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不同离心速度训练对运动员肩关节伸肌群的肌力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不同离心速度训练对上肢肌肉力量的影响,通过对24名运动员肩关节伸肌群进行不同离心速度的力量训练.结果 发现离心收缩训练对改善运动员的肌肉力量有明显效果.其中3组训练前后在肌肉最大力矩、总功等方面有明显改善,特别是在以120°/s向心测试时的数据变化最显著.  相似文献   

2.
向心结合离心等速训练后的肌力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训练手段对肌肉力量的影响,通过对8名运动员肱二头肌采用角速度60(°)/s进行了4周向心结合离心等速训练,结果发现测试总功、最大力矩和最大功等指标实验前后差异显著,表明训练对改善运动员的肱二头肌肌肉力量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等速离心训练对膝关节肌肉力量的影响。方法:11名健康大学生为受试对象。利用Biodex system-Ⅳ等速测试训练仪对受试者优势侧膝关节进行4周等速离心训练。训练方案为角速度60°/s、120°/s、180°/s三组,每个角速度下训练者做最大收缩5次,每组间隔休息30秒,2次/周。结果:受试者进行4周的离心训练,峰力矩(PK)在以60°/s、120°/s的角速度测试中有非常显著性变化(P<0.01),在以180°/s的角速度测试中有显著性变化(P<0.05)。总功(TW)在以60°/s、120°/s、180°/s角速度进行CON时,膝关节屈、伸肌的总功有非常显著性变化(P<0.01);以60°/s的角速度进行ECC测试时,屈、伸肌的总功呈现非常显著性变化(P<0.01),以120°/s、180°/s的角速度进行ECC测试时实验前后伸肌有非常显著性变化(P<0.01),而屈肌出现显著性变化(P<0.05)。屈伸肌力矩比值(H/Q)在以60°/s、120°/s、180°/s角速度进行CON时,出现显著性变化(P<0.05),以60°/s、120°/s的角速度进行ECC测试时,H/Q值有非常显著性变化(P<0.01),以180°/s的角速度进行ECC测试出现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4周的等速离心训练对提高膝关节屈伸肌群肌肉力量以及屈伸肌力矩比值有显著性的作用,表明离心训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力量训练,并可有效地降低下肢运动损伤的发生。此研究结果为运动训练和体能康复训练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传统力量训练结合Stat.-Coord模式训练对陕西省跆拳道运动员膝、踝关节的力量及踝关节本体感受器感觉特征的影响。方法以陕西省跆拳道运动员16名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8名运动员进行传统的肌肉力量训练,实验组8名运动员除进行传统的肌肉力量训练外,还采用ISDMED2000等速测试系统的Stat.-Coord模式训练进行力量训练。在实验前后分别在60°/s以及240°/s条件下测试2组运动员膝、踝关节的屈/伸肌群的向心/离心峰值力矩、平均功率、做功值以及实验前后踝关节的本体感觉,并对训练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种力量训练方法对于受试运动员的膝关节屈伸肌群的向心力量均有显著地增加,实验组的力量训练模式对于提高其膝关节屈/伸肌群的离心力量具有显著性差异,对照组膝关节屈/伸肌群的离心力量有一定的提高,但是不具有显著差异;实验组的力量训练方法对于提高运动员踝关节跖/背屈的向心/离心力量具有显著效果,对照组虽有一定的提高,但是不具有显著性差异;实验前后实验组踝关节背屈和跖屈的回复角度差值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传统的训练方法对陕西省优秀跆拳道队员的膝关节屈伸肌群的向心力量有显著性的提高,对踝关节跖/背屈的向心力量有所提高,但是不具有显著性差异;传统力量训练结合Stat.-Coord模式训练对陕西省优秀跆拳道运动员膝关节屈/伸肌群的离心力量、踝关节的向心/离心力量以及踝关节本体感受能力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效果。Stat.-Coord模式训练最大区别在于该模式增加了解决膝关节屈伸肌群离心力量训练手段不足、踝关节训练负荷不足以及关节活动范围不足的问题,并通过该模式的训练有效改善了膝关节屈伸肌群的离心力量,踝关节跖/背屈肌群的力量,以及踝关节本体感受器的敏感程度。  相似文献   

