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随着文化空间研究的转向,儿童秘密空间作为特殊形式的空间,不仅是儿童发展过程中抵制外来文化侵袭形成的自我保护场域,也是儿童的空间使用与其他更大空间在文化权力博弈中的结果体现。本文基于文化视角分析儿童秘密空间,发现其正遭遇家庭文化的"围剿"、学校文化的"监督"以及消费文化的"异化"。有鉴于此,可以从家庭文化革新、学校文化变革和消费文化共建建构儿童秘密空间生存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2.
南京市砺志实验小学由三所薄弱小学合并、发展为受老百姓欢迎的省级实验小学,得益于学校坚持开展培养儿童砺志品质的校本研究。为了每位儿童,是砺志教育的生成基点,走向自我教育,是文化立校的目标取向。学校总结出儿童砺志的"六方面文化特质"和"六项引导与行动策略",努力为儿童的一生成长播下"砺志文化"之种。  相似文献   

3.
论乡村文化变迁中的留守儿童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宜宾学院学报》2015,(7):17-25
经济大发展带来的人口大流动使"留守儿童"成为学界长期关注的焦点。城市文化的"入侵"和乡村文化重构的滞后在导致乡村文化教育功能式微的同时加剧了留守儿童的"问题化":文化异质化导致留守儿童对乡村文化产生抵触心理;人口空心化导致留守儿童权益的弱化和教育的难以为继;学校教育的城市化加剧留守儿童对乡村文化的排斥心理;精神生活和价值观念的丰富和多元化严重冲击乡村文化秩序。基于此,改善乡村人口结构,重构乡村本土文化,增强乡村文化认同,推动乡村教育再回归,不仅有利于乡村本土文化的复归,更有利于矫正留守的儿童偏差行为,为留守儿童建构起良好的生活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4.
赵冬  蒋娟 《文教资料》2012,(15):158-159
牵手"雷锋"三十多年,通小以一个选择,一份坚持,留下一串学雷锋的足迹;雷锋塑像屹立校园,与儿童相伴,环境滋养儿童心田;雷锋精神传扬校园,与儿童相随,活动润泽心灵成长等积淀了"用雷锋精神筑魂,以道德文化育人"的学校文化。  相似文献   

5.
从儿童成长规律出发,华士实验小学围绕儿童文化提出结伴式学习的教学主张,指明了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特征与文化特质,建构了课程与学校文化的基本理念与整体设计。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视野的课程内涵不是跑道而是"草坪",一块学校文化滋养出的牧养儿童天性、灵性觉性和慧性的草坪。基于此,学校文化映照下的课程建设要坚守儿童立场,进行融通共构和校本实施。  相似文献   

7.
一流的学校做文化,"做文化"的过程就是全方位地构建学校文化场的过程。当一所学校的发展理念、管理制度、师生价值观、行为方式等沉淀成共同的文化,学校的文化场就形成了。我们以"乒乓文化"建构为载体,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课程文化、行为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科学策划,全方位、多角度、分层次地进行研究,逐步探索促进儿童积极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策略,系统建构以"乒乓精神"为主要特征的校园文化,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个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今天五所学校围绕着一个主题"儿童文化生长",各自表达关于儿童的认识、关于教育的认识,尤其是关于理想教育的认识和追求。提出"儿童文化生长"这样一个主题,本身就表明学校教育的时代特征和重大进步。今天的时代是儿童中心的时代,已远非杜威提出"儿童中心主义"那样令人疏远和隔膜。研讨中大致可以约定三方面的共识:一是教育是儿童的教育,教育离不开儿童,离不开对儿童的研究,良好的教育是以儿童研究为前提、为开端、为动力的。二是极为明确地提出了"生长"这个概念,这个概念与  相似文献   

9.
立足本土文化,发现将儿童版画纳入学校课程的独特优势,通过打造富有儿童气息的版画生态校园,架构立体化的儿童版画课程体系,提炼意蕴深厚的儿童版画审美内涵,拓宽适应课程开发的教师培养路径,探索从"本土"走向"特色"的课程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10.
苏州工业园区翰林小学以"华夏根基、国际视野、领袖胸襟、平民情怀"育人目标为主线,致力于依托区位优势打造"儿童深度"书法文化的实践研究。基于区域文化,让翰林书韵更具书卷质态;基于校园文化,让翰林书韵更具书香韵律;基于墨彩文化,让翰林书韵更具书法志趣。学校以具有"儿童深度"的书法文化为支点,期许儿童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相似文献   

