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品德心理结构是德育的一个基础理论问题,它对研究品德发展的规律、德育过程、德育方法、德育评价等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处在人生道德启蒙阶段的幼儿期,其品德心理结构有何特点,如何使德育过程更好地适应这些特点,以取得最优化的德育效果,这是为广大幼教工作者所共同关注的课题。国外的心理学理论,往往把品德看成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统一体。美国心理学家柯汀斯(W.M.Kurtines.1984)等在《品德、道德行为及其发展》一书中提出:“纵观品德的研究,一般都将它分为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我国教育心理学界大都也持这样的观点。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认为,任何  相似文献   

2.
认知——发展理论是从发生学的角度研究人类心理和知识、道德发生发展的理性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的德育方法是由杜威提出的,后由认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代表皮亚杰、柯尔伯格、埃里克森等推进和发展。杜威在《教育中的道德原理》中首次提出了发展性的德育思想,他认为思维在德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发展是德育的根本目的,而发展是通过儿童的道德发展阶段实现的。道德品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密不可分的部分组成。道德认知是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依据。而道德认识是指儿童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认知——发展理论是从发生学的角度研究人类心理和知识、道德发生发展的理性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的德育方法是由杜威提出的,后由认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代表皮亚杰、柯尔伯格、埃里克森等推进和发展。杜威在《教育中的道德原理》中首次提出了发展性的德育思想,他认为思维在德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发展是德育的根本目的,而发展是通过儿童的道德发展阶段实现的。道德品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密不可分的部分组成。道德认知是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依据。而道德认识是指儿童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小学生道德情感发展的研究是德育心理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从研究工具、关键期、移情发展、道德情绪判断四个方面总结了我国10余年来在该领域的研究,阐述了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对研究的未来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曹树 《早期教育》2005,(12):10-10
幼儿园德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这是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的幼儿德育规律.然而,从心理学角度看,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者又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所以,我们在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过程中,也要适时渗透道德认知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幼儿道德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小学生道德情感发展的研究是德育心理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从研究工具、关键期、移情发展、道德情绪判断四个方面总结了我国10余年来在该领域的研究,阐述了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对研究的未来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影响因素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主题,并且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研究表明,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影响因素既包括能力倾向和智力、政治倾向以及人格特质等个体因素,也涉及高校类型、课程经验和课外经验等高校因素.这启发高校德育研究者和德育工作者要加强大学生道德认知研究,提升大学生道德推理能力,促进大学生道德人格发展.  相似文献   

8.
道德自我和情绪体验在个体发展和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以往的研究较多关注认知因素对道德自我的影响,较为忽视情绪因素对道德自我的影响.情绪心理学和品德心理学的新近研究表明,情绪体验对学生的道德自我认知、道德自我情感和道德自我调控具有重要影响.这对于我国中小学的德育实践很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章指出程颐和程颢的思想中包含了大量的德育心理学内容,蕴涵着道德信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心理阶段,而诚敬、玩味自得、蒙正于养等德育方法,更是符合人的心理特征与心理过程。为此,高校要针对当今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特点,合理借鉴二程的德育心理学思想,实施理论教育,提高认知水平;增进团体互动,增强情绪调节;注重道德实践,培养高尚人格。  相似文献   

10.
龙迪辉 《中国德育》2009,(12):36-39
德育是教育工作者通过创设适合受教育者品德成长的环境,开展有利于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从心理学角度讲,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一种道德的形成,从道德认知到道德情感,再到道德行为、道德习惯,最后才能形成比较稳定的道德品质。德育过程主要是德育对象自身在道德等方面的不断建构。  相似文献   

11.
发展幼儿的情感是幼儿园德育的重要内容.道德情感是情绪情感发展、分化和深刻后形成的一种高级社会性情感.发展幼儿的道德情感,我们从培养幼儿"三心"开始,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特别是对人的道德和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把加强大学生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高校德育教育在取得进步的同时,也面临着实效性差等问题。由此提出走德育心理学的道路,即将心理学的原理、规律和方法介入到德育工作中,从而开辟德育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道德心理学是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重要的理论基础。道德发展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曾说,“道德心理学就是研究道德发展是什么的问题”,它能为学生的道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对促进学生道德发展发挥积极作用。近一个世纪以来,道德发展心理学已取得丰硕成果,对加强和促进学校的道德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20世纪末以来,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道德发展心理学也积极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现实,在研究上从多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14.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思想道德教育取得了历史性进步,但从德育的结果来看,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脱节的弊端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德育效果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我认为除了社会、家庭等环境影响外,学校德育环境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德育方法简单化、德育过程空洞化。很多教师过分强调应试技巧,忽视德育宗旨,只顾知识灌输,不顾品德内化规律。教育学和心理学告诉我们:道德认知、道德情  相似文献   

15.
皮亚杰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研究儿童心理学的方法。他关于儿童道德判断和行为的理论独具一格,是他毕生六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对儿童心理研究的伟大成就,并在世界各国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关于儿童道德判断的研究,已引起我国心理学界的重视,并有不少心理学工作者从事皮亚杰儿童道德判断和行为理论的研究。这必将对我国德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  相似文献   

16.
钟诗俭 《文教资料》2014,(17):105-106
道德在个体与社会发展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现实中道德教育取得的效果似乎有限。究其原因,是德育的理念与方法论上存有偏颇,过于重道德的理性教育而轻道德的情感教育。对小学生而言,如果没有获得道德的情感体验,就不会把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自己的道德需要,所以在小学德育中实施情感教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道德人格研究是西方道德心理学的新主题。研究者深入分析了道德人格的含义、发展和神经生物基础,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今后应加强中国的道德人格研究,厘清道德人格的含义并注重道德人格的发展研究。  相似文献   

18.
心理学按道德情感由低到高的发展水平把它分为三种形式:①直觉道德情感体验:就是由于对某种情境的感受而引起的非常迅速、突然的,道德准则意识不明显的情感;②想象道德情感体验:就是通过人的想象而引起的情感;③理性道德情感体验:就是在清晰地意识到道德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具有较大概括性的情感体验。在小学阶段,学生的道德情感水平是以直觉道德情感体验为基础,以想象道德情感体验为主导,理性道德情感体验只是初步的。 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决定了我们在探究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方法时必须以此为基点。 抓住道德情感的对象性,创境生情,培养学生的直觉道德情感  相似文献   

19.
<正>家庭德育是指在家庭环境中,为把受教育者(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培养成具有一定道德素质的社会公民,由教育者(父母或其他年长者)根据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和身心发展规律,通过一定教育方式对受教育者道德思想、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进行教育和培养的活动。家庭德育主要涵盖德育环境、德育理念、德育内容和教养方式四个方面。家庭德育环境是指对未成年子女道德思想、道德情感和道  相似文献   

20.
“规范”人是德育的工具性本质,“发展”人是德育的目的性本质;当代社会转型,促进了德育从注重“规范”向注重“发展”的转变。其在德育观上表现为承认人是道德活动的主体、道德认识与情感在道德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活动是道德形成的重要途径;在德育实践上导致了德育内容的“生活化”和德育方式的 “双向互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