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研究了轧后不同快速冷却工艺对低碳低硅钢组织及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轧后快冷返红温度为600℃时,试验钢的冲击韧性最好;返红温度为550℃时,钢的强度有所上升但塑性降低,冲击韧性有所下降;返红温度控制在650℃时,粗大碳化物从奥氏体晶界析出,导致低温韧性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16Mn双相钢经过765℃淬火后三种热处理的对比,结果表明;双相钢在室温条件下时效,随时效时间延长,双相钢强度、硬度提高,塑性不断恢复;经190℃回火后强度、硬度明显下降,塑性显著提高;经深冷-196℃时效后,韧化作用较明显,强化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3.
王子瑜 《考试周刊》2015,(4):194+84
本文设计了三种含铌量不同的微合金试验钢,采用热处理模拟方法研究了900℃奥氏体化550℃等温处理后试验钢的组织与性能,结果表明:低铌钢热处理后组织为多边形铁素体加少量板条贝氏体铁素体,随着铌含量增加,试验钢组织中板条贝氏体铁素体含量明显增加,且组织细化,同时随着铌含量的增加强度提高,中高铌试验钢的屈服强度可达到400MPa水平,且屈强比较小。  相似文献   

4.
为了改善超高强度钢的塑韧性,实验分析了奥氏体化温度分别为840℃、880℃、920℃与等温温度分别为275℃、325℃、375℃对中碳超高强度钢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奥氏体化加热温度的升高,贝氏体/马氏体复相组织趋向粗大,钢的强度上升,而塑韧性下降;随着等温温度的升高,钢的抗拉强度呈平缓下降趋势,而钢的塑韧性在275~325℃等温温度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在325~375℃等温温度范围内呈下降趋势.在试验等温处理温度范围内,奥氏体化温度880℃×30min保温+等温温度325℃×2min保温油冷,可获得强韧性配合良好的贝氏体/马氏体复相组织,钢的残余奥氏体的含碳量≥76.%,钢的抗拉强度Rm≥2065M Pa ,断面收缩率ψ≥255.%.  相似文献   

5.
通过Formastor-F全自动相变记录仪上测定了铌钛复合强化型590MPa级大梁钢在不同冷速下的奥氏体转变动力学曲线,并结合金相组织和硬度测试,分析了不同冷却速度对组织转变、晶粒尺寸和硬度的影响规律。在不同的冷却范围内,试验钢分别获得铁素体、珠光体、贝氏体和马氏体。当冷速在0.5℃/s以下时,获得F+P,在1℃/s~10℃/s之间时,获得F+P+B,在15℃/s~50℃/s之间时,获得F+B,在100℃/s时,获得B+M。试验结果为轧钢生产提供了工艺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现有T91钢热处理工艺为依据,结合T91钢管开裂原因,对T91钢分别在770℃,790℃,810℃,830℃进行退火,通过拉伸试验、硬度试验、金相试验并结合钢厂的实际得出,T91钢的退火温度为820℃~830℃,速度为0.13m/min,从进料到出料时间约为120min,管材的成材率提高12.8%.  相似文献   

7.
<正>7月2日,中信铌钢优秀论文奖评审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中信铌钢优秀论文奖评审会议。为了更好地促进含铌钢新品种的开发及应用,中信微合金化技术中心对"中信铌钢优秀论文奖"的评审办法进行了改革,决定采用独立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的方式评奖,并将原自行申报制改为通过相关学术期刊发表的文章查询与筛选来确定入围论文。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微合金钢中几种常见析出相的形貌观察和成分分析,研究了Nb(C,N)、Ti(C,N)、MnS及A1N等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回溶情况。结果表明,在研究的温度范围800℃~1190℃内,这些析出相都存在析出和回溶的过程。Ti(C,N)、MnS等优先析出,并成为后析出物聚集结晶的核心;钢中Ti(C,N)的存在对Nb的回溶具有拖曳作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不同淬火及回火工艺处理的H13钢进行硬度测试及金相分析,结果显示:H13钢在1020℃~1080℃淬火温度范围内、530℃~650℃回火温度区间内,随淬火温度的升高,钢的淬火硬度有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H13钢在1050℃左右淬火时其淬火硬度最高。当淬火温度相同时,随回火温度的升高,钢的回火硬度呈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560℃左右回火时其回火硬度达到峰值,此时钢的组织主要由板条状回火马氏体、细小碳化物颗粒加少量的残余奥氏体组成,且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回火马氏体逐步向回火索氏体转化;当回火温度达到620℃~650℃时,钢的硬度开始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10.
在材料分析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引入新型汽车用低碳钢板力学性能实验,实验研究BH340钢的烘烤硬化性能,结合实际生产中车身覆盖件大变形成形的特点,进行17%的预变形量及后续170℃、30min的烘烤处理,利用扫描电镜摄取了断口形貌并进行了硬度测试分析。结果表明,BH340钢经较大预变形并烘烤后显示出较强的应变时效效应,塑性与韧性明显下降,屈服强度及表面硬度均有所提高,而且在多次伸长类变形中存在破裂危险点转移的倾向。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研宄了不同晶粒尺寸的42CrMoVNbTi细晶高强钢拉伸性能和微观组织。结果表明,经组织细化处理,42CrMoVNbTi钢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塑性,其微观组织为细小的马氏体板条,在板条内和板条间有大量的颗粒状碳化物弥散析出。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弛豫析出控制相变(RPC)技术生产的超低碳贝氏体钢板回火过程中的性能变化,并与控轧后空冷(AC)以及传统的再加热淬火工艺(RQ)得到的钢板的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经过RPC工艺得到的钢板经500 ℃~700 ℃回火1 h后,随温度升高呈现软化硬化再软化的变化规律,经过AC工艺得到的钢板在回火后硬度和强度变化不明显,而经过RQ处理后的钢板随回火温度升高强度和硬度单调下降。利用RPC工艺得到的高强韧性钢板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用慢拉伸试验方法,考察了两种不同组织稳定性奥氏体钢充氢后的塑性变化,并用扫描电镜观察其断口形貌,结合充氢前后组织的变化,分析奥氏体钢产生氢脆的组织因素及断裂方式.分析说明,充氢后,层错能较低的奥氏体钢在外力作用下,有较多的ε马氏体产生,且断裂正是沿γ/ε相界发生的.  相似文献   

