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亭是中国古代常见的建筑之一,从亭建筑到文学意象是一种文学升华和文化趣味的依附过程。亭意象的历史形成与演变过程与亭建筑史有着密切的关联,二者统一在民族文化的发展变迁中,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文化趣味的流变。在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大的视野中,亭的建筑法式与亭文学意象所体现的审美趣味存在着互参、互证和互动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建筑与意象的参照研究,窥探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发展的脉络和精髓。  相似文献   

2.
新莽时期,对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多有改造,史称"郡县以亭为名者三百六十,以应符命文也."这些改署"亭"称的县名与所属郡名有一定的关联,但这种关联仅在局部有效的特点也令学界十分费解,因此在依据这种关联试图复原新莽政区的讨论中,时有分歧.抛开关联,分析"亭"名县的地理分布,隐约可以看出"亭"名县在交通上的功能意义,这也许是新莽"亭"名县分析的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3.
魏铮 《鸡西大学学报》2009,9(6):110-111
乡亭制度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具有一定的时代特点,在地域上可分为边疆地区乡亭制度和内郡地区乡亭制度。以汉宣帝时期为中心来看,在边疆地区乡亭隶属于候望系统,在内郡乡亭不属于“乡”、“里”这一行政系统,而“承望都尉”属于军政系统,并在主“禁盗贼”的同时兼有一些民政功能。  相似文献   

4.
唐宋时期漳州有十余所驿、铺、亭,为漳州的繁荣带来了种种方便。但幸存于今只有木锦铺,由此可窥历史之沧桑。  相似文献   

5.
"亭"作为一种独特的意象,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出现频次较高,不同时代的作家赋予了"亭"不同的思想文化内涵。宋代曾巩将自己的人生际遇、家国情怀及审美情趣寄托于亭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亭"意象。本文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通过对曾巩诗中的"亭"意象进行探究,进而初步解读这一独特的文化符号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亭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基层行政行旅组织之一。从诞生开始,亭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六朝时期更是亭的辉煌时期,在亭中发生了很多军事、政治、旅游方面的大事,对当时的历史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7.
拉萨,作为我国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最初发展始于吐蕃王朝时期,后历代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其古老的历史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独特的地位。而吐蕃时期拉萨城市的发展又为历代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故研究这一时期拉萨城市的变迁,对历代的拉萨城市研究和拉萨城市的规划都有重要的意义。文章试图利用历史地理的相关研究方法,分析了吐蕃时期拉萨古城的形成,认为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是优越的地理条件,城市经济的发展,军事的促进和佛教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秦汉的都亭不只设在城内,在某些乡也设有都亭。一县之内未必只有一个都亭,但却是一定区域内最重要的亭。乡亭的地位低于都亭,故又称为下亭。乡亭和都亭大都位于交通便利、人员往来较多的地方,因而是官府发布文告之处,有的都亭还是军队驻扎之所。  相似文献   

9.
从元人周仁《登爽亭记》和宋人郑延年《瑞麦记》可以考证出十堰市竹山县宋代曾有一登爽亭,可与宋代醉翁亭、喜雨亭并称为姊妹三亭。可惜的是,此亭于明清时期因兵祸等原因已形体消亡。  相似文献   

10.
唐宋时期,帝制时代中国的制度发展处于承上启下的完善阶段。其中,政治制度的变迁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内容。就其大要言之,中央与地方的行政制度、选官制度、监察制度等都在承继前朝的基础上有所变革,现行高中历史教科书也多从上述三方面加以介绍。本文就目前学术界与历史教科书内容相关的重要理论、观点进行归纳、整理,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在高中历史中,有很多难以攻克的学习内容。在人民版的高中历史课本当中,有很多有关中唐时期的政治制度知识点。中唐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因为藩镇割据、官宦专权以及土地兼并的不良发展,导致战乱频繁和政治腐败等问题出现。本文主要从高中历史的教学角度,从三省制度以及经济方面看中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这一基本政治制度,是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逐步确定、发展和完善起来的。解放战争时期,民主党派作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与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十分密切的合作,为中国革命的成功、新中国的建立和政党制度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探析解放战争时期二者之间的合作关系,总结历史经验,可以为新时期正确处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供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申明亭是明清中央加强地方管理的重要手段,起源于周代的"锄",是申明教化、劝善惩恶之亭,具有教化与政治等职能,其建立是历史必然与偶然结合的产物。为进一步认识申明亭,需要对它的起源、建立、发展与衰落有进一步的了解。通过结合相关史料,对申明亭的由来、功用、相关法律及其教化等进行分析,并对其兴废做进一步的阐述。  相似文献   

