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韩蜜蜜 《文教资料》2013,(32):71-73
90年代中国乡村社会以及农民心理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导致一些对农村抱有深切关注的乡土作家也重新思考自己的价值取向和创作模式。在90年代的乡土小说中作家对乡村所代表的传统文化和城市所代表的现代文明所持的文化价值取向也更为复杂,有的表现出了对乡村文化的怀恋,有的对乡村之恶大力鞭策批判,还有的表现出了对精神家园的回归。但人文精神却始终贯穿于乡土小说创作之始终。  相似文献   

2.
几十年来,中国企业文化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在研究方法上却缺少大的突破。传统的研究方法总有圄于僵化模式的感觉,有的学者探讨企业文化的起源,有的探讨企业文化的应用,有关注企业文化的体系建设,有关注企业文化与区域文化的关系,也有关心企业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等等,这些研究丰富了企业文化的内涵,发展了企业文化理论,给人们很多的启发。  相似文献   

3.
自高考分省命题以来,各省语文试卷加大了对地方文化的关注,这是高考彰显地方特色的表现。江苏境内有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高考语文试题将目光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江苏文化资源,有的是江苏籍的作家作品,有的是有关江苏的地域文化,有的是对江苏籍文化名人成长的追问。  相似文献   

4.
当前人们对于教学文化的理解可谓纷繁多样,有的把教学文化理解为课堂文化,有的理解为学校文化,有的理解为教师文化……其实,教学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与课堂文化、教师文化、学习文化、学校文化等的关系有些是  相似文献   

5.
当前人们对于教学文化的理解可谓纷繁多洋,有的把教学文化理解为课堂文化,有的理解为学校文化,有的理解为教师文化……其实,教学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与课堂文化、教师文化、学习文化、学校文化等的关系有些是相互交叉关系,有些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当前学术界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比较模糊。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从“文化”层面来探讨语文实质、语文教学的文章不断涌现。有的认为,“语文”内在地含有“文化意蕴”,因为“语文”即“语言文化”;有的认为,语文内容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还有的直接提出了“文化语文”的命题。凡此种种观点,主要是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指向于应试教育的繁琐的分析、讲解、训练,缺乏应有的文化特质和精神气质而言的。  相似文献   

7.
电视文化成就于家庭文化。与理性的、等级的、功利的、开放的社会文化相对,家庭文化具有非理性、非等级、非功利的封闭性与自然性。由此,电视文化服务于家庭文化离不开两大功能:感性亲情的表现与知识。智力的传播。  相似文献   

8.
一、有关企业文化的论述和优秀企业文化的实践有位研究企业文化的资深学者曾经有过这样一个结论:真正影响企业发展与走向的不是技术,也不是资金,而是文化。与其说这是对企业文化重要性的评价,不如说是对企业长盛不衰之奥秘的洞悉。A、学者之见给我们透视企业文化提供了理论依据。有的学者认为:企业文化是渗透于企业的一切活动之中,是涵盖企业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之总和的精神支柱,也就是企业的灵魂。有的学者认为:企业文化是影响并制约着企业生存、竞争与发展的  相似文献   

9.
《我的"三角地"》以"三角地"的空间转换标示中国文化于时间前进中的变动历程,以福州——北大燕园——广州分别象征古老的中国文化走向当代的足迹及对文化内涵承继与独立主体性的深入思索,展示了中国进入新的时代语境下可能有的文化建设途径。  相似文献   

10.
尽管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学校文化看不见、摸不着,但这种看似虚无缥缈的东西却有着实实在在的巨大力量——学校文化力。按照其字面来解释,学校文化力就是学校文化所产生的“能量”,主要表现为学校文化对学校内外所有成员所产生的各种力量。其中,既有内力也有外力,是学校文化在校内外的力量表现。  相似文献   

11.
唐宋词作为传统化的学载体之一,在总体上表现出与传统诗歌相似的学体貌,但同时它又表现出某种“异化”倾向。唐宋词特殊学个性的形成是新兴商业化和传统人化矛盾斗争的产物,化冲突和学转型成为词史演进的动力和背景,历史转折时期的特殊化格局赋予了唐宋词兼具继承与开创之功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2.
唐宋诗词中的设问辞格适应了诗词特有的格式要求,具有十分突出的审美价值,总体上以朴素美、声韵美为主。但两种文体中设问审美功能的表现形式又各具特色:诗歌中设问的审美价值主要通过丰富的语义逻辑关系及语气类型和大量的语用倒装式设问表现;词体中设问的审美价值主要通过发达的形式标记和组合设问的大量使用表现。同时,唐宋诗词中设问辞格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13.
文章就诗歌音乐美跨文化、跨语际的转换,运用一些经典的唐诗宋词的译文作为范例,从语言学、符号学、文化学、传播学、心理学和美学等角度,详细论述了在汉诗英译时如何有效地认知和重构原诗中的音韵美质,使汉诗词的音乐美在译诗中得到再现。  相似文献   

