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黄平 《科教文汇》2009,(6):225-225
以往学者认为沈从文的乡下人写作带有明显的“少数民族”意蕴,应该说这样的探究有其合理之处,但却不甚完善。本文从民间理念出发,结合具体文本细读,试图建构沈从文乡下人写作的知识分子民间立场,以及由此立场而生发的对于生命自由自在状态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以往学者认为沈从文的乡下人写作带有明显的"少数民族"意蕴,应该说这样的探究有其合理之处,但却不甚完善。本文从民间理念出发,结合具体文本细读,试图建构沈从文乡下人写作的知识分子民间立场,以及由此立场而生发的对于生命自由自在状态的追求。  相似文献   

3.
杨婉玲 《科教文汇》2013,(23):68-68,70
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展示了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这里人性皆美,人性皆善。《边城》通过抒写男女之间的情爱、祖孙父子之间的亲情以及邻里之间的和睦关系来表现人性美,由每个人身上所焕发的人性美给我们营造出一个理想的世界。  相似文献   

4.
家族企业的文化是以"家文化"为根基的,传统的家族观念使家族企业注重亲情与血缘,企业文化的形成更是受到传统文化多种因素的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对家族企业提出了文化整合的挑战,文化包容与文化学习是家族企业文化整合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福建 闽台农业科技合作成效与推进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闽台之间具有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的“五缘”优势,两地的农业发展互补性很强,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20世纪80年代,以亲情乡情为纽带,通过台胞赴大陆探亲访友、台商开始试探性投资农业和对台小额贸易起步,两岸农业开始接触了解与相互交流.  相似文献   

6.
有人说,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生息繁衍的民族精神之魂,只有到壶口瀑布才能领略到。杜寅森,这位黄河岸边农民的儿子就生于斯,长于斯。民族精神的烙印和童年艰辛生活的磨炼,铸就他山区人少有的思想和性格,和对农民难以言状的亲情。正是由于这种思想基础和亲情体验,他才把农资公司的经营策略和农民利益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7.
陈敏桂 《科教文汇》2009,(29):124-125
当前小学生的亲情现状不容乐观,为了加强亲情教育,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编排了亲情主题综合性学习。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和文献资料,认为亲情主题综合性学习应该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依托教材,逐步深入地开展一系列亲情主题综合性学习活动:走近亲情、感悟亲情、回报亲情,在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正确的亲情观。  相似文献   

8.
科学是人类追求真理的特殊精神活动,也是一种特殊的知识或对认识真理性的评价。科学精神是人类在求知的精神活动中不断总结、积累、反思、体现出来的精神,是科学文化深层结构中蕴涵的价值和规范的综合,体现为科学的公共性价值追求。默顿认为,科学的精神气质是约束科学家的有情感色彩的价值观和规范的综合体,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以及有组织的怀疑主义构成科学精神气质的内容。齐曼基于后学院科学立场,在肯定默顿理论的同时,修正和发展了科学精神气质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精神的观点包括实事求是、开拓创新、辩证批判、理解宽容、自我牺牲五个方面。相对于默顿的理想主义和齐曼的折中主义,马克思立足于物质实践和辩证法立场的科学精神理论更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的文学生涯极为特殊,而这特殊性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沈从文也借鉴西方翻译小说,然其借鉴只限于形式。广受现代文人青睐的西方思想并未出现的沈从文的关注视野中。是湘西,是传统中国,给了沈从文无边的情感积淀和创作热情。  相似文献   

10.
《科学生活》2014,(7):33-35
老太太收养被弃混血男孩14年终落户上海 14年前,朱军龙尚在襁褓时,被朱水宝阿婆从楼下的草丛抱回了家。一晃14年,“黑小囡”长大了。最近朱阿婆终于为朱军龙办下了收养证和上海户口。这段超越血缘的亲情,才有了一条坚强的维系纽带。2000年8月8日,朱阿婆提着篮子去买菜,听到路边草丛有异声,拨开草丛一看,竹篓里躺着一名婴儿,边上是一张“孩子生于8月1日”的纸条。  相似文献   

