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建军 《福建教育》2006,(11A):21-22
在一次小学毕业生语文素质测试中,有这样一道题:用“心急如焚、心满意足、因为……所以……”各写一个句子。相当一部分学生围绕“学习、考试、成绩”来答题,如,“上次,我的语文测试成绩不理想,我爸爸心急如焚。”“每次考试我只要能达到85分,我妈妈就心满意足了。”“因为我平时学习不够认真,所以这次考试我没有把握。”造句教学本应流光溢彩,答案本应丰富多彩,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造句的答案“清一色”、“千句一律”?  相似文献   

2.
一、课堂教学巧设导入语语文教学是和语言文字打交道的,所教的文章也是文质兼美的,而老师面对的对象又是生机勃勃、有思想有感情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从讲课伊始就要以高屋建领、掷地有声的气势来吊起学生的胃口,要求教师根据所教的文章来潜心设计“提神”的导入语。好的导人语能起到感染学生、调动情绪、增强兴趣、引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轻松愉悦的作用。如果每堂课都设置一个恰到好处的导入语,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无疑是很重要的。如我讲到《鱼我所欲也})一文时设置了如下的导人语:同学们,我们在初中第二册学过了陈毅元…  相似文献   

3.
创新 ,是未来语文教学的生命。语文教育的主体是学生 ,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重要评判标准就是“创新” ,创新自然就成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追求目标。而创新教育的关键是教给学生创新的方法。笛卡尔认为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在创新教育中 ,不仅向学生提供“黄金” ,更要使他们掌握“点金卡” ,不仅授之以“鱼” ,更要授之以“渔”。学生一旦掌握了创新方法 ,他们就可以像阿基米德那样大胆地说 :“只要给我一个立足点和支点 ,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 !”在教学中 ,我主要引导学生采取下列方法进行创新实践。一、用“三个面向”启发创新“面向…  相似文献   

4.
于永正老师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重情趣。 我常常思索,于老师的课为什么上得那么富有魅力,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学生?究竟“趣”自何处来?我想以他上的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庐山的云雾》为例,对这个问题作一番探讨。 一、“趣”自疑中来 于老师教学《庐山的云雾》,十分重视引导学生在审题上下功夫,通过审题,使他们在头脑里多装一些“问号”。他启发学生:“看了这个课题,你脑瓜里面有什么问题?”有的学生问:“作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接手一个新班时,怎样给学生上好第一节语文课呢?有些老师喜欢先来个简单的自我介绍,比如我姓什么,叫什么,今后的一学期里,就由我教大家语文等等,然后就开始第一篇课文的教学。也有些老师在简单的自我介绍后,就向学生提出一系列今后学习语文的要求。这样的做法到底好还是不好呢?这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不过,我个人认为这第一节甚至包括第二节、第三节语文课,不宜马上讲授课文,也不宜马上向学生提出一系列学习语文的要求,而是应想办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生动地将学习比喻成吃饭,吃饭要有食欲才能吸收,学习要有兴趣才能接受。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语文感兴趣了,才会产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而只要学生对语文有兴趣了,学生就会“死心塌地”地爱上语文。  相似文献   

6.
代代相传     
在我的橱窗里,珍藏着20年来的《小学生语文学习》。我看着它诞生、成长、发展……每次阅读,都给我以欢喜和启迪,它是我教学上的良师益友。我把它介绍给学生,学生说:“太棒了!我有了一位帮我轻松学语文的好朋友。”我把它介绍给家长,家长说:“太好了!我有了一位辅导孩子学习的好帮手。”20年过去了,我们的橱窗里,依然珍藏着《小学生语文学习》。不同的是,我和家长成了爷爷、奶奶,学生成了爸爸、妈妈;相同的是,我们都把《小学生语文学习》传给了儿子、孙子……它像火炬,在我们中间代代相传,熠熠生辉。谨献《小学生语文学习》创刊20周年。代代…  相似文献   

7.
稍有语文教学经验的人都知道:中学阶段语文学习有一条规律——“平时靠积累,临场看发挥”。只要平时多读写多背多积累,功夫到了家,就不会怯场,考试也就能运用自如,过“关”也就不成问题。因此,过去的语文教学从来不搞什么“总复习”,而语文考试的成绩都不差,学生的语文程度也较高。  相似文献   