5.
文烨 《中国体育科技》2012,48(4):71-77,89
目的:研究优秀乒乓球运动员和普通在校大学生肘关节拮抗肌活动在等动屈伸过程中的差异。方法:以8名优秀乒乓球运动员和8名普通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利用Biodex等动测试仪和Noraxon表面肌电仪记录上肢肘关节等动屈伸过程中作为拮抗肌的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力量特征和表面肌电信号特征。肘关节伸肌和屈肌分别在最大等长收缩、15°/s、30°/s、60°/s、120°/s、180°/s、240°/s条件下进行3次最大等动离心屈伸运动。以标准化的均方根振幅(RMS)和标准化的峰值力矩作为评价指标。结果:对于大学生和优秀乒乓球运动员来说,随着肘关节速度的增加,两组受试者的屈伸肌力矩都呈下降趋势,大学生表现为速度大于60°/s时伸肌力矩大于屈肌力矩(P<0.05),优秀乒乓球运动员表现为伸肌力矩低于屈肌力矩,但没有统计学差别(P>0.05)。大学生和优秀乒乓球运动员都表现为在向心收缩时不同速度下随着主动肌力矩下降,拮抗肌激活水平表现为逐渐增高,且所有线性拟合系数r2>0.7。优秀乒乓球运动员拮抗肌肱三头肌的激活水平(在MVC时:10.1%±5.2%,240°/s时:15.1%±6.6%)要显著低于普通高校大学生(MVC时:29.3%±8.8%,240°/s时:38.0%±15.1%)。而作为拮抗肌的肱二头肌激活水平在普通大学生和优秀乒乓球运动员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优秀乒乓球运动员拮抗肌/主动肌肌电活动比要显著低于普通大学生(P<0.05)。结论:与普通大学生相比,优秀乒乓球运动员肘关节拮抗肌肱三头肌的激活水平要更低,这可能是优秀乒乓球运动员对肘关节周围肌肉进行长期训练的结果。而两者拮抗肌肱二头肌激活水平没有统计学差异,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两者在日常活动中肱二头肌作为拮抗肌经常为了克服地心引力受到同样的刺激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应用下肢离心力量训练系统,根据测试评估结果,确定合适个体的训练阻力和动作速度,并要求运动员以准确的节奏、力量控制进行训练。分析下肢离心力量训练特征和效果,创新训练手段,探讨理想的训练方案,更好的提高运动员下肢肌肉运动能力。福建击剑、跆拳道、足球、女子排球运动员应用下肢离心力量训练系统经过2个多月的训练后下肢运动能力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功能性力量训练对男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膝关节等速肌力的影响。对象与方法:运用实验法,以16名广东省男子自由式摔跤队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并将其分别进行为期8周的训练干预,其中对照组进行常规力量训练,实验组进行功能性力量训练,实验前后分别测试所有运动员的膝关节等速肌力,选取峰值力矩(PT)、异侧同名肌比值(PTR)和同侧屈伸肌比值(H/Q)指标比较分析功能性训练在提高男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下肢力量素质的影响。结果:实验组运动员经过功能性力量训练,等速肌力测试在角速度60°/s和240°/s状态下,下肢双侧屈肌PT和伸肌PT较实验前均有非常显著性提高(P<0.01),屈伸肌PTR及左右侧H/Q也均有非常显著性提高(P<0.01)。对照组运动员经过传统力量训练,等速肌力测试在角速度60°/s和240°/s状态下,下肢双侧屈肌和伸肌PT值较实验前均有显著性提高(P<0.01),但是左右侧H/Q及屈伸肌PTR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实验后在角速度60°/s状态下,实验组运动员膝关节两侧伸肌PT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两侧屈肌PT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角速度240°/s状态下实验组左侧伸肌PT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右侧伸肌PT值虽高于对照组,但是差异不显著(P>0.05),左右侧的屈肌PT值均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运动员的屈伸肌PTR及左右侧的H/Q均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功能性训练可以显著提高男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的下肢肌肉最大力量和快速力量素质,在最大力量训练效果方面与传统力量训练相比差异不大,但是在快速力量方面提高效果要更好;功能性力量训练能够有效提高自由式摔跤运动员的异侧同名肌比值和屈伸肌比值,对改善运动员两侧肌肉力量不对称和同侧屈伸肌力量不对称方面效果也比传统力量训练效果更好,对运动员膝关节肌群肌力的平衡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等速测力和表面肌电测试方法对杨佩核心力量训练前后的关节肌肉力量和身体动态平衡素质进行评定,得到相关指标。发现杨佩左右肩关节、髋关节、膝关节屈伸肌群向心与离心收缩的慢速(60°/s)力量经过核心力量训练后有着显著性提高(P<0.05),其快速力量(240°/s)经过核心力量训练后明显提高,但不具有显著性差异。