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房宫考古新发现,启示国人:观念的历史不能代替历史的真实;传授与探求历史时应坚持“文、史有别”的原则;历史研究与考古发掘应密切结合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2.
《中国考古大会》作为一档考古探秘类文化节目,不仅为建构中国特色的现代考古学提供了多元的展现空间,还创新了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传承路径.该节目强调考古文化与社会历史之间的互动意义,实现了媒介情境中考古现场的独特演绎,即虚拟与现实交融的沉浸式考古、社会意义深度阐释的文化式考古、历史事物多维展现的故事式考古.多种意味的考古形式...  相似文献   

3.
考古发现揭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考古成果的公众表达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新时代对考古成果的公众化传播提出新要求。以展览为手段实现考古成果的公众表达,是博物馆的职责所在,优势所在。博物馆应加强对考古成果展策划实施的研究,在展览主题、叙事结构、展品选择、传播推广方面形成适应考古展特点的策划实施方式,讲好考古故事。  相似文献   

4.
"中国考古会"创立于1933年5月14日,是由考古学家顾鼎梅、关百益、田玉芝,美术家刘海粟、滕固、王济远六人倡议,时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任主席的近现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考古学会,集合了当时各地方性考古与历史学会成员。虽然由于动荡时局的影响,这一考古会存在时间不长,但是其组织全国学者齐心保护历史文物和启发当代全国性考古学会创立的作用不可低估。本文通过河南博物院藏关百益画像及新发现的相关史料,对中国考古会成立的背景、倡议者、酝酿过程、成立大会、章程、理事等相关内容进行梳理考察,力求全面呈现中国考古会创立的原貌。探讨这一全国性考古学会成立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意义,力求推动学界进一步加深对我国近现代考古学史的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5.
档案馆参与考古遗产保护和管理的必要性及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古遗产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记忆。档案馆应积极参与考古遗产保护和管理工作,这既是我国考古遗产保护和管理不利的现状所要求的,也是档案馆在新时期的使命。档案馆参与考古遗产的保护和管理的路径,主要包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做好考古遗产的普查和收集工作;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做好考古遗产的建档和保存工作;积极开展和参与考古遗产的展示和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6.
在传世文物与考古发现中带"秦子"铭文的器物有多件。对于"秦子"所指,学者有不同说法。本文结合文献和金文,从称谓的角度分析,认为"秦子"应是春秋早期的秦文公太子静公。  相似文献   

7.
考古工作的全部价值不仅体现在发掘出土的文物之中,还体现在各项文物资料的获取上,而文物资料价值的实现又取决于数据管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考古档案的管理有别于其他档案的管理,应按照发掘项目将各类考古档案资料分类存放管理,合而是一个完整的发掘项目,分而则可细致地查阅每一个探方、每一座墓葬、每一件器物的情况,从而为研究者提供全面、详细的历史资料,这也是考古档案管理的目标和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8.
<正>问:塔院长,您好!作为国内外知名的辽代考古专家,您能先谈谈自己的考古经历和隐藏在考古工作背后的故事吗?塔拉:好的。首先,您所提到的"国内外知名专家"的称号,我可是受之有愧。就考古工作而言,我只不过是一个比较勤奋的从业者而已,还要就许多  相似文献   

9.
角力运动具有悠久的历史。以此,结合角力的内涵,借助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着重对秦汉时期的角力起源及其发展演变情况进行了分析,指出对角力文献史料的挖掘与整理,有助于认识到中国摔跤的鼻祖应属于角力运动。  相似文献   

10.
魏峻 《文化遗产》2008,(1):148-153
"南海Ⅰ号"南宋早期沉船是我国迄今为止最重要的水下考古发现,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南海Ⅰ号"本身具有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重属性。本文首先回顾了"南海Ⅰ号"整体打捞的基本思路和实施过程,指出针对该沉船的考古工作是水下考古与海洋工程的有机结合,开创了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全新模式。这一考古项目提倡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思路完全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保护"原真性"、"完整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他原是新闻通讯干事,面对着生机勃勃的现实生活;后来上大学钻研考古、历史,开始回顾、探寻往事的踪迹、脉络;研究生毕业后,成绩优秀的他,出乎老师的预料,竟干起记者来,从昨天重又回到今朝。文物、考古的报道,就是从纷繁复杂、几近消逝的既往世界里,抽出几段最精彩的乐章,重又奏出美妙的音响,让今人品味。国内专事考古报道的记者不多,象他这样的历史研究生搞考古、文物报道,短期内成绩显著的更少。他就是光明日报记者白建钢。  相似文献   

