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0 毫秒
1.
影片《美女与野兽》中主人公贝儿勇敢独立、美丽单纯的形象深入人心,影片因此成为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迪士尼公主题材作品。无独有偶,在两千年前的中国汉代,也存在着一个与贝儿在美貌和精神层面高度一致的女性形象,即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中的秦罗敷。  相似文献   

2.
冯小刚导演在张艺谋创造的"秋菊"这一女性形象的24年之后,又创造了一个跟"秋菊"十分相似的另一个女性形象——李雪莲。影片《秋菊打官司》《我不是潘金莲》通过文本上相似的造型艺术及符号语言,意在概括其相似外在表征下呈现出的不同深层内涵,从而揭示出张艺谋与冯小刚在相似的文本中所书写的相近女性形象及其所隐含的全然不同的视听观念。二者借社会底层的女性表象,以两个荒谬的故事结构完成影片,让观众留下无限的遐想。  相似文献   

3.
托尼·莫里森的作品《家》主要讲述了从战场上归来、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男主人公弗兰克解救自己的妹妹,并和她一同回家的故事,属于传统意义上的"男性拯救女性"的模式。但是,其中的女性叙事却展现了女性拯救者形象的建立、男性拯救者形象的消解和共同达到自我救赎的多元拯救模式。本文依托多视角叙事、罗宾·沃霍尔的"未叙述事件"的概念,以及莫蒂默的"第二故事"来探析《家》中的女性叙事,发掘作品中的女性声音和独特的女性叙事对于打破传统的"男性拯救女性"模式、建立多元的拯救模式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美国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女性宝琳曾经勇于挑战男性与白人的主导地位,对婚姻与爱情充满憧憬。但后来身为布里德洛夫家中的母亲却厌恶自己的丈夫与孩子,最终沦为白人家庭中贪图虚荣、自我欺骗的附属品。本文采用女性主义叙事学,从女性视角与叙述声音两个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小说中的宝琳。宝琳通过凝视与评价他人构建了不同性别与种族之间的平等地位,在个人型叙事声音中结合自由间接引语塑造了自己面对白人时自信、独立的女性形象,并在作者型叙述声音下失去了自己的名字和身份。两种叙事声音的冲突共同构建了宝琳这一悲剧形象,反映了受到种族、性别、叙事等话语桎梏的边缘群体的存在情境。  相似文献   

5.
愫芳是曹禺的经典作品《北京人》中一个非常具有典型意义的女性形象,与作品中的其他女性角色特别是令人憎恶的大奶奶曾思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愫芳被曹禺塑造成为一个在封建大家庭中逆来顺受、无私奉献、沉静寡言、温婉善良的形象,是一位典型的"理想女性"。曹禺作为一名男性作家,其塑造的女性形象本身也带有男性叙述的特色。本文通过对愫芳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来探讨男性作家在创作时融入的性别意识。  相似文献   

6.
俄国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牵小狗的女人》被美国女性主义作家欧茨于1972年以同名小说形式进行改编。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对比分析这两篇同名小说的女主人公形象安娜,阐释契诃夫笔下的女性是处于失语状态,而欧茨改写后的安娜,则呈现出女性对独立的自我意识的寻求。  相似文献   

7.
卢霞依 《文化学刊》2024,(3):100-103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女性社会地位也在不断提升,以女性为核心的“她综艺”应运而生。现象级“她综艺”系列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将视角对焦于中年女性,成为研究“她综艺”中女性形象构建的典型案例。笔者以该节目为主体案例进行展开分析,探究其塑造的女性形象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共同串连起了丰富多彩的女性成长叙事。而面对“文化工业”复现的问题,《乘风破浪的姐姐》仍然会受到传统的性别意识与资本市场的影响,消费主义对女性形象的限制因素依旧存在,女性的个性化发展难以快速实现。“她综艺”类型节目应摒弃过于娱乐化的浅层表达,走进普通女性的现实生活与内心世界,塑造健康积极的新时代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8.
田沁鑫导演的话剧《青蛇》从两个方面体现了当代中国女性所遇到的精神困境:经过了漫长的"失语"时代,女性的自我意识有了初步的觉醒,但在实际选择中,她们的自我定位仍然在传统社会价值观和新时代社会思潮之间艰难摇摆;在一些不成熟的婚恋关系中,男性社会角色的部分缺失,迫使女性承担了更多了的情感压力和社会责任。因此,探讨中国女性在自我定位、异性婚恋等社会关系中面临的困境,有助于促进广大女性的自我成长,促进时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以往评论《简·爱》与《呼啸山庄》都是聚焦于小说本身,往往忽略了文本之外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和发展。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鉴照下简·爱从自我到超我的升华,希斯克厉夫与凯瑟琳在本我和自我之间游弋的心理状态分别凸显出来。《呼啸山庄》具有超前意识,用形象诠释了精神分析学中的本我,一定程度上释放了人性中隐秘和被压抑的部分。《简·爱》以现实主义手法真实再现当时英国社会的面貌和女性受压迫的实质,其历史认识价值犹存。二者各有千秋,无优劣可言。  相似文献   