杨佩腰背屈肌群向心收缩力量明显高于伸肌群的力量,这与其长期专项力量训练有关。腰背的慢速(60°/s)力量经过核心力量训练后有显著性提高(P<0.05)。杨佩踝关节屈伸肌群的慢速(60°/s)和快速(240°/s)力量经过核心力量训练后有一定提高,但不具有显著性差异。杨佩左右肩关节、髋关节慢速(60°/s)向心与离心收缩的峰值力矩的屈伸比值经过核心力量训练后显著提高(P<0.05),快速(240°/s)向心与离心收缩的峰值力矩的屈伸比值经过核心力量训练后明显提高,但不具有显著性差异。杨佩在不平衡板上蹲起动作受测试肌肉积分肌电(IEMG)经过核心力量训练后显著降低(P<0.05);杨佩在不平衡板上蹲起动作受测试肌肉平均功率频率(MPF)经过核心力量训练后显著提高(P<0.05),说明通过核心力量训练后其提高了动态情况下对身体重心的控制能力,核心肌群的力量以及稳定程度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测定自由式摔跤运动员上、下肢等速力量和血中肌肉生长抑素含量。方法:以血乳酸为监控标准。结果:减体重运动员实验后体重下降显著。减体重组运动员60°/s肘关节伸峰力矩显著低于对照组,60°/s肘关节屈伸比实验后则显著升高。减体重组运动员实验后180°/s肘关节伸峰力矩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后180°/s肘关节屈相对峰力矩比实验前显著升高。减体重组运动员60°/s膝关节伸峰力矩显著低于对照组,180°/s膝关节屈峰力矩显著低于对照组,180°/s膝关节伸峰力矩比对照组低,180°/s膝关节屈相对峰力矩也比对照组低。运动员减体重后肌肉生长抑素有升高趋势;实验后对照组该激素与体重和去脂体重之间具有显著负相关。减体重组运动员实验后该激素与体重和体重指数之间有明显负相关。对照组运动员实验后肌肉生长抑素与60°/s和180°/s肘伸相对峰力矩有显著相关。减体重组实验后肌肉生长抑素与60°/s和180°/s肘伸相对峰力矩有显著相关。结论:自由式摔跤运动员限制饮食进行训练时肘、膝关节快慢速屈伸峰力矩与肌肉生长抑素水平之间具有相关性,对机能评定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离心收缩训练对肌肉力量和肌电图RMS值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为了研究离心训练对肌肉机能的影响,对18名运动员进行不同负荷的离心收缩训练,研究股四头肌和股二头肌肌肉力量和肌电图RMS值的变化,发现离心收缩训练对改善运动员的肌肉力量有明显效果,采用150%离心收缩训练和120%离心收缩训练对运动员肌电图RMS值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This investigation examined the effects of physical exercise on muscle tension and subsequent muscle relaxation training. Twenty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ted in the first phase of the study, which included a 10-minute EMG baseline, 30 minutes of pedalling on a bicycle ergometer, followed by EMG measurements on the frontalis muscle for up to 3 hours after the end of exercise. The same subjects from Phase I went on to Phase II, which included eight 32-minute EMG biofeedback training (BFT) sessions, utilizing the frontalis muscle. Ten subjects randomly assigned 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BFT following an acute exercise bout, while the 10 subjects in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no treatment. The greatest decrease in muscle tension in Phase I occurred 90 minutes after the end of the exercise. This finding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e baseline, indicating that there was no relaxation effect as a result of exercise. In Phase II,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pre and post-test measurements in both groups indicated that learning of relaxation did occur. However,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dicating that physical exercise did not enhance the learning of EMG BFT.  相似文献   

