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诗》之《周南》、《召南》与《易》之关系探究,分从两方面进行把握,结构上,《诗》有二《南》犹《易》有《乾》、《坤》;内容上,诗有二《南》犹《易》有《成》、《观》。  相似文献   

2.
《诗经》有《鲁颂》、《商颂》,而无《鲁风》、《宋风》,其原因是由鲁国和宋国的特殊地位决定的。  相似文献   

3.
《史记》诸表的问题很多,有的文字脱、衍、错格,有的纪年舛错。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史记》、《汉书》诸表年数差异及本身歧义的地方提出粗浅的看法,在考订《史记》诸表的同时,对相应的《汉书》诸表也多有补正,不妥之处,尚祈指正。  相似文献   

4.
《庄子》之思想与《周易》有关 ,这可从《庄子》论《易》、《庄子》论“命”、《庄子》之文句等方面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5.
《孔子诗论》与《黄鸟》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鸟》在《诗经》中有两首,分别是《秦风·黄鸟》和《小雅·黄鸟》。《诗经》中同题的作品其反映的情感也往往相同,《孔子诗论》第九简所论之《黄鸟》应是兼指二者而非其中的某一首。  相似文献   

6.
《诗经》中的《大雅》与《小雅》,既是当时广为传诵的文学作品,又是可以被之管弦的乐歌。从音乐和文学的角度来看,《大雅》与《小雅》都有各自的实用功能。《大雅》用于大飨,是周王举行一些仪式时使用的各种乐歌,同时作为乐教范本,被较多地征引;《小雅》主要是贵族举行仪式时使用的乐歌.不但被广泛地征引,同时也在各种场合被人们赋诵。  相似文献   

7.
文章就《苟子》中引《诗》和论《诗》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分析了《苟子》引《诗》中《雅》居多的原因;浅析了苟子论《诗》。即“《诗》、《书》之博”与“《诗》、《书》故而不切”是否真正矛盾,及何为荀子提出“善为《诗》者不说”的意会读《诗》法。  相似文献   

8.
《文心雕龙·通变》篇认为《楚辞》是文章"从质及讹"的转折点,希望通过"宗经诰"与"变乎骚",达到文章"通"与"变"的平衡。在这一大背景下,刘勰将《楚辞》列入"文之枢纽",并在《辨骚》篇中提出了"倚经驭骚,酌奇存真,玩华保实"的写作原则,把"文"之变纳入可以指导的范围内,《辨骚》篇的宗旨就是指导人们如何"驱辞力"和"穷文致"的。这一写作原则与"正言体要,恶乎异端"的思想密切相关。《风骨》篇与《定势》篇还从不同角度对《辨骚》篇的写作原则进行了补充和丰富。实际上,刘勰就是借《楚辞》来述其运辞之道,这是他解《楚辞》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9.
《史记》与《孙子兵法》的关系非常密切,《史记》并未明言《孙子兵法》,而只有《孙吴兵法》之称;而《孙吴兵法》应当是《孙子》、《吴起兵法》的合本。《史记》中描写了许多著名的战争,这些战争对《孙子兵法》有继承也有补充。司马迁对《孙子兵法》的慎战思想进行了发扬光大,尤其是对《孙子兵法》中的一些谋略因现实的变化进行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认为,就表现内容而言,《诗经》中《风》、《雅》部分明显不同:《风》更多地表现了个人的感性生活,而《雅》则集中表现了外在的社会生活;就呈现形式而言,二者也存在明显差异:《雅》更注重理性、详尽地阐发观点,能更灵活地运用起兴手法,更少使用语气词与复沓;就作者而言,《风》、《雅》之作者的思维方式、语言表达能力与创造力也大致不同。  相似文献   