8.
今天我来这里参加即兴演讲比赛,感到非常高兴,因为就在今天我接到一个喜报,我的一个学生参加南京市中学生影评大赛荣获二等奖。高兴之余,我不禁想到语文教学中的“甘”与“苦”这个问题。作为教师,看到自己的辛勤劳动有了收获,自己的学生有所成就,仿佛一切的辛苦都化为甘甜,剩下的就只有乐了.谈到语文教学中的苦,同行们可能牢骚满腹,什么工作量大;备课任务重;作业批改繁杂,特别是批改作文,尤其费心费神;学生不重视语文学习,上课不够专心,给语文教学带来极大困难,等等。所有这些确实存在,但对我来说都不算最辛苦.初为人师还不到一年,我觉得语文教学最辛苦的是备  相似文献   

9.
在学习和实践《语文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新标准不仅确立了新的教学理念,而且描绘了语文教学应达到的新境界。让我们一线的语文老师明白了语文应该教什么,应该怎样教;也让学生明白了语文应该学什么,应该怎样学。我觉得《课程标准》描绘的新境界可以用“五个好”来概括,即“一笔好字、一肚子好诗文、一手好文章、一副好口才、一个好习惯”。做到了这“五个好”,老师的语文就教好了,学生的语文也学好了。  相似文献   

10.
今天的语文教学该教给孩子们什么呢?有的老师说:“该教给学生知识。”有的老师说:“该教给学生能力。”我想说:“我们不仅该教给学生知识、能力,还应该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心境,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发自内心地体验语言文字。”以下就谈谈小学语文课文感悟的一些方法。一、激发想象就学科教学而言,一般教师都非常注重教学中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其目的很多,如,想象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有助于学习自主学生意识的构建等等,这些优点往往是教师所能注意到的。其实教学研究表明,教学中学生想象能力的激发还有助于学生感悟所学知识。就小学语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民族性。进行语文素质教育,要善于继承和弘扬我国源远流长的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加强记诵,就是开展语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策略。 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人向他的朋友吹嘘他读过一首精彩的打虎诗,“第一句好像是什么什么虎,第二句似乎是什么什么苦”,他说,“第三句我记不清了,好在第四句还记得。”朋友不耐烦地催问:“是什么呢?”他回答说:“是厉害得很的意思。”现在我们许多中学生学习语文就停留在“好像似乎”阶段,读书浮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以学定教”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兴趣、状态、发展、规律等调整教学顺序,并作出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强调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相对自由的语文学习情境,而不是先行做出“想要他们做什么、必须做什么”的要求。简而言之,“以学定教”就是根据学生的“学”来确定教师的“教”。“以学定教”的“学”主要是指文本教学要达到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学习状态;“以学定教”的“教”包括教什么、怎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以学定教”是在学生的“学”中来落实适合学生的“教”。因此,如何创建适合学生的“学”,以及学生喜欢的的语文教学课堂,成了“以学定教”能得以成功实行的关键,也成了每一位语文教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下面,笔者联系工作实践谈谈以学定教的语文课堂应有的三个创建。  相似文献   

13.
一、提出问题传统的语文学习方式是传授和灌输,其后果是导致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的削弱,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地位,新课标倡导新型的学习方式,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学不再将学生视为被动接受的容器,而是积极主动学习的主体。然而,在课堂教学中部分教者仍改头换面,老调重弹。下面以一个教学案例来说明这个问题。二、教学案例《:落花生》教学片断师:读了课文后,大家有什么疑问吗?生1:第1小节中作者说:“买种、翻地、浇水、播种、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一般说来,把种子种下去,就应该有收获,为什么这里作者要用“居然”呢!师:这个问题问得好。谁…  相似文献   

14.
不赞成学生课前预习的老师,说到底就是害怕教学不能按照自己课前的预设进行。他们期望学生都是“零认知”,把学生看成一张白纸,然后引导学生钻入一个又一个预设好的“精彩圈套”中,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呈现热烈的教学场景。对于这种现象,作者想谈一点自己的看法。难道不预习,学生就对新知识什么都不知道了吗?我曾听过“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请学生随意说出一个自然数,教师就能马上判断能不能被3整除。坐在我旁边的一位学生不屑一顾地说:“我也能这样。”但是这个学生的手举了又举,教师却视而不见。课堂…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营造出生动的教学氛围.生动的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那么,什么是“生动”呢?所谓“生动”,是指有活力,能感动人,鼓舞人的一种艺术.语文教学的生动,是指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手段、方式和方法来调动学生、激励学生、营造出动人的教学和氛围,使语文教学进入较高境界的一种教学艺术.课堂教学一旦出现生动的氛围,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它能够极大地激发学习情感和求知欲望,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相似文献   

