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电视新闻成了不同电视媒体竞争的主要手段,而在电视新闻中,深度报道又成了电视媒体流行的主要报道方式。1980年央视创办《观察与思考》,电视深度报道开始了最早的尝试。随着电视新闻改革大潮的掀起,央视逐渐出现了现在最能被受众认同的电视深度报道三部曲——《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  相似文献   

2.
做精品栏目是媒体吸引受众的方法之一,就像中央电视台长期开办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名牌栏目一样,《独山子石化报》也在着力打造自己的精品栏目,以期提升报纸品位。《独山子石化报》根据报道对象和内容  相似文献   

3.
在西安庞大的都市类报业市场上,《华商报》和《西安晚报》两家报纸拥有各自固定的受众群体,《三秦都市报》,《阳光报》,《美报》等作市场补充。《华商报》着重报道社会新闻、突发新闻,《西安晚报》强调时政新闻、民生新闻,《三秦都市报》定位为“每位读者的朋友”,《阳光报》侧重其它媒体信息的整合。各个报纸的办报理念、报纸风格、市场定位等虽有不同,但不约  相似文献   

4.
孔莹  刘荣 《新闻爱好者》2011,(16):110-111
进入网络时代,由于受受众的心理喜好及生活节奏的影响,传统先进人物报道逐渐从"高大全"向"小人物"转变。本文从新闻事件打头、做强深度报道、创新报道方式和报网联动等四个方面来谈报纸媒体如何在网络时代做好"小人物"报道,枯木逢春重放光彩。  相似文献   

5.
赵良英 《新闻前哨》2003,(10):38-38
所谓深度报道,按照《新闻学大辞典》的解释,是指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 深度报道大量出现并受到广泛关注,主要源于媒体竞争加剧和受众需求变化的客观现实。我国正处于  相似文献   

6.
进入网络时代,由于受受众的心理喜好及生活节奏的影响,传统先进人物报道逐渐从"高大全"向"小人物"转变。本文从新闻事件打头、做强深度报道、创新报道方式和报网联动等四个方面来谈报纸媒体如何在网络时代做好"小人物"报道,枯木逢春重放光彩。  相似文献   

7.
朱斌 《青年记者》2007,(10):54-55
总结《潇湘晨报》的办报经验,一句话:以新闻立报,以服务取胜。在以新闻立报方面,《潇湘晨报》很好地运用了各种新闻体的特点,并以深度报道取胜。它的深度报道深得读青睐,并在市场上形成了一个响当当的品牌。[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八十年代中期,深度报道在国内新闻媒体崛起,对受众的信息接受冲击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为记者的新闻思维变革和创新,带来了客观条件。 (一)深度报道对新闻思维带来的影响 深度报道是一种用客观报道的形式,提供新闻事实和阐明新闻事实发生的原因、环境及其发展趋势的报道方式,它着重回答新闻的“why”、“how”,揭示新闻的深层次意义。 1986年前后,深度报道犹如一股强劲的旋风席卷新闻媒体,象《中国青年报》的《第五代》(1986年5月)《经济日报》的《关广梅现象》(1887年6月)、新华社《关于粮食市场的通信》(1983年12月21日)。尤其是《中国青年报》《红色的梦》、《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三组对大兴安岭火灾的深层背景的透视更令人耳目一新。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我国深度报道从内容到形式已形成了它的特色和思维模式,并可从中把握它的发展趋势和规律。  相似文献   

9.
深度报道是新闻媒体争夺受众、实施竞争战略的制胜法宝之一。县市报搞深度报道在人才、知识、经验等方面不如上级大报,深度报道的题材也受地区局限,这是个劣势,但县市报对地方的政策、情况熟悉,信息获取快,相比而言,更能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是个优势。但客观情况是,一些县市报自身的深度报道往往较为薄弱,县市报记者习惯于采写一般的动态新闻和经验性新闻,不善于抓住深度报道的题材,新闻报道常常有“遗珠之憾”。  相似文献   

10.
湖北孝感报有两组深度报道连续在全国性好新闻评选中获奖:1986年发表的系列报道《走廊坊想孝感》(以下简称《走廊坊》),一组九篇,荣获全国地报(1978——1986年)首届好新闻唯一的特等奖;1987年发表的系列工作通讯《贫困乡的出路在哪里?》(及下简称《出路》),一组十篇,荣获全国好新闻一等奖。我作为这两组深度报道的作者之一,面对着新闻界“深度报道写作热”的兴起而深度报道理论研究的滞后,很想就这两组获奖深度报道的实践谈  相似文献   