10.
对《海的女儿》已有多角度观照,然并未穷尽对这篇经典童话作品内涵的诠释。本文运用生态女性主义理论来重读这部经典,尝试从自然和女性的双重视角,来分析女性和自然之间独特的联系,揭示童话中深刻的生态意识和女性关怀,即作者意在重构一个男性与女性、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世界。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当代众多的女性作家当中,具有女性主体意识的女作家是非常多的,而王安忆正是其中一位,著名长篇小说《长恨歌》通过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奠定了她在女性文学创作中的地位。小说《长恨歌》通过作者独特的女性叙事视角,塑造了一个既传统又现代的女性形象,解构了男性中心文化霸权,诠释了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2.
马西娅·格拉吉的小说《公主向前走》通过"行走"和"设问"来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丰富了小说的思想内涵。小说采用细腻地笔触描写了女主人翁维多利亚公主如何在疑惑中觉醒,犹豫而又勇敢地走上自我追寻之路,她最终克服了空虚、寂寞、恐惧甚至迷失,如劫后余生般地走向未知的旅程,认清了自己并重拾快乐生活的信心。  相似文献   

13.
女性主义促进了女性对身体话语权的追求,继而推动了两性平等建构的社会阶层的实质性改良。曾获布克文学奖的《逃离》,是爱丽丝·门罗的著名短篇集,其揭示和展现了女性在追求主体自由时的困境。女性主义视角对《逃离》中女性形象和女性命运的中译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三国演义》整体来说是一部政治历史题材小说,男性战争是整部小说的主要内容,充满了英雄豪迈之气,但女性也是整个环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不仅点缀了英雄的形象,且对整个社会价值取向和社会背景都有较为深刻的反应。如弃阿斗于地的糜夫人,沉鱼落雁的貂蝉,智勇双全的孙夫人……本文便针对《三国演义》中的女性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5.
长期遭受奴役的悲惨命运、种族歧视和性别偏见带来的不平等待遇,决定了黑人女性戏剧创作的身份探寻和自我认同的主题基调。身处父权文化和种族偏见为主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中,美国黑人女性被排斥在主流文化之外,是处在族裔和性别边缘的"他者"。吉布森《重聚》讲述的便是种族和性别歧视下的黑人女性的痛苦经历和精神困惑。本文意在探讨黑人女性颠覆"他者"身份,改变边缘处境,构建自我文化身份认同有关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苏童是一位擅长塑造女性形象的作家,且有别于传统女性的另类形象,他以独特的视角描述了不同时代女性的生存状态及命运,如《红粉》中徘徊于解放与继续沦落中的秋仪、《妻妾成群》中陈家老宅中的颂莲以及《黄雀记》中的仙女,这些创作于不同时期的女性有着各自不同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女性主义文学研究偏重于审视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在经济、政治、社会、家庭、精神等方面所遭受的压迫,强调父权制使女性从属于男性并沦为巩固其统治地位的牺牲品。本文拟从父权制的起源与含义出发,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小说《蛙》中的人物形象为标本,探析父权制下"强者"的生存与"弱者"的毁灭,然而,不管是"强者"或"弱者",还是男性或女性,都只不过是父权制的受害者。他们或由于懦弱失去生命和尊严,或在夹缝中苟延残喘,或在饱受摧残后奋力反抗,或在有意无意间沦为帮凶后因内心惶恐而备受煎熬,因此,女性主义研究的重点应脱离性别的二元对立,向超越父权制及其意识形态的领域拓展。  相似文献   

18.
《人世间》在广阔的时间背景和空间背景下展开叙述。作者塑造了"革命女性""贤妻良母""知识女性"三类经典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构成小说文本的独特风景。其中,以曲秀贞、金月姬为代表的"红一代"革命女性的"不悔"与"忏悔"显示了女性与革命之间的复杂关系;以郑娟为代表的"贤妻良母"的"自觉"与"自足"体现出作者对"民间的天使"一类女性的审美偏好,对女性恪守"美德"的期许;以周蓉、周玥母女为代表的追逐"自由"的"知识女性",则显示出作者对女性叛逆精神和独立品格的认同。总体而言,《人世间》中千姿百态的女性形象寄托了作家对"永恒的女性"的赞美,体现了作家朴素的现实主义叙事方式背后高度的"理想主义"情结。  相似文献   

19.
迪士尼童话电影,指迪士尼公司旗下以童话为题材的电影作品。迪士尼童话电影数量很多,其中有一种可以归为反转经典模式,即保留原著的人物与情节,但颠覆电影的主题,传达与原童话相异的价值观。《沉睡魔咒》是该种模式的经典之作。《沉睡魔咒》通过对童话《睡美人》主题的颠覆和人物的创新性设定,表现出对当下时代精神的响应,并且通过解构主义,呈现给当代人不一样的童话世界观。反转经典模式通过颠覆主题响应时代的"叛逆"精神,为观众带来现代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由作家严歌苓执笔、著名导演冯小刚执导的电影《芳华》,一经上映就引起了热议。《芳华》是一部回忆性的电影,影片讲述了在革命年代刘峰、何小萍及文工团众人截然不同的命运,充满了人文气息。从美学研究的角度来看,《芳华》的审美效果和审美价值值得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