11.
在苏轼2000多首诗和300多首词中,涉梦诗词达352首。这些诗词分真梦诗词和欲梦诗词两类,真梦诗词有的记录其真实梦境,有的记录其在梦中的感受和状态,有的记录其在梦中所作诗词;喻梦诗词则主要抒发其古今如梦、劳生如梦的生命意识,而后者又主要表现为世事如梦和时间如梦两种形式。苏轼之所以大量创作涉梦诗词,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他本人的人生经历、敏锐的感受力及前人创作多涉梦有关。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在1947年转战陕北时期创作的两首五律《张冠道中》和《喜闻捷报》,经考证,所据抄件系按手稿照录。诗中所写地名、史实、景物等,真实反映了作者当年的经历。两诗的格律风格符合作者写旧体诗词的实况,特别是两诗用湖南方音押韵更体现了作者写旧体诗词的一大特点。总之,《毛泽东诗词集》收入的上述两首五律绝非伪作。  相似文献   

13.
苏轼的词风是多样化的,他的词中温婉含情的词作数量并不少于慷慨激昂的豪放词的数量。两首《江城子》的分析,更深层地展现了一个阳刚阴柔兼具,豪气与柔情并存,有情有爱,有血有肉的苏轼。  相似文献   

14.
李商隐诗集中存录的《无题》诗,主要是七律八首,七绝三首,可分别系列于他所写作的拟名“蓝桥记”、“青鸟记”两篇传奇文辞,其无题的语意和情调均和传奇故事中的情节丝丝入扣;诗中有所疑难的语句和隐事,后世注解者多争论不息的无从落实的悬案,通统可由传奇故事的具体经历,恰当地给以解说。另有五首五言短诗和一首七言八句,与“韩翊”传奇文的情节绾合切适,或可拟名“锦书记”。综观李商隐《无题》诗,可分为三四种各自含蕴某些故事情节的连串组诗,并非无具体事实作为这些组诗的背景,且并不存在李商隐本人的恋爱诗。考察李商隐无题诗和他创作的佚失传奇文的关系,乃是关涉唐代文学整体观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5.
白居易既深于诗文,又雅擅丹青,妙解音律,故所作诗章,多富于绘画性与音乐性。文章通过从构图、色彩、用韵等绘画与音乐角度的深入考察,有力地证明了白居易的诗富于绘画性与音乐性的鲜明特点,对我们进一步理解白居易的诗歌作品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江淹历经宋、齐、梁三代。他的诗歌创作,内容丰富,风格多样。作者在分析探讨四类诗歌的基础上,认为豪荡古峭与工整巧丽,构成了江淹诗歌创作的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17.
苏轼超高绝逸的过人才华、旷达豪迈的磊落气质使他的词呈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面貌,汪洋恣肆,清劲雄放。因而也得到了两种极端的评价,"落笔绝尘"的赞赏与"句读不葺之诗"的不满。词源于诗歌,随乐而制,故其节奏和音韵上都有严格要求。作为各体均通的文学巨擘,苏轼的词居然不协音律,而成了"句读不葺之诗",实在匪夷所思。词的音律无外乎是押韵和平仄,故我们从这两方面入手,对苏词进行全面的考察,用事实和数字证明,苏词并非不协音律者,即便是为数不多的不协律之词都有其特殊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辛弃疾的词偏于豪放,不废婉约,其表现男女之情的婉约词,是体现稼轩体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辛弃疾的婉约词包括二个方面:一是摧刚为柔,婉约出之,二是柔中有刚,以气行之。  相似文献   

19.
反映妇女生活,提出妇女问题是白居易诗作的重要内容。然而,在妇女问题上,由于受时代意识的影响,以及所处阶级的限制,白诗表现出了进步与保守并存的特点。本文从分析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男性权利话语入手,通过个人诗作分析来揭示白居易的妇女观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20.
对郑珍诗的评论,历来有两个误区:一是强调其经学地位,以学问入诗;二是强调其承传因袭,胎息前人为诗。郁达夫则认为郑珍虽是硕儒,诗作并稽古,而是真情实性的抒发;虽多师前人,并非专-规矩模拟,而别是一家。这个认知既符合郑诗创作的实际,更为解读郑诗拓展了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