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为维护其统治的合法性及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在地方自治的推行中采取一系列措施防范土豪劣绅。然因惩办土劣力度不足,加之南京国民政府地方事业的推行离不开“公正士绅”,地主豪绅的势力不降反升。随着地方自治事业的推行,地主豪绅不仅把持乡村行政机关、垄断乡村政治机构的组成分子,还勾结南京国民政府的基层党员与基层官员;随着保甲制的推行,地主豪绅成为南京国民政府基层政权的组成部分;地主豪绅势力的强化使得地方政治进一步恶化,同时也加剧了农民的苦难。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新桂系主政安徽。为加强基层社会控制,增强抗战动员能力和巩固自身统治,新桂系对妨碍政令推行的土豪劣绅予以坚决打击,并通过任用青年干训生担任基层干部排斥地方豪绅势力,同时加强巡视和鼓励民众检举,对贪污违法的豪绅势力予以严厉惩处。但新桂系对乡村社会的改造在遭到豪绅势力的强力抵制后,不得不作出妥协,对维护新桂系统治的地方士绅予以笼络和争取,反映出新桂系乡村社会改造的不彻底性。  相似文献   

3.
从南京国民政府推行“地方自治”的指导思想、“地方自治”体制的设计以及“自治事业”的内涵三个方面可以看出,南京国民政府“地方自治”具有很强的封建性。  相似文献   

4.
乡村合作运动是南京政府在建立现代民族国家过程中,为整合乡村而强制推行的一项经济措施.其起始于江浙两省,然在自上而下进行中,因其与基层的政治体制变革紧密相系,过多依靠国家行政力量推行,导致合作社为乡村政权"内卷化"现象所侵蚀,"变异"为地主富农豪绅的牟利工具.大异于政府的"拯救乡村"、"救济农民"之旨趣.此事例揭示乡村自治和自组织能力的养成只应依靠农民和村落社会自身,而非政府单独的"行政杠杆"强制力量所能奏效.  相似文献   

5.
乡村合作运动是南京政府在建立现代民族国家过程中,为整合乡村而强制推行的一项经济措施。其起始于江浙两省,然在自上而下进行中,因其与基层的政治体制变革紧密相连,过多依靠国家行政力量推行,导致合作社为乡村政权“内卷化”现象所侵蚀,“变异”为地主富农豪绅的牟利工具。大异于政府的“拯救乡村”,“救济农民”之旨趣。此事例揭示:乡村自治和自组织能力的养成只应依靠农民和村落社会自身,而非政府单独的“行政杠杆”强制力量所能奏效。  相似文献   

6.
抗战前十年,河北省政府依照南京中央政府有关地方自治的大政方针,结合河北实际,在广袤的燕赵大地上推行了一场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地方自治运动。河北省的地方自治运动,随着南京国民政府地方自治政策的不断调整而变化,大致经历了起步、推进和调整三个相对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侧重点。河北省为推行地方自治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应给予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7.
贾世建 《天中学刊》2003,18(1):84-87
“训政”初期,由于自治法规的不切合实际、自治经费的匮乏以及党政纠纷等原因,南京国民政府推行的县自治遭遇困境。为此,南京国民政府开始对县政进行改革,推行县政实验;江宁和邹平的县政实验是具有代表性的两个模式。县政实验体现了政府进行制度创新的努力,并为国民政府和乡村建设派进行农村重建运动寻得契合点,对当时的地方自治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县以下基层政治从传统的乡族自治向现代民主宪政意义上的地方自治转型,肇始于清末宪政,历民国而不辍。"溶保甲于自治中"的新县制,是南京国民政府在总结前期经验教训基础上,对基层政治转型的一次重要尝试。新县制时期(后苏区时代)的赣南,进行过大规模的基层政治转型制度建构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笔者以为,大多数学者对新县制乃至南京国民政府基层政治转型的评价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9.
20世纪30年代中前期南京国民政府对地方自治政策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20年代末30年代初全面推行地方自治出现的弊病,南京国民政府于30年代中前期相应地对地方自治进程作了富有弹性的规定,将保甲制度纳入地方自治之中并大力推行县政改革。保甲纳于自治、国民政府似乎从事实上避免了在基层推行两套政治制度的矛盾冲突,在形式上又给传统的旨在加强基层社会控静的保甲制度披上民主自治的外衣,看似一种完美的制度创新,实则使地方自治开始实行初期的一些民主自治思想遭到极大损害,更加败坏了自治名声。由于民众对推行保甲出于被动而非主动,以从上而下的保甲制度来培植从下到上的地方自治不仅未能走出“以官治求自治”的老路,反而越走越远。同时,保甲本身也无多大成效。  相似文献   

10.
1927-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提倡并推行了农业合作运动,这既是南京国民政府化解其统治危机的现实需要,也是国民党“民生主义‘建国方略的重要内容。农村合作运动,人微言轻农业现代化经济格局形成中的一个重要五一节,虽然在30年呈现出一派热闹景象,但对恢复和发展农村经济,实际收效甚微,甚至成为了乡村豪绅压榨农民的工具。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上半期,乡村自治作为中国政治改革的内容之一曾广泛开展起来,从政府到地方都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以助推行,但历经几十年,乡村自治在中国社会都没有有效地建立和运行起来,反而弊端重重,最后在国民政府时期裁撤多年传统的保甲制度又重新登上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本文试从狭义文化即与政治和经济相对应的文化的角度(龚书铎语),探讨乡村自治推行中文化心理认同的重要性,而传统旧习惯亦发挥着潜在的不可忽视的作用,进而试着揭示出乡村自治失败的启迪和教训。  相似文献   