11.
贾平凹从写作之初直到近期,始终是以农民的身份、民间的立场作为自己写作的出发点,坚定、执着地书写着乡村的隐秘变化.不夸张地说,在乡土写作的历史中,贾平凹显然是当代写作不可跨越的一个"标高".从贾平凹最早的一批乡土小说如《商州初录》《腊月·正月》《小月前本》等,到《浮躁》《高老庄》等大量的文本中都呈现着作者对乡土的灵魂和精神坐标的质朴追手.看得出来,乡土和作者早已融为一体.即使在写都市生活的篇幅中也都渗透着深重的乡土的情结.这些作品可以归纳为三种相对独立完整的话语系统:"其一是启蒙话语,致力于重铸国民的灵魂,其二是生存论话语,关怀的是人的生存境遇,最后是现代性的反思话语.①"本文时贾平凹的两篇代表作《废都》和《秦腔》为例,来展现贾平凹作品对乡土情怀的解读.  相似文献   

12.
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常务委员杨振声举荐小学毕业的沈从文到联大任教,杨的目的是为了扩大新文学的影响.当时的西南联大,大师、海归云集,可谓群星璀璨.所以,"小学生"沈从文进入联大遭到很多人的反对和讥笑. 公开瞧不起沈从文的是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的刘文典,据说在讨论沈从文晋升教授职称的会议上,他怒不可遏,说:"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该拿四百块钱,我该拿四十块钱,朱自清该拿四块钱,沈从文四毛钱都不值!"随后又起身离席:"沈从文做我的学生都不合格,他都要做教授,我岂不成了太上教授?!"  相似文献   

13.
社会变革与现代人的"精神家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传统家庭家族关系、邻里关系,即传统血缘及地缘人际关系解体的角度论述了现代人在精神层面上存在的情感危机、孤独感等;从工业化造成人类生存方式变化的角度论述了现代人的紧张感、精神空虚;从传统信仰衰落的角度论述了现代人在信仰上存在的问题。文章旨在从社会物质生活变化的角度寻找现代人精神层面问题产生的原因,为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杨鑫  夏薛梅 《科教文汇》2020,(15):26-28
由于各种原因,存在部分教师在教育中对儿童精神世界关怀缺失的现象,具体表现为缺乏儿童立场,忽略儿童生命的精神性,忽略儿童的主动精神,而且部分教师自身精神世界萎靡,教师与儿童之间缺乏精神交流。如此种种,需要教师积极地面对并引导构建儿童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5.
城市是现代性最为突出的表征,是现代性物质外观和理性精神的体现。新时期以来的城市书写中,存在着一系列城市的物质外观与神秘主义的奇特想像与症候式结合,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现代性悖论在文学书写中的反映和实现。  相似文献   

16.
师爱是伟大的、神圣的;师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最高尚的情感,它凝结着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师爱是超凡脱俗的爱。这种爱没有血源和亲情,没有私利与目的,然而这种爱却有一种巨大的力量。  相似文献   

17.
魏耀武 《科教文汇》2009,(6):230-230
城市是现代性最为突出的表征,是现代性物质外观和理性精神的体现。新时期以来的城市书写中,存在着一系列城市的物质外观与神秘主义的奇特想像与症候武结合,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现代性悖论在文学书写中的反映和实现。  相似文献   

18.
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听讲中进行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教育;在阅读赏析中感受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在写作中渗透亲情、友情和师生情,培养热爱生命、关注真情的意识;在演讲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环保意识、敬业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金秋科苑》2012,(9):1-1
爱因斯坦曾经宣言:“一个科学家如果没有人文精神,就有可能制造杀人的武器,成为杀人的罪犯。”可见,科学技术不是与人类文明取向无关的东西,而是最应该讲求良心道德的领域。胡锦涛主席也曾说过这样一番意味深长、发人深省的话,“科学精神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一个民族进步兴盛必不可少的精神”,“要在全社会广泛弘扬科学精神……”这也强调了一切的科技发展必须要建立在拥有科学精神的基础上。的确,我们常常把科学研究和某项科技成果的价值混为一谈,把科学研究和道德伦理固有的天然血缘斩断,从而出现重视科学素养有余,重视科学伦理不足的局面。  相似文献   

20.
蒋骁飞 《知识窗》2013,(5):30-30
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常务委员杨振声举荐小学毕业的沈从文到联大任教.杨的目的是为了扩大新文学的影响。当时的西南联大.大师、海归云集.可谓群星璀璨。所以,“小学生”沈从文进入联大遭到很多人的反对和讥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