12.
随着科技考古、文物保护工作的大力发展,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新体系正在形成,其最大特征就是科技考古、文物保护、博物馆三位一体协同发展。中国丝绸博物馆2017年举办的"古道新知: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科技成果展",突破以往展品题材上的限制,将展品从单一纺织品拓展到丝路文化遗产的全领域,从科技考古和文物保护成果的视觉角度,讲述科技在丝路古道上探索出的新故事,并通过组织一系列相关体验和教育活动,实现宣传历史文化的同时,拉近科技考古、文物保护工作与观众之间距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曹劲 《文化遗产》2008,(1):154-162
宋代沉船"南海Ⅰ号"经整体打捞进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是本世纪中国水下考古的盛大事件。对"南海Ⅰ号"持续二十年的考古调查与发掘保护,从此也将进入新的篇章。"南海Ⅰ号"整体打捞是世界上首次采用沉箱整体打捞法进行古沉船的水下考古工作,体现了我国文物保护、海洋工程的综合实力,开创了多学科进行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在知识考古视域下来考量档案,其目的是将"档案"置于其本身的语境中,"回到档案本身"。计算机技术的冲击将"档案"逼入了前所未有的两难境地,"双套制"是其中显而易见的一个例子。在这样一个时代拐点来将档案放回其本体位置来考察,作者的意图是对档案进行重新审视,力求将其从繁复的附着物种抽离出来。作者运用福柯的知识考古方法,以福柯对档案的定义为起点,形成以知识考古的方式接近档案的策略,并建立起档案的"派生树",区分出"作为研究对象的档案"和"具有现实功能的档案"两种档案种类,最终回到"双套制"问题上,以说明两者应处于的"体"和"用"的位置。  相似文献   

15.
鹚陋所闻,目前学界尚没有论者有"考古档案学"的提法.关于这一交叉学科的提法,其是否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尚待今后工作实践的检验.笔者认为,有必要将档案学的方法引入到考古工作的实践中.本文试就考古档案学的现实意义、具体内容、建议与措施谈谈笔者对考古档案学的浅陋见解,以求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革命形势风起云涌,为了寻求社会变革的正确道路,郭沫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法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性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郭沫若不仅丰富了中国史学的研究方法和思想内容,并且其对考古资料的应用,对"封建"概念的辨析,对中国历史的分期及家庭结构的演化与社会变革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都具有开创性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如何让考古新闻报道作得更加完美呢?结合自己长期从事考古报道的经验,我认为,从事考古新闻报道的记者要不断强化自己历史素养、文化素养、法律素养、科技素养和审美素养,通过不断的提高,让自己写出的考古新闻报道具有更高的关注度。  相似文献   

18.
<正>2009年11月28-2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以下简称"社科院")、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及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办的"边疆民族考古与民族考古学论坛·2009"在贵阳市举行。来自社科院、中国国家博物馆、  相似文献   

19.
历史有很多的断裂之处和未解之谜,而考古就是试图接上这些断了的链条。 正是近年来的重大考古发现,将历史的缺环弥补,并将中华文明大大地推前  相似文献   

20.
<正>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杨珍撰写的《清前期宫廷政治释疑》,2018年6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历史考古研究系列》之一种。作者发掘、利用原始满、汉文档案史料,以皇权巩固与皇位继承为主线,考察清朝帝后、宗室、外戚、权臣、将领、太监、八旗女性、封疆大吏、满汉文士等各色人物与宫廷政治的关系,对清前期宫廷政治中的诸多疑点进行了考证。全书分为六章,即:"皇父摄政王"考辩;皇权分合中的帝王与辅臣;硝烟中的君臣与将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