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长恨歌》与《玫瑰门》是男性话语体制下旧女性当代生存史的两种优秀的书写方式。王琦瑶的“顺”与司猗纹的“化”则是两种典型的旧女性存在形态,她们各自的人生态度造成了其当代生存境遇的边缘化与“准中心”之别,王琦瑶呈现单一的人生轨迹,而司猗纹却是一种复调的人生呈现。  相似文献   

2.
性爱作为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不可割离的随行物,总是以其强烈而丰富的魅力诱惑着作家又吸引着读者,从而为人们观照和把握自身所不可或缺。但是现今小说中对这一主题的书写,则几乎完全由情爱理想的构筑、追寻转换到对性爱现实的认同与享用,理想中的爱情等待与追寻早已不知不觉化为肉体欲望的放纵与发泄。而马玉琛在其小说《金石记》中所呈现的“理想国”式的爱情,不仅是对当下身体“乌托邦”式书写的一种有力的反拨,提出在性爱欲望书写中依然可以有诗性之思的存在,在众多的欲望化书写中显示出它的独特的价值,而且为如何在小说中使灵与肉结合,让生命享受与精神超越在审美体验中熔铸提供了一个示例。  相似文献   

3.
李雁 《文教资料》2010,(28):12-13
朦胧诗创作显示出浓重的“苦难”和“希望”的精神。它从政治与人的生存关系入手,以人道主义的立场思考“文革”十年乃至建国以后的社会主义实践的偏差与错误给党和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在新时期种种苦难的情绪的背后。还存在一种“希望的原则”,苦难被希望拯救.因而显示出鸟托邦精神的渗透。它由政治乌托邦的哲学基点所支撑.即由历史理性和人的主体信赖而建立的历史信赖,使苦难书写呈现正剧的色调。  相似文献   

4.
美国著名自白派女诗人西尔维亚·普拉斯(Sylvia Plath)被称为一位超现实的、富于幻想的、极具古典气质的女英雄。她的诗集前卫、狂野和微妙于一身,女性情感体验是普拉斯诗歌创作的重要主题。普拉斯以其独特的创作视角和她对女性生命中的各种情感体验大胆而细腻的书写被世人所铭记。通过分析普拉斯的几首书写父女关系、母子关系和男女关系的诗歌,探讨其复杂的女性情感意识在诗中的独特体现。  相似文献   

5.
新世纪以来,“农民工书写”成了当代文学的一大亮点,农民工的文学书写不单是对打工生活边缘化生存境遇的关注。也是对处于双重边缘的农民工身份问题的探究。本文从身份人手,解读郑小琼诗歌文本中作为边缘者的身份书写,探寻蕴涵其中的身份意识。  相似文献   

6.
写梦小说是唐传奇中的重要部分,写梦小说中幻化时间的存在,使作者对时间的虚构夸张享有更充分的自由,呈现出“有意为小说”的叙事谋略。本文以幻化时间为基础,探析唐传奇写梦小说中幻化时间与人间时间的反讽性对比型的基本结构,幻化时间对人间生存的时间状态的改造、伸缩和反讽,以及当幻化时间受到人间时间的介入时所表现出的叙述者对人物情感与命运的关注,从而证明唐传奇写梦小说对幻化时间的着意经营,开启了一种以个人命运为中心的叙事传统的源头。  相似文献   

7.
空间不仅是一种社会生产方式,也是人类生存体验的基本方式,它对作家主体体验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受20世纪末空间理论的影响,美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卡罗尔·欧茨在其新作《鬼父》中表现了对空间的格外关注,她借罗比被绑架以及黛娜等待儿子归来这两条叙事线索,完成了对当代女性和儿童生存空间的书写和建构。  相似文献   

8.
中唐女诗人薛涛的诗歌表现出强烈的女性意识,在一定意义上颠覆了传统的男女性别定位,在文学史上,尤其是女性文学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价值。其女性意识主要体现在:平等爱情观、独特女性视角,以及女性创作主体的自觉意识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从文本层面勾勒聂华苓小说逃亡主题的演变轨迹,我们认为聂华苓小说逃亡主题表现出两个特点:强烈的自传色彩和女性视角观照。正是叙述者的生存状态与被叙述者的生存状态的同构性造成小说文本对于逃亡体验的关注,同时也决定了小说叙述的结构模式,即在“困境”与“逃亡”的对立冲突中,在过去与现实的时空交错中展开故事的情节,在心灵矛盾的缠绕纠结中书写生存的疼痛。因而聂华苓小说呈现出凄凉惨淡、细腻婉曲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0.
从本层面勾勒聂华苓小说逃亡主题的演变轨迹,我们认为聂华苓小说逃亡主题表现出两个特点:强烈的自传色彩和女性视角观照。正是叙述的生存状态与被叙述的生存状态的同构性造成小说本对于逃亡体验的关注,同时也决定了小说叙述的结构模式,即在“困境”与“逃亡”的对立冲突中,在过去与现实的时空交错中展开故事的情节,在心灵矛盾的缠绕纠结中书写生存的疼痛。因而聂华苓小说呈现出凄凉惨淡、细腻婉曲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1.
“现代”诗人用一个一个的印象描画情绪;用不加装饰的字眼抓取简洁、坚硬、鲜明的一个或一串意象;用电影的手法构筑画面。他们诗中的意象具体、客观、直接、无矫饰,但“飞过的鸟,溜过的反光,不大听得清楚的转瞬即逝的声音”,都被“连系起来,杂乱地排列起来”。这样的诗,“运用许多意象,给你一个复杂的感觉”;运用意象置换辞藻,还原“辞藻”的工具属性,让意象被类似蒙太奇的剪辑手段处理后,直接成为诗的构成元素。这是“现代”诗人创造的中国纯诗的新旋律。  相似文献   

