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现代语文》2007,(7):115-115
“中国”一词的最早出现,是在《诗经》中。如《大雅·民芳》:“惠此中国”。但《诗经》中的此类“中国”实为“国中”之例,毕竟还算不得真正指称国家的“中国”的出现。作为指称国家的“中国”一词,在战国诸子书中已屡见不鲜了。例如《孟子·滕文公上》云:“陈良、楚产地,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又“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庄子·田子方》:“中国之君子,[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李丽 《语文知识》2011,(3):34-36
中古时期汉语复音词蓬勃发展。《魏书》中的单义双音词有的首见于《魏书》,或为北朝新语词、或为旧有概念的新表达、或为古已有之的语词出现新的意义;有的始见于中古时期,在《魏书》中亦有应用.这些新词新义反映了汉语复音词在中古时期的发展面貌。  相似文献   

3.
《桃花源记》中有三个“外人”,即: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2.遂与外人间隔3.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三个“外人”中,2和3都是“桃花源以外的人”。第一个“外人”如果也这样解释,则与后文《桃花源诗》“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相抵牾。因为时迁世异,秦代的衣制当然不可能和几百年后的晋代相同。  相似文献   

4.
沈文田 《语文知识》2005,(10):31-31
张溥的《五人墓碑记》一中有这样一句:“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日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元.即今之倮然在墓也、”对句中的“僳然”一词.人教版高中《语》第二册释为“聚集的样子”,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学作品选》释为“相并相集貌”,阴法鲁主编的《古观止译注》释为“堆积的样子”?结合全来看,笔认为这些解释都不够贴切.  相似文献   

5.
陈春鸿 《云南教育》2004,(28):33-34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7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着重理解“坐井观天”、“大话”、“无边无际”等词的意思。2.初步理解《坐井观天》的寓意。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相似文献   

6.
王全 《中学教育》2006,(12):30-31
2003年以前,“校本管理”一词在国内各学术期刊出现频率仅有37篇,2005年底,检索《中国期刊网》,“校本管理”一词检索论新出现了69篇.而且热度有增无减。[编按]  相似文献   

7.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必修②)选入了先秦散名篇《烛之武退秦师》一。中有这样一句话:“秦伯说,与郑人盟。”(着重号为笔所加,下同)课本对其中的“说”注释为:“说”通“悦”。《教师教学用书》将“秦伯说”译为“秦伯很高兴”。类似这种译法很多,例如:《古观止全译》(杨金鼎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1984年9月版1译为“秦伯很高兴”;[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说“吐槽”     
先看两个例子: (1)放牛吃草,“吐槽”到老。(《新民晚报》2011年3月18日) (2)两位“国帅”隔空吐槽。(《新闻晚报》2011年2月14日) 这是两个新闻标题,都有“吐槽”一词。那么,“吐槽”是什么意思呢?根据正文,例(1)和《弯家有娘初长成》这本书有关,弯娘“用放牛吃草式的天兵教育法则.与弯弯小手牵大手一起长大”.  相似文献   

9.
一、揭示课题。了解“词”的特点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宋代著名的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板书: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2.让学生齐读课题,观察、比较词的题目与以前学习过的古诗的题目有什么区别。  相似文献   

