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把“比较文学”在字面的意义上误读为“文学比较” ,这不仅存在于当下中国汉语比较文学界 ,即使在国际比较文学界也是一种由来以久的现象。为了准确地定义比较文学 ,我们还可以把比较文学与其他四种相关学科概念进行参照从而明确这一点。讨论民族文学、国别文学、总体文学与世界文学这四个学科概念的外延与内涵 ,这对于进一步明确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学科意识和学科界限有着重要的学理意义。  相似文献   

2.
翟赫 《鸡西大学学报》2009,9(5):120-121
拟通过对中、英文学翻译史上庞德英译汉语诗和日本"能乐剧"在"意象主义"运动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及济慈作品和美学思想研究中的两例的分析,从一个侧面剖析翻译文学的价值,即其在国别(民族)文学发展史和外国文学批评史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我国文学翻译历史悠久,翻译文学在我国民族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中国新文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给我国文学输入了新思想、新观念;展现了文学新天地,引进了新文风和创作手法;丰富了汉语文学语言;促进了汉语变革。  相似文献   

4.
回硕人类文明史,世界上各个民族的许多优秀文学作品正是通过翻译才得以世代相传,也正是通过翻译才得以走向世界,为各国人民所接受的。文学作品的流传与翻译活动是密切相关的,而翻译文学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本文分析了翻译文学与国别(民族)文学、外国文学的关系,对翻译文学归属问题进行了浅谈。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世界文学史写作与世界文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学者从1927年撰述世界文学通史类著作至今,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成果,展现了深具特色的世界文学观:有"排中"的世界文学史,也有中国文学包含其中的世界文学史,后者更有利于呈现世界文学的整体面貌;在后一类世界文学史著述中,"中国文学"的位置有多种体现方式。中国的世界文学史类著述强调东西方文学的二元对立,以及东方文学对世界文学的贡献;在世界文学史动力理论的探讨上,中国学者提供了阶级论、人性论、世界主义三种有价值的模式;中国学者撰述的世界文学通史,其构成因素基本上只取那些在国别文学中"享有世界声誉的优秀作品",而国际间对此却有更丰富、深入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民族文学问题即少数民族文学问题,包括:1.中国文学的整体观照--中华文化四大板块结构,即中原旱地农业文化圈、北方森林草原狩猎游牧文化圈、西南高原农牧文化圈、江南稻作文化圈;2.中国民族文学的微观探索--三维结构,即作品的民族文化底蕴(民族集体无意识)、历史与时代交融的美学闪光点(时代的精神)、融合古今中外的独特的艺术手法.三者犹如事物的三足,三足粗壮均衡则构成稳固的平台,可以在上面书写出惊天地、泣鬼神的旷世佳作.  相似文献   

7.
朝鲜—韩国古典诗歌理论批评直接受到中国汉语诗话影响,并以汉语诗话为其主要载体,但它在接受与运用过程中,自始至终立足于本民族文学创作发展,从形式到内容多方面显示一种强烈的自尊、自主、自立、自强、自豪的精神,求创新,求发展,走自己的路。诗学的民族意识随着历史的推进而不断增强。这种精神和意识建立在全面大胆开放接纳的思想、实践与方法的基础之上。其开放接纳,文学以汉族为主,也有少数民族文学;体式以诗词为主,亦取小说戏曲;国别以中国文化文学为主,远及经由西域传播的印度文化与文学。在接纳中比较,在比较中接纳。双向交流促进了朝鲜—韩国古典诗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针对目前汉语国际教育的国内外不同语种、不同种族、不同层次、不同国别、不同文化背景等教学对象的实际,需要我们分门别类,在国际汉语教师基本素养共性培训基础上,加强分对象、分国别、分层次、分场所的教师素养细分式研究,加强对其有针对性要求的教育和培训。  相似文献   

9.
作为人文科学的人类学用来研究文学,就是文学人类学。作者自述他从文字训诂、文献考据入手,由民俗神话学、文化人类学切入超学科、多证据的楚辞研究的过程,企图证明新兴学科“文学人类学”已在中国大陆悄然崛起。作为标本之一的楚辞研究,仍然是寻求人类后设性的“元语言”及其模式和规则,借助它的推绎功能,破译以民俗神话为主的中国上古文化的疑难,并且将其与“哲学-文明史前史”的研究相汇通,从而超越东西方不同“话语”的争执,寻找跨文化、跨语种、跨民族的心灵契合点和对话途径,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走向现代化略尽绵薄。  相似文献   

