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视觉文化占据绝对优势是后现代文化性的重要标志,形象等视觉符号在当今时代取得统治地位有其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也是文化自身发展倾向所致.形象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影响着当代人的消费方式.视觉快感是当代人的基本追求,视觉符号是当代人的认知和表达方式.中国当下文化的视觉文化倾向,体现出当下文化的后现代特性 .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当前的文化图景中,中国的传统文化、现代性以及后现代性文化形态并行不悖,其中,后现代文化因其对于人类自身的欲望与有限性的宽容以及坦然的态度,对青年学生们具有极大的感召力。在积极的意义上,后现代文化的这种姿态是对个体的更精致的呵护,不过这种呵护往往是以放弃传统的价值、道德为代价。当代美学教育必须设法应对这种局面,使学生在肯定个体的创造性、价值的多元性的同时,认同并维护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视野。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文化作为后现代主义的象征,它的产生是与当代社会的高度商品化和高度媒介化联系在一起的。商品化的形式在文化、艺术等领域无处不在,文化作为一种消费品从文化圈里走出来,艺术品成为供大众消遣的一种手段。这种文化的商品化不仅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也影响到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在这种后现代语境之中,中国的影像文化也迅速地改变着自己的形象,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艺术追求、美学个性,去迎合大众的商品消费。电影和电视作为影像文化的主体最容易感受到这种后现代文化的影响,并体现在正负两方面。因此,我们在以更开放的立场去拓宽学术视野的同时,也要探索后现代语境所带来的种种新问题,并呈现在反映我们真实生活图景的影像文化中。  相似文献   

4.
社会学视野下的学校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文化是多维的,学校文化影响着学校内部空间不同个体间的交往方式、言说方式以及行动方式。通过社会学的视野去审视学校文化的状况,在学校场域内,恪守着一定的规则,通过"平等交往、自由言说以及民主行动"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以打造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从而涵养个体的精神世界,提升学校的文化品味。  相似文献   

5.
吕明臣  吕金月 《鸡西大学学报》2013,(12):149-151,156
微博经历了近八年的快速发展,现已进入了成熟期。在其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使当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动态和生活方式悄然地发生改变,并形成了一种新兴的微博文化。通过对微博及微博文化兴起历程的研究,探析微博文化文本内容简单短小、信息传播即时高效、发布渠道便捷多样、沟通交流个性互动的特征,对微博文化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与考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些文化问题。  相似文献   

6.
被界定为通俗文化的动画电影是以一系列图片组合而成的对真实情境世界进行映射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是一种另类的文化叙事方式,它以直观而开放的方式表达出不同层次和水平的艺术性、音乐性及文学性,深受大众的喜爱。形形色色的卡通电影建构了艺术的乌托邦,展现着狂欢节的精神,以开放的文化维度接纳民族性并融入世界性,并以消解宏大叙事的方式讲述故事,呈现了卡通电影的现代性与后现代风格。  相似文献   

7.
面对后现代文化的困境詹姆逊并没有悲观失望.而是积极地探索后现代文化之后的理想文化蓝图。作为“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的后现代主义中蕴涵的合理成分成为后现代文化之后的理想文化蓝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集体生活方式中产生的“真实文化”具有积极的革命意义;传统文化可以为处于后现代困境中的人们成功地改变现实提供丰富的经验。詹姆逊从这三种文化中吸取进步力量,勾画后现代文化之后的理想的文化蓝图。  相似文献   

8.
山寨文化在文化多元化的社会中异军突起,其主要的艺术手段是戏仿,这是后现代大众思维方式和文化诉求共谋的结果。山寨文化运用戏仿手段迎合着普通民众快感的欲求且在现实上进行抵抗,抵抗着长期以来被主流媒体、主流文化、主流意识形态所垄断的话语权。但是,山寨文化在与主流文化对抗的过程中遭遇了层层阻碍,这其中包括山寨文化本身创造性的缺乏和人文价值的缺失。招安是山寨文化最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面对后现代文化的困境詹姆逊并没有悲观失望,而是积极地探索后现代文化之后的理想文化蓝图.作为"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的后现代主义中蕴涵的合理成分成为后现代文化之后的理想文化蓝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集体生活方式中产生的"真实文化"具有积极的革命意义;传统文化可以为处于后现代困境中的人们成功地改变现实提供丰富的经验.詹姆逊从这三种文化中吸取进步力量,勾画后现代文化之后的理想的文化蓝图.  相似文献   