12.
民国建立以后,由于西方政治制度的影响以及国内自治思潮的不断推动,中国各地逐步开始实施自治运动,与之相应的自治机构也纷纷建立起来。如单纯从政治演化和社会管理的角度分析,这一运动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从财政经济和基层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一运动又具有十分明显的缺陷。探讨阎锡山在实施自治运动过程中政府机构的过度增加及自治事务的日渐繁杂,可以看到自治运动对山西基层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并了解到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山西乡村社会贫困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中国后,为推行地方自治和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需要,开始致力于基层警政的建设。国民政府颁布了相应的法令法规对基层警察建制作了规定,以期实现国家对基层的有效控制。但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事权不统一、经费严重匮乏、缺乏训练有素的员警、传统治安力量与现代警察间的冲突等原因,使国民政府的基层警政建设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14.
周家华 《铜仁学院学报》2009,11(5):72-74,88
民国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演革是以官治和自治两种基本模式的相互排斥和结合为主轴进行的,经历了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前后期三个阶段。北洋政府时期,确立了省、道、县三级制的地方行政制度,开始了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现代化历程,但不稳固。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建立起了一套从省到邻、闾的严密的地方行政制度,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后期推行“新县制”,建立地方自治与国家行政相结合,自治与保甲制度相结合的新县制。但囿于国民政府本身政权性质、经济极度困难,“新县制”最终没有摆脱失败的厄运。  相似文献   

15.
民国时期,山西"村政"改革力图建构山西"乡村自治"行政体系,以基层政治制度变革带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但特殊的时代背景使"村政"蜕变为地方实力派的政治工具。山西"村政"是中国现代化社会转型中具有实际意义的基层民主实践,使人们亲见传统基层社会向现代转型的种种政治可能与政治生态。  相似文献   

16.
一“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十分注重从经济关系上分析中国国情。国民党南京政府建立后,共产党人对国民党南京政府的阶级性作了较为深刻的分析。毛泽东认为:“国民党军阀的统治,依然是城市买办阶级和乡村豪绅阶级的统治”。李立三则认为,“现在南京政府,便是买办、地主、资产阶级联合的政权”。瞿秋白也认为,“事实上,国民党的统治——所谓资产阶级的胜利——只不过是豪绅地主资产阶级的反动联盟”。共产党六大《政治议决案》指出:“现在的政权(指国民党政权),是地主军阀买办民  相似文献   

17.
1927-1937年国民政府在安徽的基层行政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8年至1937年抗战爆发前,国民政府对安徽的县以下基层行政组织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地方自治试办阶采取的主要措施是重新厘定县等,改订县政经费;编查户口,划定县以下自治区域;加强自治地方官员选拔考核,查处贪污腐化;成立指导自治的专门机关,开展自治事项。在保甲制推行阶段,安徽省基层行政发生了一些变化:一是重新划分基层行政区划,编制保甲;二是县府工作重心由筹备自治转为"保甲"、"自卫";三是分区设署的推行。从总的来看,国民政府在安徽的基层行政改革并未实现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中国之后,陆续颁行一系列有关地方自治的法令法规以巩固统治基础,发展地方事业。这些法令法规在很大程度上受了孙中山地方自治思想的影响,并使他的许多地方自治主张具体化、系统化。但由于社会经济化条件不够成熟,地方自治法令法规本身存在严重问题,自治经费不能确定且筹措困难,以及党部与行政部门不能密切配合等原因,国民政府未能实现由官办自治向民办自治的转化,这次规模宏大的地方自治运动成效甚微。  相似文献   

19.
清代乡地人员的设置大致分为"基层"与"地方"二级,村、庄等自然聚落一般设一人或数人,"地方"一级或为"独任制",或为"合任制"。乡地人员应充须具备"家道殷实"等条件。充任"地方"需要经地方推举、官府传验、批准等程序;基层乡地人员应充的基本形式为轮充、推选和"地方"选派,此外还存在代理、私授、朋充、霸充、差役点充和绅士指定等非常规形式。州县官府通过建立担保、点卯、请假、退役、失职和违法惩处等制度对乡地人员进行管理。乡地人员作为"职役",一方面相对于普通民人是一个权力群体,另一方面又被官府视为较普通民人还要卑贱的奴仆。在乡村社会中,乡地人员有时充当"领袖"角色,办理本地"自治"性事务,承担一些重要社会职能。清代乡村社会结构复杂,官府与乡村、士绅与普通乡民以及其他各种矛盾相互交织,乡地人员往往会陷入这些矛盾的漩涡之中。在中国传统的政治社会体制下,"官府"要将自己的统治机制深入乡村社会,但为了节省行政成本而不肯设立理性化的基层政府组织,为了保证"官治"的权威而不肯实行某种形式的自治制度,因此只能借助私人势力、社会势力来履行公权。这种体制的运作,必然导致整个统治机制的腐化和经济社会的危机。  相似文献   

20.
地方政府官员的管理跨度的缩小使政府规模扩大,从而加重了农民负担。农村推行税费改革如果没有相应的财政支出制度改革,前景堪忧。必须在保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精简机构,裁撤冗员。这就要求减少地方政府的职能,加快实现村民自治;改革预算制度,实施零基预算;稳定乡村基层干部队伍,吸收优秀的青年到基层;深化税费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