12.
天才诗人的造就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那就是贬谪,这不幸的逆境造就了一代代的天才诗人。从先秦到明清的两千多年,一系列有成就的诗人,无不是因贬谪而创作了水平卓绝的贬谪诗,从而奠定了他们在诗坛的地位。屈原因"放逐"而著《离骚》,以香草美人比喻象征,开拓了我国诗歌创作寄情言志的传统;号称唐代"三大诗人"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和韩愈,宋代的苏轼以及很多朝代的诗人,他们在逆境中创作的贬谪诗,堪称他们的代表作。贬谪诗写的是个人之遭遇,抒发的却是人间之真情;在艺术上往往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诗歌成就。  相似文献   

13.
论文是对伪满洲国时期的一本中文诗歌杂志《诗季》的考述,藉此描画伪满洲国时期新诗发展的状貌,之一是探索长诗之"长"的种种可能,之二是寻求抒情小诗的诗形和诗质,形成独特的隐喻和象征秩序,之三是流寓满洲的日本诗人对离散空间中人的命运的诗歌书写。借非常时期的诗歌文本细读,触及那时文人的隐蔽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14.
对“中间代”或“中生代”的命名现象,其实只是这些诗人们“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方式。他们对1990年代与1980年代的诗学差异尤为敏感,同时也就有对共同性的忽视,这导致了他们对自我存在的焦虑,并进而试图通过对自我命名的方式“标新立异”。然而“中间代”或“中生代”并不能构成一个独立于“第三代诗人”或“新生代”的“代”,他们应属于“新生代”的一部分或一种写作倾向,或者应称为“新生代后期诗人”。  相似文献   

15.
“纯诗”是象征主义的诗学命题,它的艺术目标是创造一个不被任何现实因素干扰的纯粹的诗意世界。为了这个目标。象征主义诗人通过研究词语关系和诗的非语言形式,对艺术的可能性进行元思考。他们将音乐性视为诗的本体构成,力图建立声音象征体系。他们深信“灵”与“物”是相通的,万物有灵的思维方式,最能表达“纯诗”所要揭示的艺术表象与思想之间的亲缘关系。“纯诗”的艺术目标,实际上体现为一种对艺术美的极致追求。  相似文献   

16.
到了王渔洋时代,士人心中又逐渐横亘起尊唐与宗宋对垒的审美心理之障。王渔洋并不是象一般文学史家所定位的那样尊唐,而是在试图以自己的理论重新锁定唐宋诗人的价值。"神韵"一语从盛唐以来就一直被诗人学者所关切,宋、元、明、清各代学人均表现出对其内涵的揣测与充实。王渔洋毕其一生,一方面以其真情投入,一方面以其气势宏大,从而再造了神韵,以至于被后人称为"神韵说"。今天回过头来看他的理论有得有失,历史印迹宛然。  相似文献   

17.
在1950年代戒严体制下,台湾的经济、教育、文学和艺术的发展,都受到“反共复国”方针的钳制。在诗歌创作上,出现了许多反共的“战斗诗”。1950年代中期,台湾诗坛的一些诗人想打破现状,提出“新诗再革命”的口号,试图朝现代主义迈进。1960年代的台湾新诗属西方现代派狂飚突进时期。当“创世纪”为代表的激进现代主义与以余光中为楷模的温和现代主义汇成一股巨流,并生成新的典律的时候,诗坛的另一角,出现了一股反现代主义的力量,这主要以标榜乡土的“笠”诗社为代表。  相似文献   

18.
“朦胧诗”的崛起是新时期诗歌运动中最重要的事件。“朦胧诗”这一指称是观念差异的产物。由于论争的话语效果 ,“朦胧诗”也一度遮蔽过一些为当代诗歌复兴作过重要贡献的诗人。“朦胧诗”主力作者在“文革”中的诗作 ,经评论界的发掘与阐释 ,与新的时代构成了热烈而暧昧的历史想象关系。而实际上 ,在“历史新时期”因为主客体的错位 ,他们的诗歌写作出现了与思想界想象的时代气氛不协调的现象。80年代中期集群式崛起的“新生代”诗歌 ,有着比“朦胧诗”丰富得多的精神资源。新生代的诗学是生命诗学。在寻找诗歌本体的过程中 ,新生代诗歌群体凭借自身文化构成上的优势 ,并利用了开放时代提供的机遇 ,对新诗建构生命形式的可能性进行了全面的尝试。这场诗歌实验留下的丰富创造实绩 ,值得我们投身其间进行灵魂的探险。  相似文献   

19.
宫怨诗是唐诗的精华,共计500余首,主要由拟古乐府、新乐府与近体五七言律绝两大系统构成。封建皇帝制度是迫害宫廷妇女的根源,帝王强纳民女入宫而产生的宫女问题引起诗人们的普遍关注,宫怨诗描述宫女们种种监禁之苦、哀怨之情,表达出诗人对宫女的深切同情,映射出封建人伦规范的不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尽管张洁本人并不承认她是一个女性主义作家,但她的创作实践使她“事实上成为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的先导。”张洁以其女性的体验,书写女性的生命本质,努力改写女性“无字”的心史,为女性争取一席话语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