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位向西方国家介绍了大量中国文学作品的华籍美裔译者,沙博理对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做出了卓越贡献。沙博理在文学翻译实践中,既践行忠实原则,又对"翻译者即叛逆者"这一意大利戏言感同身受,本文因此将沙博理的文学翻译观界定为"忠实性叛逆",认为叛逆是为了达到更大程度的忠实。即两个"忠实"与两个"叛逆":忠于原文思想和译文读者,逆于原文的部分内容和形式。通过对《新儿女英雄传》英译本具体翻译策略和方法的仔细分析,对这一"忠实性叛逆"文学翻译观进行解读,以期有助于探寻中国文学作品英译之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2.
舒杨 《科教导刊》2020,(2):35-37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环境下,古典文献的外译值得翻译界更多关注。《水浒传》[1]的翻译,尤其是沙博理译本Outlaws of the Marsh[2]是我国文化外宣的成功之作。本文以"武松打虎"回合为例,分析了沙博理译本展现的翻译素质和技巧以及文化背景,力求为古典文献翻译工作者提供借鉴,为我国文化外宣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李克  朱虹宇 《外国语文》2022,(1):107-115
国家翻译实践作为建构国家形象的途径之一,其制度化译本担负着传播民族形象、赢得外部世界认同的重任.本文以制度化译者代表沙博理英译长篇小说《保卫延安》(Defend Yanan!)为例,从修辞学家哈里克提出的四种象征资源,即论辩内容、诉求策略、话语建构方式和美学手段为出发点,探究该译本中体现的译者修辞努力,以期为提升国家翻...  相似文献   

4.
《太原大学学报》2019,(3):61-68
金庸小说的外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实现跨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境况却不容乐观,译本数量和相关研究都极其有限。其间不仅涉及翻译技法的问题,也关涉意识形态和译入语诗学等更为深层次的文本内涵。通过分析中外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探讨不同语境下金庸小说英译面临的问题,进而将文学翻译和学术研究相结合,探索武侠小说"走出去"的现实路径及其身份定位。  相似文献   

5.
根据目的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行为,政府网旅游版的英译尤其如此。以译入语读者为导向,以符合其语言文化和逻辑思维的行文方式呈现翻译文本,政府网旅游版的英译才能实现其传递信息和呼唤行动之目的。  相似文献   

6.
《水浒传》的英译活动经久不衰,离现代最近的两个译本沙博理译本和登特·杨父子译本都是非常不错的译本。但是沙博理和登氏父子的翻译目的不同,翻译策略也不同。本文将就这两部译本中归化和异化的现象进行比较分析,探讨文学翻译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李磊  王萌  叶年华  王越  李涛安 《海外英语》2023,(5):13-15+18
该文从纽马克翻译理论视角对《伤寒论》通假字英译进行研究。通过对比《伤寒论》两个译本的通假字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研究发现大多数通假字都可以采用忠于原文的语义翻译(如直译)进行翻译;而一些比较晦涩的概念,以译入语为导向、服从译入语文化的交际翻译能够提高译文的接受度,方便译入语读者理解。因此,对于《伤寒论》通假字的英译,应基于语义翻译理论采取直译本字的方法,但一些意义特殊的通假字比如疾病名或者人体部位名词可以通过归化策略,采取意译等方式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和接受度。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意识形态对于翻译行为的操控与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政论体文献作为意识形态的集中反映,其翻译不可避免的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主流意识形态对翻译目的及翻译策略的操控之上.本文着重探讨意识形态对翻译的操控和影响,以中共十七大报告英文译稿的翻译实践为个案研究,把翻译置于具体的政治、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背景之中.中共十七大报告的英译过程中,为让译入语读者全面、客观、公正地理解原语文献中的政治观点,译者有意向译入语输出原语主流意识形态或采取某种方式顺应译入语的主流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9.
邹德芳 《现代英语》2023,(18):119-122
文章结合广西壮瑶医药文化的特点和英译现状,从翻译生态学的三个维度,即翻译文本、译者翻译能力和翻译生态环境对广西壮瑶医药文化翻译进行研究,以期实现壮瑶医药文化翻译的整体性、平衡性和多样性,并通过翻译提升壮瑶医药文化在译入语环境的生命力、生存力,从而有效地对外传播壮瑶医药文化,助力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相似文献   