12.
不同的运动方式诱导骨骼肌产生的适应性改变及分子响应机制不同。抗阻训练诱导骨骼肌发生肥大,其响应分子包括:PI3K、Akt、TSC1/2、mTOR、4EBP1、p70S6K等信号分子;耐力训练诱导骨骼肌的线粒体生物合成,其响应机制与AMPK、p38MAPK、CaMK、PGC-lα、NRF1、MEF2C等信号分子有关。  相似文献   

13.
交变负荷训练法对肌肉力量训练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采用自制振动台为干预手段,对下肢肌肉进行力量交变负荷力量训练,研究交变负荷力量训练对肌肉力量增长效果的影响。方法:将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男子跳远运动员10名,随机分为“交变负荷训练组”和“传统力量训练组”,两组共接受8周训练,每周3次,实验前后一周内利用测力台和B iodex对原地纵跳能力和下肢三大关节屈伸肌肌群的一般、快速力量和缓冲力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振动刺激训练能够有效地提高受试者的原地纵跳能力,下肢三大关节屈伸肌肌群的一般、快速力量和缓冲能力,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交变负荷力量训练法能有效地提高肌肉力量训练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加压力量训练对排球运动员下肢肌肉力量的影响,为进一步优化增强下肢肌力方案、探索新的有效的训练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实验法,筛选身体健康,无下肢运动损伤及其它限制上下肢运动的疾病的专项排球运动员1人,对其下肢进行加压力量训练。使用Biodex System3.0等速测试系统测量他训练前后的伸髋肌群,屈髋肌群,伸膝肌群和屈膝肌群的最大肌力,比较训练前后肌力的变化,从而确定加压训练对排球运动员的下肢肌力的影响。结果经4周加压力量训练后,受试者下肢肌肉力量均明显增强。结论 4周加压力量训练对排球运动员下肢肌力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用电刺激方法训练肌肉力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电刺激是现代力量训练方法和手段之一。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教练员对电刺激及在肌肉力量训练中应用情况进行比较全面的综述:1.电刺激训练肌肉力量的效果;2.电刺激提高肌肉力量的机制;3.电刺激训练方案;4.未来的研究。本文旨在为致力于这方面研究的人士提供信息,参考。  相似文献   

16.
力量耐力训练对大鼠骨骼肌超微结构和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旨在观察力量耐力训练对大鼠骨骼肌的超微结构以及氧化酶与无氧酶含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受6 w力量耐力训练的影响,Gn、LDH、SDH以及ATPase含量明显升高,肌纤维排列整齐、线粒体体积增大,数量增多,线粒体嵴致密,表明力量耐力训练可以有效的提高机体的有氧和无氧代谢能力。  相似文献   

17.
浅析武术散打运动员爆发力及其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爆发力在武术散打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是武术散打技击训练的基础。武术散打实战中,通常都是以快速击打、快速闪躲等肌肉快速活动完成技术动作的,没有柔韧,就没有速度,没有速度的力量,就产生不了爆发力。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并结合运动训练中爆发力的实际,论述了爆发力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目前国内外关于高原训练以及各种模拟高原训练对骨骼肌毛细血管、骨骼肌酶、骨骼肌蛋白质和糖原、骨骼肌抗氧化能力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综述,旨在为科学的高原训练提供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Purpose: This study aims to analyze changes in Maximum Inspiratory Pressure (MIP), lung function,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and blood pressure, in 10 healthy active elderly women, following 7 weeks of inspiratory muscle training (IMT) combined with a multicomponent training program (MCTP). The association among these health parameters, their changes after training (deltas), and the influence of MIP at baseline (MIPpre) are also considered. Methods: IMT involved 30 inspirations at 50% of the MIP, twice daily, 7 days a week, while MCTP was 1 hr, twice a week. MIP, lung function (FVC, FEV1, FEV1/FVC, FEF25-75%, PEF), 6MWT, and blood pressure (SBP, DBP), jointly with body composition, were assessed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Results: Seven weeks were enough to improved MIP (p = .019; d = 1.397), 6MWT (p = .012; d = .832), SBP (p = .003; d = 1.035) and DBP (p = .024; d = .848). Despite the high physical fitness (VO2 peak: M = 23.38, SD = 3.39 ml·min·Kg?1), MIPpre was low (M = 39.00, SD = 7.63 cmH2O) and displayed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ΔMIPpre-post (r = ?.821; p < .004), showing that women who started the intervention with lower MIP achieved higher improvements in inspiratory muscle strength after training. Conclusions: No significant changes in spirometric parameters may signal that lung function is independent of early improvements in inspiratory muscles and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Absence of correlation between physical fitness and respiratory outcomes suggests that being fit does not ensure cardiorespiratory health in active elderly women, so IMT might be beneficial and should supplement the MCTP in this population.  相似文献   

20.
通过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和十余年的临床验证对腹肌训练与健康的关系进行分析与探讨,阐述腹肌的训练方法,提出了腹肌训练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旨在为促进人类健康,以及为医生、康复医师、社会指导员、健身教练员及广大健身爱好者提供借鉴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