11.
学校传统的感恩教育呈现出"成人腔"、"说教式"、"单一化"的弊端。真正内化到思想、外化于行为的成功感恩教育是学校迫切需要的,而小学感恩文化的创建必然要基于儿童视角。作者探讨了创建儿童感恩文化的策略及由此引发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2.
2012年4月26日至28日,"全国小学研究型文化名校联盟"2012 春季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暨校长峰会在南京举行。在校长峰会上,来自江苏、海南、广东、辽宁、重庆五所知名小学的校长围绕"研究——儿童的文化生长"这一命题,交流了各自学校以儿童文化为核心所进行的校本化变革行动。本期,我们以"儿童文化生长与学校变革"为主题,对他们的变革行动进行聚焦与展示,并约请彭钢先生进行了点评,希望能对其它学校产生积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儿童游戏的本质——基于文化哲学的视角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儿童与游戏都是文化性的存在,儿童是"游戏人"同时又是"文化人",游戏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本身就具有文化的本质.儿童游戏就是儿童的生活,就是儿童文化,是儿童的一种自由与创造、轻松与愉悦的诗性表达,是儿童在文化习得、文化适应基础上的文化生成、文化创造与文化超越,是人生财富的源泉.  相似文献   

14.
冲突与共生: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关系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文化是"以儿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来决定其价值和标准的文化",是"儿童特定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过程".本文梳理了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的关系学说,主要有冲突关系、共生关系、"对立统一"关系等,在此基础上对以上三种观点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尝试提出关于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关系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课堂教学重构:儿童文化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儿童需要的曲解必然会导致课堂教学的异化。课堂教学的异化使儿童成为课堂上的"被压迫者",或者缔造了课堂上的"主体性神话"。追溯儿童文化的发展历史,这种异化的根泺在于对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所持的二元对立观。本文试图通过反思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共生的内在联系,对如何在文化共生的基础上重构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学校发展的文化自信,是基于儿童成长设计的自信。每一所学校的办学文化,要为儿童多彩学习生活建构,努力促进儿童生命发展。从儿童立场出发,分析文化形成的校本化背景、特征和价值,进行创意设计、个性探索和总结反思,形成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行动方式,并逐步提升实践背后的理论认识,让学校成为儿童学习和生活的乐园。  相似文献   

17.
流动儿童的文化适应是流动儿童在学校中学习与当地学生交流互动的技能,学习适应学校日常生活并完成学校任务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感受、行为方式与能力,它反映了流动儿童的学校生活状况和受教育的质量。通过对北京市公立小学的300多名流动儿童的研究表明,流动儿童文化适应的总体状况良好,但是在文化适应的各个维度上仍然存在一定差异,流动儿童在生活满意感、人际关系和环境适应方面表现一般,心理适应和心理健康方面得分较低,应该受到高度关注。学校应改变对流动儿童的刻板印象,关注其积极品质,减少户籍因素对流动儿童入学机会的影响,提供更多的教育支持,改善流动儿童的校内人际关系环境。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别从传统分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三种说法,即“批判说”、“对比说”、“儿童中心说”入手,提出了“两种冲突说”,即儿童文化与学校文化的冲突。这两种文化冲突对儿童教育影响巨大,进而提出了解决这两种冲突的方法———学校教育应实现知识世界与科学世界的联系,顺应儿童天性,尊重儿童个体差异,建构生命课堂,从而将儿童的自然天性合理有序地融入社会理性之中,弘扬儿童个性,完善儿童人生,引领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9.
"与儿童一起生长"旨在明确学校管理的出发点是基于儿童,与儿童站在一起,共同成长。从宏观角度去看,儿童的成长是学校发展的"原点",也是学校发展的"远点",由此,儿童永远应当站在学校发展、课程建设的正中央。  相似文献   

20.
文化资本不足导致了城市流动儿童无论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区教育中均处于困窘境地。政府要为城市流动儿童的家长提供更多发展平台,以提升其家庭教育质量,增加城市流动儿童家庭的文化资本;学校应树立公平的基本价值导向,保证城市流动儿童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全社会都应有关心弱势群体的心态,充分开发社区教育资源,推动城市流动儿童社区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