10.
罗平 《华章》2012,(36)
数字媒体孕育了各种新的文化景观的形成,改变着人们对文化的认知方式和表达手段.本文将从数字媒体的后现代文化景观、网络传播、手机传播等方面论述数字媒体对文化传播的演进与重构.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化正在转向一种视觉文化或仿像文化。在此情况下,参照西言的后现代理论有助于我们对中国文化特征的体认。现代仿像文化及其产品对传统艺术趣味的冲击,对日常生活中诗意的消解,对意识形态乃至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渗透和改变,都表明我们当下的文化正经历着一种激变。  相似文献   

12.
后现代文化正以自己的方式影响着我国道德教育的理论思维与实践变革。然而,其叙述的模糊与观点的驳杂妨碍了其对道德教育研究的思想渗透力。只有透过其纷乱的理论,把握其清晰的理路与思想精髓,方能使其有利于道德教育研究的革新。反对整体化、注重差异性,摒弃单一性、强调多样性,消解逻辑分析、凸显话语分析,祛除抽象主体观、倡导自我与他者共契的道德主体观,是后现代文化之于道德教育研究的主要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3.
文化转型意义上的后现代主义包含着三层含义,即艺术领域中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取代、日常生活领域的审美呈现以及社会结构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空前提高。对这种文化转型的研究需要摆脱后现代文化自身所带来的"反深度模式"倾向的影响。文章简要列举并评述了当代西方学界六种对后现代文化转型进行深度解释的代表性模式,为后现代文化转型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基本的认知地图。  相似文献   

14.
认知革命、文化传承方式与教育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社会经历了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三大主要社会范式:三大范式的更迭是导引人类认知革命的根源。认知方式规范着文化的传承方式。不同的认知方式和不同的文化模型同样蕴涵和生成了不同的教育模型,但是它们之间并不存在严密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5.
“什么叫文化?是变成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近日,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在演讲中对“文化”进行了重新定义。也有企业文化专家指出,习惯与文化密切相关,习惯是特定社会及其文化的价值观和规范的体现,文化是良好习惯的升华,良好的习惯就是企业文化。习惯是一定社会文化的产物,通过个体行为体现着特定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和规范,习惯养成是个体对社会文化的内化。  相似文献   

16.
微博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发布和沟通交流工具,是社会公众心理的感应器。它具有草根性、实时性、全面性等传播特征。微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不仅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同时也具备流行时尚的元素;它不仅可以发布信息,同时也是公众社会心理与感情交流的纽带,另外也掺杂一些负面效应。为塑造健康和谐的微博文化,政府、网络管理者和网民必须共同努力,打造开放、自由、和谐的微博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7.
自媒体在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微博时代"交流方式的"虚拟场"溢出到现实域,自媒介似乎是一种隐喻,用强大有力的方式在暗示、表征这个世界的变迁或对社会心理结构的冲击。"微时代"的网络文化认同、道德与秩序改变着心灵的体验方式和生活的维度,"湿性社会"的黏合力构建在社交网络熟悉度弥合中的朋友圈,体现了数字化延伸的人脉。微博的"快表达"呈现交流节奏的提升,"人人是记者的时代"成为一种"身份认证"和舆情导向的可能,提升了话语权与表达权。  相似文献   

18.
张成红 《考试周刊》2011,(48):212-212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它蕴藏在学校教育系统之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人际关系。强调实现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本的根本转换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关注学生个性化学习体现出与时代发展、个体生命价值实现相协调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地域文化是地域民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的集体创造和智慧结晶.地域文化包含着独特的地域文化信息和文化构成,反映着一定地域特有的历史风貌和人情世俗,体现着地域民众特有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承载着地域民众宝贵的生存智慧和生活哲学.具有地域性、同一性和亲缘性的文化特点,并发挥着个体行为塑造、族群维系和社会控制以及地域文化自觉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20.
中国后现代文化的描述与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西方"后现代文化"这一概念进行了认真的厘定和界说,对目前我国学术界关于"中国是否存在后现代文化"的论争作了肯定的回答,对广泛存在于近年来我国文学艺术领域的后现代现象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和阐释。文章认为,中国后现代文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的产物,后现代文化的消解功能对当今中国社会文化发展具有积极与消极二重性,必须审慎对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