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习是心灵的觉悟,精神的觉醒.教学则是唤醒人的内在一点灵明,由此彻悟人事物理,求达学问之途.这就意味着教学不能等同于医生的"输液",不能等同于储户的储蓄,不能等同于工人的"搬运",否则,就是生搬硬套,牵强附会.任你怎样绞尽脑汁地说理与灌输,都无法进入学习者的精神领域与心灵世界.真正深刻的教育在于如何"荡其心,启其思,开其悟".这就需要教师超越平铺直叙的"告诉",让学生在经历思与智曲折环绕间"聪明花恍然绽开".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背景下的物理习题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到习题教学,就会联想到“应试教学”、“题海战术”。我们应该承认,物理教学是离不开习题教学的,物理习题教学是巩固与灵活应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物理问题、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是物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习题教学不能等同于“应试教学”.不能等同于“题海战术”。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习题教学仍然是必需的。但怎么样的习题教学才能符合新课程理念、才能最大程度地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3.
赫尔巴特的教学论精神就是强调学生多方面的主动发展,强调学生的精神建设,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重视构建良好师生关系、重视学生的扩大交往和确立同情。大学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误解”与赫尔巴特学派对“教育性教学”的“狭义的解读”有相似之处。赫尔巴特教学论的基本精神对“教育性教学”“思想范围”“观念群”的解释,对“课程思政”建设有启示意义,有助于专业教师理解“课程思政”的“唤醒心灵”“充实心灵”的内涵,有助于克服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窄化理解,有助于专业课教师对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心灵能力”要素的挖掘,从而有助于专业教师对专业课程“思政”资源的二次开发。大学专业课教学应按照赫尔巴特教学论精神进行转型,构建新型教学文化,强化“心灵能力”培育,强化“课程思政”建设,关注大学生的精神丰富性、精神主动性和精神生长性建设。  相似文献   

4.
教育不能没有对“心灵”的关注。因为“教育是心灵的艺术”。这个心灵既指教师的心灵,也指学生的心灵。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是师生心灵和谐共振、互相感染、互相影响、互相欣赏的精神创造过程,它是“心灵对心灵的感受,心灵对心灵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立足“非心理学”视角,追溯人类关于灵魂和心灵的认识史,并针对多学科通用而又未列入《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重要术语——心灵——的“含糊”问题,本剖析西方心理学在心灵面前的困惑。实为人格之根的心灵,既不能无条件地混同于灵魂,亦不可简单地等同于心理。人格生病,病在心灵,可命名为心灵病;有别于对待一般心理病,它需要心灵医学来处置。  相似文献   

6.
教育不能没有对“心灵”的关注,因为“教育是心灵的艺术”。这个心灵既指教师的心灵,也指学生的心灵。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是师生心灵互相感染、互相影响、互相欣赏的精神创造过程,它是“心灵对心灵的感受,心灵对心灵的理解,心灵对心灵的耕耘,心灵对心灵的创造”。但反观当前的教育生态,不难发现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心灵距离。如果教育工作者不能重视学生的心灵世界,进行人文关怀,那我们的教育行将摒弃固有的社会责任和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7.
“教学反思只有深化到教师的心灵,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作用。发表还是不发表作品,那是教师的自由”。文章针对教师将写教学反思当作“苦差”的现状,提出教师队伍应走向专业化,学会教学反思,将教学反思当作自己专业成长的平台,变“苦差”为个人成长的“追求”。教师要将教学反思习惯深化到心灵;将教学反思意识深化到心灵;将教学反思方式深化到心灵;将教学反思策略深化到心灵;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回归“生活世界”,并不是要推进语文教学向日常生活的回归,将语文的外延等同于日常生活。这里的“生活世界”指向生活的“意义”层而非生活的“事实”层,指向学生的内心生活而非学生的外在生活。语文教学生活化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内心生活化,只有深入学生生活与其心灵的碰撞,走向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兴趣和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听过许多语文教师的课,特别是一些学校的评优课。执教者竭力追求“时尚”,课堂上满是形式化的合作、肤浅性的讨论,让人感受到热闹、喧哗,但极少让人怦然心动,收效甚微。笔者认为有意义地讲授不等同于满堂灌、填鸭式,不能因为表象类似于灌输而彻底抛弃和否定讲授。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要选择好“讲”的时机,掌握好“讲”的尺度,理直气壮地“讲”,从而实现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精神相遇,心灵交流。案例一:一位教师在教学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说《窗》时,问“你们觉得近窗病人和远窗病人各…  相似文献   

