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育”即“心理教育”,又称“心理素质教育”,是指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而进行的教育工作。心育教师的心理品质对学生心理的影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三全育人”的一项重要内涵,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三全育人”的视域下探索“知遇相伴·五育护航”的育心润德心理育人模式,创建“知遇心港”心理服务品牌,广泛提升“阳光铺洒”育心传播效应,旨在解决高职院校心理育人的困境,创新心理育人工作路径,增强立德树人润德实效。  相似文献   

3.
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楠 《教育探索》2006,(2):88-89
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清,认识上存在误区,缺乏行动动力,缺乏心育教材教法研究,心育工作条件较差,专业人员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等等。加强心理教育,学校领导与老师要形成共识,建立学校、家庭与社会“三位一体”的整体网络,定期检查心育开展情况,建立学生心育档案,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心理教育工作,建立一支实践经验丰富和理论扎实的心育工作队伍,并要及时开展心育工作科研活动,等等。  相似文献   

4.
上海市南洋中学是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校,百廿年来,学校一直坚守“知行并进,为己积福,为家增光,为国桢干,为天下肇和平”的育人思想。自1896年建校以来,在“知行并进”育人思想引领下,学校以文化自信推进文化育人,植根中华传统文化,坚持立德树人,形成了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心理和谐,共同成长”的心育文化。学校心育工作起步于1992年,经历“课堂心理环境育人”“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设境体验,知行并进”三个阶段后,形成了“五育融合立德育心”心育模式,实现了心育与五育的全面融合,并公开出版《设境体验知行并进--中学心育实务ABC》《五育并举立德育心》两本心育成果。  相似文献   

5.
基于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水平不足、中小学教师获得的心育资源杂乱的现实情况,郑州区域探索出针对全体教师的心理导师胜任力的“人型模型”,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心理导师课程资源三维模块化体系。这一过程让教师获得了专业成长,促进了心理导师课程资源升级更新,推动了整个地区心育工作的发展,进一步加快了“心育全员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初三学习这么紧张,你们还有时间开设心理课?”这是不少家长甚至是兄弟学校老师的疑问。但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实验中学,这已经成为幸福心育的必备一环。初一至初三各年级都配备1名专职心理教师,开设心育课程,举办丰富多彩的心育活动,全面跟进年级组心育工作。学生在心理课堂上进行活动体验、交流分享,在课后阅读心理社团编制的心理小报,与心理教师、心理委员聊天谈心,成为校园一道暖心而平常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7.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我们的语文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特别是学困生的发展。然而,“学困生”的辅导工作却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笔者认为,要辅导好“学困生”并转化他,就应该从“心育”出发。心育理论研究的心理学取向根据是:“心育的目标是发展心理机能、激发心理潜能、提高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8.
心育,即心理教育或心理素质教育,心育这个素质教育组成部分的位置,不应和德、智、体、美并列为“一育”,它们不是同一类型的事物,而是它们更深层次的、内在的心理机制,它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内因。因此深入研究推行素质教育应以心育为其核心。研究探索心育定位与内涵,才能更好地去育心。  相似文献   

9.
心育,即心理教育或心理素质教育,心育这个素质教育组成部分的位置,不应和德、智、体、美并列为“一育”,它们不是同一类型的事物,而是它们更深层次的、内在的心理机制,它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内因。因此深入研究推行素质教育应以心育为其核心。研究探索心育定位与内涵,才能更好地去育心。  相似文献   

10.
“优化心理机能,提升精神品质,促进人格和谐,服务人生幸福”是班华教授提出的心育宗旨。南京市第五高级中学心育团队以此为理论指南,结合五中的教育理念,创生了福流心育生态模式,成为班华教授心育思想在高中阶段的活态转化。福流心育以班级为基本心育单位,以自觉的教育者和学习者为培养目标,通过“大国母亲”和“21天双陪伴”的心育实践,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合育的心理教育生态系统,助力教师、学生和社会成员实现幸福人生。  相似文献   

