多少人,当天能走多少,滞留多少等。但记者从社会角度着眼,将这一刚出现的苗头称为“民工潮”,并分析了“民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