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高职院校学报不仅要具有学术性,更要体现职业性;不仅要面向教学、科研,还应面向企业——它既不同于到企业拉广告,又不同于学报过去那种单一的信息"窗口"功能,而是具有新的内涵。高职学报不仅应当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而且应当成为校企合作的桥梁、校企学术交流的平台、企业展示新技术新设备的载体、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使者。  相似文献   

2.
教材是教学知识的载体,是高职院校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伴随"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提出,很多高职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对融合"课程思政"内容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座宝库,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政素材"。本文分析了在农业类高职教材中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课程思政"内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教材中应用和体现。  相似文献   

3.
校企合作是市场发展给高职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它促使高职教育从市场、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去育人,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到企业的"无缝对接"。但学校和企业作为两种不同性质的组织,在合作中如何更有实效,实现校企双赢,是合作双方共同探索的方向。借鉴于企业之间通过文化融合减少冲突和内耗的有效手段,校企合作也正在努力走向文化融合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4.
为满足时代融合发展的需要,适应现代科技发展趋势,突破公共数字文化发展中存在的瓶颈,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面临创新升级的任务。本文基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的现状,对时代背景下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转型的两大关键--"融合"和"创新"的目标任务进行分解,并据此提出关于建设的建议。在进行融合建设时应从资源融合、功能融合、应用融合三个方面着手;在进行互联网产品设计时,应把握精细化、实用化、智能化、大众化等发展趋势,衍生设计创意产品;在进行智慧创新时,可从智慧城市角度,应用人工智能、5G、大数据技术来进行智慧产品设计,以期达到推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业态创新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地方高校学报学术资源、人才资源和地理资源优势明显,具备参与地方文化建设的巨大潜能.在目前地方高校从学术型向地方特色显著的技术应用型转变的过程中,地方高校学报作为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践行者,在地方文化产业和文化旅游业等地方文化建设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地方高校学报参与地方文化建设的意义、优势等着手,就其如何积极、科学地参与地方文化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6.
文章总结"十三五"时期广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成就并分析当前面临的挑战,结合国家发展远景目标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对"十四五"时期广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提出建议。广东在制定"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规划时应将建成"中国一流、世界一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目标和愿景,重点推进"体系、质量、效能、网络、融合"建设,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质量更加提高,效能更加提升,网络更加智慧,融合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7.
刘红 《出版广角》2015,(11):60-61
高职院校学报努力服务地方发展,这与高职院校办学思想一脉相承.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学报收到有关地方经济文化研究的稿件数量不断上升,为学报特色栏目建设打下了基础.因此,有必要从地方职能部门聘请审稿专家,把好稿件质量关,同时扩大学报审稿专家库,更好地为作者服务.  相似文献   

8.
把档案文化建设作为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一项重要任务提出来,对档案事业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文章分析了档案与文化的关系、档案文化软实力的涵义,论述了档案文化软实力建设实践意义、存在问题,探讨了档案文化软实力建设对策,与文化相融合,建设文化强国和建设档案强国两个目标一起抓。  相似文献   

9.
正研究京味文化的专家,把北京市井文化划分为"胡同文化"和"大院文化",其中大院文化主要指解放后迁入京城的部队大院和机关大院,主要是移民文化和本土文化的融合和扬弃。这里说说燕山石化工业大院的"大院文化"。解放初期,北京市提出了建设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目标,并采用迁入、改建、新建等方法,建了大量的工  相似文献   

10.
付丽萍 《青年记者》2012,(32):13-14
学报编辑能力发展的内涵文化缔构编辑观认为,人类的编辑活动是缔构社会文化的活动。由此出发,学报编辑也同样承担了缔构社会文化的重任。能力的强弱、素质的高低成为编辑能否做精做好期刊的重要因素。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编辑往往对自己编辑的刊物"老看不顺眼",因为他总在思考这份刊物是否还缺点什么,这跟编辑本身所具有的强烈主体意识紧密相关。作为信息传递、交流的媒介之一,被称为"世纪遗产"的高校学报在整个报刊种类中属于高水平的学术期刊,其对编辑能力的要求也更高。  相似文献   

11.
梁赛平 《编辑学报》2022,(5):569-571
“双高计划”是指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旨在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群)。以《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为例,介绍了学报主动与“双高计划”建设衔接,从思路、举措、成效方面为“双高计划”建设提供人才培养服务和产教融合服务的实践。认为随着高职院校的提档升级,高职院校科技期刊在服务“双高计划”建设过程中必将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12.
促进两岸经济文化全面对接融合是福建省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重要任务之一,而社区正是文化、社会及经济交流融合的重要平台,社区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的新生长点。鉴于此,文章以闽台为研究视角,具体分析了福建和台湾的社区文创产业发展状况和差异,进而总结了两地社区文创产业合作现状和局限性,以此探讨"一带一路"建设中两岸社区文化创意产业深度融合的路径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13.
高校图书馆开展文化建设工作是对馆藏资源的深度解读和揭示,是对读者服务的延伸和创新,其脱胎于学校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开展文化建设工作应当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实现文化育人,借力优秀的地域文化发展特色文化,融入新时期"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开展文创工作使文化形象更加丰满,才能更好地发展。最后以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为例,提出开展文化建设的总体构想,并列举了已有的建设成果。  相似文献   

14.
学报编辑的“四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报编辑活动的目的是建构学报文化,这是人类重要的文化活动之一.在这个活动中,必须强化学报编辑的"四种意识",即把关意识、文化意识、主体意识和精品意识.这对提高学报的学术质量、增强学报的活力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企业管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本文从时代性、以人为本要求、提升竞争力、增强凝聚力、塑造企业形象等方面阐述建设企业文化的必要性,并以紫金矿业集团为例,分析如何建设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提升生命力、发展自己、贡献社会,为中国企业提供可借之鉴。  相似文献   

16.
图书文化工程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城乡文化"共建共享"工程,促进城乡二元结构文化交流融合,能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二元文化隔阂与冲突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解决城乡二元冲突问题,才能实现城乡二元文化共建共享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汪灿 《图书馆界》2023,(2):36-40
从文化发展功能角度探讨城市文化街区与图书馆空间服务融合。在分析城市文化街区文化发展功能——贮存、流传和创造文化基础上,据文化发展功能含义及空间理论,阐述融合的三个维度:空间上地理及场所融合,时间上贯穿过去、现今和未来,建立社会关系。指出支撑融合活动的图书馆空间服务相关理论,即公共知识空间理论、知识管理、文化与知识的辨析,结合实践从图书馆建筑文化、空间服务资源建设、社会关系建设及文化方向方面提出融合路径。  相似文献   

18.
马宁  戴珺雯 《传媒》2021,(1):29-30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时代创新发展趋势,让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成为文化领域的"新基建".广电网络创新契合文化大数据建设,在数据成为新兴生产要素、5G成为广电网络创新动力等机遇推动下,文化大数据依托广电网络实现互联互通,并有效应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贯通、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等挑战,继而实现文化大数据建设与广电网络创新的可持续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其关键在于融合优秀资源、增强文化创造的活力。十八大所倡导的"融合创新"理念,就是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文化与科技融合是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出版企业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为出版社转型发展带来新的方向和新  相似文献   

20.
高职学报要在示范性院校建设中发挥作用,必须实现角色转变,从成果宣传者向参与策划者转变,从平台搭建者向项目推进者转变,从改稿指导者向团队建设者转变。分析了高职学报角色转变的三个引导,提出了以学报特色营造示范性建设氛围、以学报育才推动示范性建设进程、以学报载体彰显示范性建设特色、以学报窗口宣传示范性建设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