14.
新莽时期,对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多有改造,史称“郡县以亭为名者三百六十,以应符命文也。”这些改署“亭”称的县名与所属郡名有一定的关联,但这种关联仅在局部有效的特点也令学界十分费解,因此在依据这种关联试图复原新莽政区的讨论中,时有分歧。抛开关联,分析“亭”名县的地理分布,隐约可以看出“亭”名县在交通上的功能意义,这也许是新莽“亭”名县分析的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5.
亭在唐人生活中的地位逐渐凸显,其功能由实用逐渐转为审美,亭记文遂成为唐人创作的重要文体之一。唐前文人较少以亭为吟咏对象,盛唐出现以亭为描写中心的文章,开元时期出现了以“亭记”为名之文,且在“记”的同时开始语涉议论。中唐的亭记文“记”“论”兼重,不少文章的中心已移向议论,多表达作者的理念。晚唐如杜牧与皮日休等人的亭记文甚至越过“记”而直接以“论”为重点,亭记文也在唐代完成了由“记”转“论”的历程,对宋人的创作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6.
历史小说,集真实性与艺术性于一体,是读者了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有效途径之一。写历史小说,既要尊重历史事实,又要予读者以审美愉悦,还要给读者以启示和教育。这类作品所描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虽然允许适当虚构、夸张,但必须有历史根据。骆正军《灞亭柳》是历史小说,它艺术再现了中唐社会的社会现实,塑造了有血有肉的"古柳"形象,可帮助读者走进柳宗元的心灵世界。"灞亭"是一典型环境,而"灞亭柳"是一株古柳,一个象征,是柳宗元人格的写真。  相似文献   

17.
《太原大学学报》2015,(3):120-125
人物作为中国山水画的构成元素之一,对画面情节的补充和画家思想的揭示有着重要功能。而倪瓒在其画作里,有意将人的存在取消,从而使"空亭"这一意象符号成为一种哲学标志。"亭下无人"既是"在"的缺席,也是一种有所向往的"召唤",其蕴含的美学意义和人文情怀有助于对倪瓒这位画家以及中国山水画所潜藏的思想性有更加深刻的探讨与分析。  相似文献   

18.
辛安亭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编辑出版家和青少年通俗读物作家。延安十一年,辛安亭在小学教材和通俗读物编写方面成果卓著,是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教材编写的开拓者。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的十一年,辛安亭主持编写了新中国全新的中小学教材,是新中国教材建设的奠基人之一。辛安亭的语文教学改革思想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改革方向。辛安亭还是一位通俗读物作家,撰写了大量的青少年读物。作为高校领导者,辛安亭创办了甘肃教育学院,并两度主持兰州大学的工作。辛安亭一生的教育成就与贡献,充分体现着开创性、时代性、大众性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9.
乡亭起源于先秦,乡亭的最初职能主要表现为军事性。乡亭设置于大道边,大道中间建有亭门,夜间关闭,乡亭内部有一整套安全武装配备。秦统一六国后,乡亭的军事性和社会治安性明显加强。西汉时期,乡亭主要负责乡里社会治安,每亭约四到五人分区域管理辖区内的民事、刑事案件。夜间也为官民提供食宿。从东汉初期开始,乡亭由主要负责乡里社会治安逐渐演变成为和西汉乡部一级一样的基层行政单位,同时,乡里社会治安主要由"循行"负责。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封建王朝利用彝族土官对水西进行治理,其间经历了一些比较大的政治制度变迁",预制土官"策略的实施和水西土司的政治抉择对这一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