10.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句《诗经》中的名句出自《诗经》的首篇《关雎》。《关雎》曾多次编入中学教材,汤显祖《牡丹亭·闺塾》也选入了高中语教材第四册。其中有闺垫先生陈最良吟诵并讲解《关雎》前四句的情节。对“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的“好”,在教材中,有的注为“hào”,有的没加注。各类练习册和教学辅导用书有的说念“hào”,有的说念“hǎo”,让人莫衷一是。时下的电视剧也经常引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句,剧中人物有的将“好”读着“hǎo”,有的读着“hào”.读法也很不统一。“君子好逑”的“好”到底该怎样读.有必要进行一番辨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纤啬”一词,修订本《辞源》注:【纤啬】琐屑、悭吝。《苟子·君道》:“材人:愿憨拘录,计数纤啬,而无敢遗丧,是官人史吏之才也。”《史记》一二九《货殖传》:“宛孔氏之先,梁人也,用铁冶为业……有游闲公子之赐与名。然其赢得过当,愈于纤啬。”[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郁虹 《小学语文》2011,(4):36-37
一、以读为主,读须有层次 片段教学设计一:1.借助课件,配乐朗读。2.自由读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3.读准词语“西塞山、白鹭、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桃花流水”。4.分析字形,理解字义;齐读词语。5.读《渔歌子》全词。(1)师:你发现古诗和词有什么不同点吗?(2)师:诗有诗的韵味,词有词的意境。我们可以浅唱低吟,也可以放声朗诵,让自己走进词的世界中去。  相似文献   

13.
下笔成章     
《广西教育》2007,(6C):29-29
下笔成章,出自晋人陈寿所著的《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言出为论,下笔成章。”[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太一”一词有三种语义内涵:一:哲学概念,指宇宙本原。二:宗教神灵,指太一神。三:星名,指北极星。当今学术界普遍认为“太一”一词起源于宗教神话或星名,这是不符合实际的。“太一”一词应起源于哲学概念,其演变的路向应为:哲学→神灵→星名。《太一生水》之“太一”应为哲学概念,而与神话及星名无关。  相似文献   

15.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促织》一文中有“宰以卓异闻”一句.教参翻译为“县官以才能卓越而闻名”.课本注释对“卓异”一词解释为“(才能)优异。这是考核官吏政绩的评语”。笔者认为均欠妥。  相似文献   

16.
《汉书·艺文志》在我国文献学史及学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但学界对“艺”“文”“志”3词及其关联状况缺少系统研究,这3词直接关系到《汉书·艺文志》的主旨和内容。“艺”“文”“志”3词在古代各有其独特的意义源流,在《汉书·艺文志》中,3词第一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辩证统一的系统。深刻体察其内涵,可以于此管窥班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阐释。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共收小说二十五篇,其中有十二篇小说用第一人称“我”进行叙述。《呐喊》有:《狂人日记》、《孔乙己》、《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故乡》、《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彷徨》有:《祝福》、《在酒楼上》、《孤独》、《伤逝》。这些小说,反映的思想和表达的内容都和作的人生经历有关,作试图用批判现实主义的手法来暴露社会现实生活的矛盾。当然,“我”作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不能等同于鲁迅,只能说有鲁迅先生的影子。现就鲁迅小说中“我”的形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吴小峰 《生物学教学》2005,30(11):49-50
在2005年《生物学教学》第4期第45页,黄建华老师的《高中生物学中的“组合”问题》一文中,有一例为“例3基因型为AAaa的四倍体生物产生的配子有三种AA、Aa、aa,它们的比例是( )A 1:2:1 B 1:1:1 C 1:4:1 D 1:3:1”,黄老师精要的讲解,让我浮想联翩,静下心来总结回顾。以下是笔者对这类问题的几种处理策略,供同仁们参考。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二册中,选编了魏巍的《我的老师》一文。文中开头有一句总领全文的话:“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教参》中针对“美丽”一词出了这样一道题目:“‘美丽’一词形容蔡老师,指出她的外表美。”很显然画横线处编者是想让我们填上“外貌”一词。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高中《物理》第3册(试验修订本·必修加选修)第24章“相对论简介”的第2节“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在“长度的相对性”部分写到:“可以想像这样一幅图景:一列火车以接近光的速度从我们身边飞驶而过,我们感到车厢变短了,车窗变窄了……火车越快,这个现象越明显,但是车厢和车窗的高度都没有变化.车上的人有什么感觉呢?他认为车上的一切都和往常一样,因为他和火车是相对静止的,但是,他却认为地面上的景象有些异常:沿线的电线杆的距离变短了.面对铁路线的正方形布告牌由于宽度变小而高度未变竟成了窄而高的镇形……”.[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