10.
“匠”与“师”的差别,在于“技”与“道”。“师”的价值很难用指标、数字去衡量。过于强调“有效教学”,其实是把教师等同于匠人。“有效教学”,不等同于“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有效”。“有效教学”一旦被公式化,就会把教师弄得无所适从。  相似文献   

11.
将写作训练等同于创作训练,将“作文”等同于“作品”,将“文章”等同于“文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容易出现的一个误区。  相似文献   

12.
对话式教学是建立在平等、尊重、信任基础上的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沟通合作方式,是中小学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学交往的主要形式,不能将对话式教学简单地理解为“教师问,学生答”或“学生问,教师答”的谈话法。在对话式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是“心灵与心灵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智慧与智慧的碰撞”,师生之间心灵互融程度将直接影响对话式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从本质上说,教学应该是一种对话活动,然而,并不能将课堂中的“讲话”“谈话”“讨论”简单地等同于“对话”。对话具有精神性,是一种双主体活动,建立在对话基础上的是宽松的氛围、平等的人际关系和彼此的理解、信任与尊重,  相似文献   

14.
阅读教学与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阅读教学可以说是重中之重。美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有这样一句名言几乎众所周知 ,那就是“读书足以怡情 ,足以傅彩 ,足以长才” ,把书对人的影响力、对人的心灵的塑造说得形象而深刻。阅读教学当然不能等同于一般的读书 ,它在语文教学中担当着特有的任务。它的任务是通过一定数量文质兼美的文章及若干本书籍的阅读 ,提高学生正确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在阅读训练中 ,学生的知识获得增长 ,智力获得发展 ,情操获得陶冶 ,审美情趣、爱国主义精神等获得培养。简言之 ,阅读教学的任务实…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要洋溢着浪漫主义情怀,“要有情感激荡于课堂,要有美感震撼于课堂”,必须建构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堂。“鉴赏文学作品是一种积极的审美活动,主体精神的投入、情感的活跃,不能只有理性的分析而没有审美的体验,而审美活动的目的,是陶冶性情,涵养心灵,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作家赋予其作品以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这可以大大拓展学生的精神领域,滋润他们的心灵世界,在情感的熏陶中体验并提升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6.
一、树立“人格本位”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心灵自我塑造的能力人格本位教育理念认为,道德教育的价值不在于任何外在的结果,而只在于个人心灵的自我塑造,人的心灵世界是一个独立世界,必有自己的精神起点,道德教育作为精神生活的重要形式,必须以心灵陶冶作为教育的起点。“人格本位”教育理念要求我们在教育中,不能仅满足于传授专业知识、技能,而要塑造优秀人格、呼唤心灵、“铸造灵魂”、开  相似文献   

17.
女性“自我”意识虽然是女作家以个的名义进行的故事叙述(即第一人称),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武断地将作品中的“我”等同于作本人。当然,这并不排队这个艺术形象上所呈现出的作本人的经验(他人的或个人的)特征,同时,也正是这一点决定了女生“自我”形象与其它类别的女性形象的区别。它是关于“自我”的言说(第一人称叙事并且这个“自我”必然地折射出女性作家的心灵特征。  相似文献   

18.
引导学生确立积极健康的心灵价值,过幸福的心灵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的高远追求。邱江平同志以《论语》所阐释、倡导的精神价值追求为切入点,以构建幸福的心灵生活为着力点与价值导向,探古索今,探赜索隐,为我们破解了学科课程建设与教学的一个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用以浇灌当下正“嗷嗷待哺”的精神幼苗,引领学生走向心灵生活的幸福高地,正可谓“发轫于笔端,思成于佳作”。  相似文献   

19.
理解是任何学科教学都无法回避的问题,没有理解就不存在教学。语文阅读的教学内容主观性较强,不能将对文本的理解简单地等同于“学会”“掌握”或者是“达到情感上的共鸣”。那么,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持一种怎样的理解观?如何才能指导学生有效地理解文本内容呢?以“理解”为核心的当代解释学,是人文学科领域内普遍有效的方法论,它与语文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法治”不等同于法律或法律作用,“德治”不等同于道德或道德作用。“法治”并非不容道德,“德治”亦非必然排斥法律,法律和道德可以共生,但“法治”与“德治”却不能共存。“法治”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中国的法治之路虽然艰难而漫长,但“法治”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