14.
五代时期,偏安一隅的南唐在近40年的时间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其词之成就既引人注目,诗之成就又不容忽视。南唐诗歌带有“闲情”特征:崇“儒”重“雅”的社会风气中孕育“闲情”,诗人在“隐逸”之尚中抒发着闲情,“闲情”在南唐诗人频繁的酬唱应答中得到挥洒。南唐诗歌的“闲情”特征自有其审美价值,它是人类性情的一部分。南唐诗歌中的“闲情”还是唐宋文学流变中从“绮思艳情”到“闲情逸致”转化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5.
巴渝诗鸟瞰     
巴渝诗是巴渝大地孕育、生长的学奇葩,堪称源远流长。具发展大体可分三个阶段:唐前为滥觞期,唐、宋为鼎盛期,元、明、清则走向衰落。巴渝诗是外籍作家和本土作家共同创造的结晶,是巴渝学中的瑰宝,无愧为巴渝化璀璨的明珠,自有其鲜明的特色和不朽的成就。  相似文献   

16.
秦淮,原系地理上的一条河流。唐宋时期"秦淮"在文人诗词中反复出现,由单纯的地理名词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具有丰富内蕴的文化符号。这种演变是有迹可寻的,经历了唐五代时期的萌芽和两宋时的丰富发展。可以说唐宋诗词是"秦淮"政治、文化意蕴的母体,赋予了"秦淮"历史兴亡之叹和永恒的时空意识。  相似文献   

17.
唐宋诗之争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桩公案。自南宋以迄近代从未间断,其间尊唐者有,宗宋者有,但总体而言,"尊唐抑宋"观念在整个论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尤以明代为甚。实际上,用"尊唐抑宋"来界定明代的唐宋诗之争并不准确,因为,有明一代反对"尊唐抑宋"的声音无论强弱,但在明代诗坛上都不曾消失过。明初诗派虽大多宗唐,但反对的声音也不容小觑。另外,反对"尊唐抑宋"的声音并非一直处于弱势、边缘,明代中期,由于前、后七子的不懈倡导,"世人但知宗唐",反对者较少。至后期,公安派不惜矫枉过正,对后七子的诗学理论进行批驳,与其同时复古派也开始对一己的诗学观念重新检讨与反思,认识到拟古的若干弊端,此后,为宋诗正名的声音越来越高。值得注意的是,明人肯定宋诗的诗论多从"主真"、"重变"、"言理"等方面立论,从根本上体认到宋诗的特点和价值,驳斥了明代诗坛上"尊唐抑宋"之音,同时也对宋诗的研究和传播、以及清代宋诗学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学史上短篇小说于魏晋南北朝兴起,至唐人"始有意为小说"[1],到宋代,白话短篇小说兴起,《京本通俗小说》就是白话短篇小说的代表。小说中运用诗歌是自古以来的传统,短篇白话小说在此运用诗歌是延续传统的表现,其改变有两个方面,一是宋词的加入,这是词的特性与词在宋代繁荣的结果;二是诗词的世俗化,明了化,这是受世俗的影响,为了百姓更加的喜闻乐见。可以说,宋代白话小说与诗词既相结合又相妥协。如果说唐传奇中小说与诗歌是相映生辉,那么在宋代短篇小说中诗词与小说就是相映成趣。而这趣又多指世俗之趣,与当时的风情习气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9.
作为当时的流行歌曲,唐宋词表现出诸多异于传统诗文的“另类”特质和社会功能,其中,娱乐功能便是唐宋词所具有的特殊社会功能之一。唐宋词的娱乐功能具有全民化和重感官享乐的特点,它的形成和发展,不仅表现出宋人对文艺本质特征的重新认识和再发掘,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性的觉醒和人类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20.
论五代两宋艳词使用宋玉典故对宋玉接受之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宋玉批评史中,流行着一种视宋玉为风流浪子的看法,笔者认为这种看法是由中晚唐的艳诗引发的。而又由五代两宋的艳词推波助澜。这种看法形成的原因主要是艳诗艳词在使用宋玉有关女性的典故时不顾典故的本事本义,随意引申,任意虚构所致,以致歪曲了宋玉的形象,干扰了正确的宋玉批评,对于宋玉接受,特别是民间宋玉接受,造成了误导性的不良的影响,应予以澄清,以正视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