14.
通过透射电镜,观察了IF钢在铁素体区轧制时不同轧制工艺对析出物的形貌、大小、分布和数量方面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同轧制工艺下的析出物基本上都是由TiN、TiS、Ti4C2S2和TiC组成,并且随着开轧温度的升高,析出物的总体平均尺寸减小,较小尺寸的二相粒子数量增多。  相似文献   

15.
采用热模拟实验机测定了低碳含磷冷轧高强钢在奥氏体化温度900℃变形40%时,0.1℃/s~60℃/s的不同冷却速度的相变膨胀曲线,并测定了该钢的相变点,根据转变特征和膨胀法原理绘制了低碳含磷冷轧高强钢在动态条件下的连续冷却转变(CCT)图,从检测结果可以看到低碳含磷冷轧高强钢在奥氏体化温度900℃变形40%的条件下,以60℃/s的冷却速度,冷到200℃时,其组织几乎全部为贝氏体。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加,试样的显微硬度也增加。在冷却速率很慢的时候,只能看到铁素体相变而看不到有贝氏体相变的发生。并且随着冷却速率的增加,贝氏体转变温度趋于降低,贝氏体的形貌也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6.
采用金相组织观察、常温和低温力学性能测试的方法,研究了回火温度对X21Cr Mo V121钢显微组织和低温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温度的回火热处理后,微观组织均为回火索氏体;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材料的冲击韧性呈上升趋势,而强度及硬度逐渐下降。为了获得较好的低温冲击韧性,此类钢较好的热处理工艺应为1 050℃加热保温1 h淬火后,在720℃加热保温2 h空冷。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重轨钢中夹杂物的研究发现,在铸坯和钢轨中存在有一种类型的MnS复合夹杂,其外围有一层TiS或者Ti-Mn-S,能够在钢轨轧制过程中阻止MnS夹杂的变形。由此提出了加钛处理控制重轨钢中MnS夹杂的新思路,并对这种思路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探讨。当钢中氧含量很低,加入适量钛,控制在钢液中不析出钛氧化物,而在凝固过程中首先析出MnS,而后在MnS外围析出TiS或者Mn-S-Ti的复合夹杂物,可以抑制MnS夹杂在轧制过程中的变形。建议工业上冶炼重轨钢时,可以在RH精炼结束时加入0.01%~0.02%的钛,以达到控制长条状MnS夹杂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基体钢(65Nb)冷镦模具经超低温工艺处理后微观组织发生了变化,即从回火马氏体中析出碳化物微粒,残余奥氏体转变成马氏体并析出微细碳化物。这种组织变化可显著提高模具的耐磨性和冲击韧度,因而也大大延长了模具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9.
通过热膨胀法测定了低合金高强钢CCT曲线并分析了其微观组织的变化,结果表明,实验钢在3~50℃/s冷却范围内,均可得到贝氏体组织,当冷却速度为30℃/s以上时还会出现部分马氏体组织。随着冷却速度的提高,贝氏体开始相变温度和转变结束温度相应降低,显微组织逐渐由粒状贝氏体向板条贝氏体转变,且相变组织越加细小。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不同温度罩式退火工艺处理试验用钢的力学性能、磁性能和组织成分,结果表明:在化学成分、保温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晶粒增大,屈服强度降低,延伸率提高。WDEL450磁极钢实验罩式退火最佳温度为690°C,时间为30m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