11.
中职班主任心理专业素养有待提高,心育工作开展有难度;家长心育意识不强,心育能力急需提升,家校心育合作困难;学生心理保健意识欠缺,自我调节能力不足,缺乏寻求专业帮助的意愿。广西中医学校基于“三全育人”视角探索中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通过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全程关注全体学生,分阶段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面关注学生,全方位落实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2.
网络心理教育刍议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网络心理教育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概念,是一种网络教育思想、一种网络教育原则、一种专门的网络教育活动。在网络心理教育中,网络是心理教育的工具、环境、资源、内容和系统,并呈现如下特点:教育主体非主体化,教育客体即指网络社会的“网人”(尤其是以“网络世代”为主);教育的内容更为丰富,全面并具有直观性、可选择性和不可控制性,其形态从平面走向立体化、从静态变为动态、从现时空趋向超时空;教育方法更具启发性,灵活性和创新性。网络心理教育不仅变革了心理教育的传统模式,而且开创了心理教育的现代化方式。加强网络心理教育系统建设需做好以下4方面工作:培养培训网络心育主体;建立健全网络心育系统;丰富活跃网络心育活动;大力加强网络心育研究。  相似文献   

13.
心育,即心理健康教育的简称。所谓“心育工程”,是指学校管理者通过引领心理学研修、心理辅导、心理素质训练活动,提升师生心理健康水平,对师生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影响的系列化教育实践。从特征上看,心育工程是规模大、水平高、惠及面广的系统化心育实践。  相似文献   

14.
网络教育、网络心理教育与青少年心理健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1世纪是一个网络化的时代,网络技术正在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改变着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乃至思维方式,也必将对年轻一代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产生深刻的影响。网络教育可简称“网育”,是现代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网络德育(或称网上德育),简称“网德育”,有网络心理教育简称“网心育”,以此称谓类推,“网育”还包括网智育、网体育、网美育、网劳育等。本文拟就网络教育、网心育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以及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做以简要分析。一、网络教育、网络心理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在1892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课程目录…  相似文献   

15.
高校在心理育人工作中肩负时代使命与责任,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代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通过打造“一个目标”“双育理念”“三维互动”“四级体系”“五重保障”“六项举措”的“123456”心理育人模式,落实“一心五环”、靶向治疗的育心方式,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6.
<正>英山一中结合英山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教研活动,形成了由“三全育心”和“三xin(心、薪、欣)探索”构成的“三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努力让每一朵生命之花快乐生长、幸福绽放。一、“三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内涵“三全育心”指全员育心、全程育心、全方位育心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全员育心是将全体学生纳入“学校—年级—班级(宿舍)—学生”四级心理预警系统,借助这个系统,学校能及早发现、及时干预学生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德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德育课程”这一术语的使用则是近几年的事,德育课程研究才刚刚起步,在德育课程发展的同时,心理教育(简称心育)作为一种新生的教育力量从八十年代末开始得到迅速发展,并日益成为德育课程的新的“生长点”,德育与心育有何关系?德育课程能否纳入心育的内容?能否建立一门德育与心育结合的新型课程(简称心理—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德育与心育能够结合,那么又如何建构这门新型课程?带着这些问题,下文将从课程论角度表达自己的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18.
班级是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单位,班主任则是班级细胞中的细胞核,是学生们最好的心理辅导老师。然而,由于心理辅导技能的缺乏、自身师德素质的低劣等方面的问题,当前有不少班主任,在班级“心育”工作中要么一片空白,无所适从:要么流于形式,华而不实。那么,如何搞好班级心育工作呢?  相似文献   

19.
“育材德为首”,已是人们的共识。德育的极端重要性自不待言。品德心理,即德育过程所需要和所表现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方法。良好的品德心理内容十分丰富,如待人诚实、对事业热情、富于理想、乐于奉献等等。从全面发展的人才观来看,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心理,是教育工作者的应尽责任。要完成这个责任,方法很多,用“心”育“心”就是其中的一种。  相似文献   

20.
教育的育人功能更多的表现为“育心”,即“心育”。一个成功的班主任,应该是学生心灵的引导者、呵护者,给学生一个健康的心理,让学生能够以健康的心态面对学习、面对人生,迅速适应这个飞速发展变化着的时代、社会与世界,是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主要职责,因而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