10.
译入语语境是原语语言信息和文化信息移植到译语以后新的生存环境。译入语语境对翻译起着明显的制约作用。其具体表现为对原语语言和文化信息的阻塞和过滤,导致翻译中不可译现象、文化信息丢失、文化信息调整等现象的产生。正是译入语语境对翻译的这些制约作用.导致了各种翻译技巧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语际交流活动,翻译是跨文化传播的活性转换器。在跨文化传播视域下来探讨安徽省政府网旅游版的英译问题,主要以黄山市和芜湖市政府网旅游版英译为例。语料分析表明政府网旅游版的英译不仅要关注中西语言表达方面的差异,而且还必须从跨文化角度出发注重译语读者的思维逻辑习惯、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以便英译文本能在译入语文化中完美再现其语篇功能,在文化交流的层面实现意义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2.
樊艳萍 《培训与研究》2006,23(1):125-128
本文对许渊冲先生英译的《秋思》从选词、句式和音韵方面进行试探性的分析,探讨中英语言文化的差异,进而提出对语言文化差异的敏感和洞悉,对我们成功地对汉诗进行英译有很重要的实践意义,翻译工作者应自觉地从译入语读者的视角来思考文化内涵的传递。  相似文献   

13.
语义学从研究词义的角度为研究《毛泽东选集》及毛泽东诗词中之战斗性语言英译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分析译者翻译过程中对词义的甄别与选择、对源语所处的语境与时代的考虑,对译入语读者的语言文化习惯的关顾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以推动对毛泽东著作的英译研究。  相似文献   

14.
“赞助人”对晚清翻译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研究"派是以译入语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派,安德烈.勒菲弗尔是该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勒菲弗尔的"赞助人"理论作为切入点,从翻译机构、赞助个人和读者群三方面阐述了赞助人因素对晚清翻译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与以往的翻译理论相比,目的论另辟蹊径,将研究的触角延伸到目的语情境下的受众和译入语文化。目的论认为翻译应该遵循目的法则、语际连贯法则和语内连贯法则。本文对目的论进行了梳理总结,以考虑目的语读者和译入语文化为导向,并充分尊重译入语文化提出科学、有效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6.
攸成红 《考试周刊》2013,(57):24-24
在翻译的过程中,努力适应译入语的表达方式和文化非常重要,但是更加生动真实地反映原语文化,呈现原语写作时代背景也很重要。文章介绍了《围城》英译时原文中外语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交流的增加,公示语的使用和英译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目前我国公示语的翻译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从语用失误角度出发,分析南京公示语英译错误及原因,指出公示语的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而且是两种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8.
文学翻译中较棘手的问题便是修辞的翻译,文学翻译既要遵守"忠实于原文"又要结合译入语巧妙进行再创造。在这双重要求下译者到底如何处理修辞翻译的问题值得思考。从汉文学作品蒙译例句的分析中,可发现译者要结合保留原文的审美形式,通过向译入语文化的倾斜、译入语的再次加工等是实现文学作品修辞翻译再现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9.
西德尼·沙博理,这位来自美国的犹太人渴望并加入中国国籍。在其职业生涯中,他利用双语能力和双重文化积淀,以自己独有的方式诉说着对中华文明的热爱与敬仰。本文主要罗列整理沙博理的生平、主要作品及成就,并对沙博理的翻译思想整体特征进行粗浅讨论。  相似文献   

20.
廖冬芳 《考试周刊》2011,(74):28-30
本文从关联理论的语境和意图的概念出发,结合翻译实践,探讨中餐菜名的英译方法。中餐菜名的翻译要以译入语读者的认知环境为基础.译名必须在译入语中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中餐菜名的翻译还要以实现菜名所传递的意图为准绳.译名要适度而真实地反映出菜的实质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