11.
框架理论为分析报纸的报道模式及倾向性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文章分析了《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在研究时段内报道雅安地震的新闻框架,从框架的主题设定、素材呈现和具体文本生产三个层面比较了两报地震报道的异同,指出前者坚持的是“形象框架”而后者采用“情感框架”,二者的结合能够为受众建构一个相对完整的关于雅安地震的现实。  相似文献   

12.
在报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1985年创刊的《中国化工报》,由于较早开始了市场化运作,不断深入行业,贴近企业,日渐成为业界公认的行业权威媒体。在行业深度报道上的独特优势与社会综合类报纸相比,产业报在行业深度报道方面有其独有的竞争优势。产业报拥有一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编辑记者,具有做好产业深度报道的天然优势。  相似文献   

13.
框架理论为分析报纸的报道模式及倾向性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文章分析了《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在研究时段内报道雅安地震的新闻框架,从框架的主题设定、素材呈现和具体文本生产三个层面比较了两报地震报道的异同,指出前者坚持的是"形象框架"而后者采用"情感框架",二者的结合能够为受众建构一个相对完整的关于雅安地震的现实。  相似文献   

14.
所谓深度报道。就是围绕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把新闻事件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真正意义的脉络中。在1987年。中国青年报刊发的三篇报道——《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被业界认为是早期我国深度报道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5.
马莎 《东南传播》2014,(11):136-137
对新闻事实进行更宽视角、更深层次的报道,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区别于一般新闻报道的最根本特征。但地方台新闻联播中的深度报道往往与主题性报道划上等号,"高上大"有余、"接地气"不足,忽视了受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改版后的《福建新闻联播》专门开辟了"今日关注"版块,紧贴受众视角、剖析热点话题,突出了题材的重要性、评论的思辨性、报道的立体性和手段的丰富性,弥补了传统电视新闻报道的不足,有机融合了电视新闻深度与热点。  相似文献   

16.
刘保全 《新闻实践》2003,(12):35-36
如今,新闻媒体要想吸引受众,收到好的传播效果,就必须尊重新闻规律,讲究报道艺术。荣获第13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作品《我省交通图五年七变》,就是一篇讲究报道艺术的成就性新闻佳作。宣传报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是党报宣传的重点。但现在成就性报道不多,写得好的更少。这里有个认识问题,即认为受众对成就性报道缺乏兴趣。这种观点是欠妥的。过去有不少成就报道,如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的《陆家嘴金贸区一派沸腾》(原载(解放日报》1994年9月17日)、《中国地铁列车今天穿过天安门广场》(原载《人民铁道报》1999年9月29日)等,都在受众中  相似文献   

17.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深度报道离不开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深度报道的基础。也可以说,调查研究的深入与否是决定能否写出、写好深度报道的关键。在深入调查研究中挖出深度问题什么是深度报道?《新闻学大词典》是这样解释的:“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深度报道不满足于向受众提供简单的新闻事实,而是使新闻要素进一步深化,要求一方面剖析新闻事实的内部,另一方面展示新闻事实的宏观背景,从总体联系上把握其真实性。深度报道突破了‘一人一地一事’的模式,要求对新闻事实进行跨时空的,由里…  相似文献   

18.
所谓深度报道的深度,就是指对新闻事实不满足于直截了当的报道,而是强调多层次、多角度、综合地把握和揭示新闻背后的新闻,描述新闻事件与当代社会的联系,探索时代的精神状况,挖掘隐藏在行为背后的深层意义,引发受众思考。搞好深度报道,企业报大有可为。与日报、晚报、都市类报纸等大报相比,企业报在时效性和版面容量等方面虽不具优势,但它可以在挖掘报道深度上大做文章,展现作为。那么,企业报采编人员怎样做才能搞好深度报道?笔者在实践中体会到,同时把握细节、高度、广度这三方面的问题,正确理解并处理好深度与细节、深度与高度、深度与广度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深入采访、提炼主题、谋篇布局,有助于我们搞好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深度报道以崭新面貌,立体思维、多层次信息,吸引了众多的读者。随着深度报道的兴起,许多报纸都发表了重视在这方面开拓新的天地。作为企业报,能不能行所作为呢?去年以来,我们《南通港报》立足于自己的特点,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20.
魏玮 《新闻知识》2007,(3):77-77,25
在西安庞大的都市类报业市场上,《华商报》和《西安晚报》两家报纸拥有各自固定的受众群体,《三秦都市报》,《阳光报》,《美报》等作市场补充。《华商报》着重报道社会新闻、突发新闻,《西安晚报》强调时政新闻、民生新闻,《三秦都市报》定位为“每位读者的朋友”,《阳光报》侧重其它媒体信息的整合。各个报纸的办报理念、报纸风格、市场定位等虽有不同,但不约而同的是,它们均放弃了报纸周末版这块“肥肉”。下图为2006年11月6日至11月12日四家报纸日版与周末版版面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