16.
在语文学习中,人们一直误以为文体、语法、修辞和写作与学生学习母语的规律是同一个东西,误以为课堂上讲讲这类知识,再完成某个“知识点”的“迁移”就完成了语文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把母语教学和数理化教学简单地划了等号。这一点,早在30多年前,叶圣陶先生就指出过:“我不大赞成‘语文知识’这个说法。把语法、逻辑、修辞之类称作‘知识’,好像讲得出来就行,容易忽略实际运用。”吕叔湘先生也说过:“语法书不可能担负提高语文水平的全部任务……语法书讲的是全部语法,其中有些话对于我们没有什么实用价值。”著名学者、北大中文系教授孔庆东,对语文的素养曾有过形象的说法:“语文学好了,干什么都摧枯拉朽,势如破竹。语文学不好,干什么都愚昧弱智。你看我们古人一天到晚不就是学‘语文’吗?学完了就什么都能干,堂堂五千年中华文明不都建立在‘语文’上吗?”那么要想让语文成为学生接受高尚情操和趣味熏陶、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吸收中华优秀文化的营养智慧的一门基础性学科,语文学习就必须从“工具性”刻板、纯粹的知识记忆中解脱出来。作为语文老师,只有更新观念,摒弃一切形式主义的东西,吃透新课标的精髓,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形的课堂结构,体现公平参与,合作发展的参与式学习方法,从而全面提高学习者的语文素养,让语文真正成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全面发展和终身受益的基础。所以语文教学中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这种模式:  相似文献   

17.
说“主导”     
杨金 《云南教育》2001,(20):28-29
八十年代,上海著名特级语文教师钱梦龙提出语文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丰富了我国教育理论的宝库。在语文教学讨论中,有人把“题海战术”与科学训练混为一谈,又因为外国有老师和学生“互为主体说”而认为提“教师为主导”不妥。前一个问题,钱老师有一篇文章《为“训练”正名》《中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10期来澄清。关于“主导说”,我谈点看法就教于全体同仁。我们的中学教育是班级教学。每个班都是几十人。这么多学生在一个教室里学习,自然都要受到纪律约束,自由学习与课堂纪律是相辅相成的。一个…  相似文献   

18.
一位语文教师讲过这样一件事,他给学生举一个比喻的例子:“月牙儿弯弯像什么?”学生争相回答,有说像小船的,有说像镰刀的,回答虽然都不错,却没有跳出书本上学来的那些知识。在他的启发下,一个学生回答说:“月牙儿弯弯像香熊。”这一下,不但引起哄堂大笑,而且他还听到学生小声嘀咕:“嘻,月牙儿像香蕉?”“哼,她就知道吃!”  相似文献   

19.
前些时候去杭州参加了以“演绎激情、本色语文”为主题的全国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感触颇深。深感到教师深悟文本,演绎“本色”语文,追求有实效的语文课堂提问的重要。现结合自己的多年教学实际,说说自己在追求有实效的语文课堂提问的几点感受。一、提问应使学生乐于思考备《天上的街市》一课,为突出联想和想象这一教学重点,我设计的导入环节叫“尝试猜想”:一上课,我就请同学看,“我手里拿的小圆牌牌,你觉得它像什么?”学生们争先抢答“像眼珠”,“像太阳”,“像车轮”,“像山楂片”……学生们思维异常活跃,这时在投影上打出“联…  相似文献   

20.
作文能力是语文素质的一个 重要标志。在实践中,笔者体会 到写“学习随笔”是提高学生作 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过去,教师通常是通过检查 学生作业,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 识的掌握情况,作业正确率的高 低被视为教学成败的标志,因而 也就出现了教师围着习题转,学 生死记硬背的现象。然而,对于 学生来说,学完了一篇课文,真 正学会了什么?掌握了多少?不 能光靠教师对他的作业检查,还 应该让他自己谈谈,通过学习课 文,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基于这 种考虑,我就让学生写“学习随 笔”。 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 文后,有位同学在“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