10.
文章提出一个总的观点:"文学间性"是比较文学学科存在的前提,并以"文学间性"这样一个新的概念来界定从前各国学者所从事的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不外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民族文学与民族文学(国家文学与国家文学、语种文学与语种文学)之间的关系;二是文学与其他自然学科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三是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四是文学与文化、文明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文章提出"文学间性"是比较文学的学科特性的观点,是因为:首先,文学间性要求比较文学研究者在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要有距离与空间;其次,文学间性要求我们所选定的研究对象不能只是同一个来源,而是要有两个以上的来源;再次,"文学间性"要求要以文学或者文学性为中心,不能离开文学或文学性来从事所谓的比较文学研究。同时,笔者也认为:比较文学研究不能离开文学与文学性,离开了文学与文学性的比较文学研究,对于比较文学学者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纯文学"与"杂文学"、"白话"与"欧化"、"国语"与"国文"几对关键词的细致阐述,解析朱自清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的复杂性,将其与中国的"诗教"传统相勾连,分析其"现代文学"观念与"现代教育"观念的互动关系,勾勒中国现代文学从"国语的文学"到"文学的国语"的历史建构。  相似文献   

12.
试论语文教育的存在论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教育因其植根于语言的生活土壤,在所有教育科目中优先具有进入存在论境域的发言权。语言与存在的关系在不同的哲学语境中意味着不同的本体论—认识论立场。语文教育作为直接同语言打交道的精神生成与发展过程,无论其观念状态还是实践形态都必然隐含着其所立足的存在论立场:主体—客体的存在论方式、在场—不在场的存在论方式和交往—实践的存在论方式。从交往—实践的角度来把握语文教育的立场和方法,是当前语文教育正在努力实践和探索的方向,是对过去长期以来所奉行的认识论语文教育模式的一种积极批判,也是对存在主义语文教育立场忽视语言实践倾向的一个有力的矫正。  相似文献   

13.
汉语言文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也是最为古老的语言文字之一。汉语与汉字的特点紧密相联,有不同于拼音文字的个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汉语言文字文化。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也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中国文学是中国文化中最有活力、最辉煌灿烂的一部分,它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中国文学之所以能够表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和精神风采,与独具魅力和表现力的汉语言文字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很多学科都有外来的教材教法可以借鉴,中学语文教育与此不同。20世纪30年代中国教育制度刚改革不久,加上民族危机和尖锐的阶级矛盾,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出现了重视传统文化知识教育、写作经论史论和探讨各轩问题与主义、空论浮议两种倾向。  相似文献   

1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简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虽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携带着一些新课程理念,它所设计的四个部分也有着比较清晰的逻辑结构,但由于缺乏对语文本质属性的准确把握,随之展开的课程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的内在逻辑联系均欠清晰,不利于语文教师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标准》里的一些阶段目标忽视了新时期某些必需的个体语文素养的培养,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因特网的迅猛发展,刚刚跨过世纪门的中国文学也不失时机地与因特网进行了成功嫁接。脱胎而出的网络文学在追求自由时尚新奇刺激的同时,也存在着调侃嫁接等不规范倾向,但只要我们给予网络文学以赞许的热情和审美的眼神,同时规范网络建设,并大力支持和提倡使用健康积极的网络语言,网络文学依然能传递出纯文学的诗意美。  相似文献   

17.
语教育必须立足于对自己民族语言负责的高度,重新审视自己。语不只是交际工具,它首先是思维工具,同时还是化传播工具。语以其工具性、基础性、人性三位一体的独特优势发挥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语教育本质上是人的教育,是一种通过语言指向人心灵的教育,应该在构建人的精神世界方面有所作为。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须从教育对象出发,以学法定教法,不仅遵循学科规律,更要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  相似文献   

18.
母语既是承载特定文明形态的符号意义体系,又是划分不同文明形态的标志。作为世界上现今流行的“八大“语系之一的汉语言母语有着悠久历史和强健生命力。20世纪中国文学以“语言“的革新为肇端,文学语言的现代性已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题话语。综观20世纪中国文学,文学的母语写作即使是在被历史性“解构“状况下也处于不断“重构“的努力中并形成了贯穿百年的建构过程:从20年代胡适、周作人等人倡扬的“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设想,到40—70年代“毛(毛泽东)文体“对母语文学的革命性再造,至世纪末人们在理论话语和创作实践层面对文学母语的重构。由20世纪中国文学母语化进程可以得到的启示是,中国文学如要在“全球化“中坚守“民族性“则必须发扬光大汉语言母语的诗性特征,使“语言“再度成为人的“诗意栖居“的所在。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语言美学特征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文体发生之初,儿童文学的语言美学特征就逐步形成。在文学革命的推动下,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文体建立起了以口语化、戏剧化和音乐化为美学特征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20.
张毅 《中学教育》2014,(2):87-92
"语文"作为我国母语课程名称造成了课程名称中民族标识的缺失,这一问题长期被学界忽略,造成了几十年来母语教学对汉语独特的民族性特点的忽视,不利于学习者的母语的学习和民族身份认同、文化认同意识的生成。我国母语课程民族标识的缺失既是建国时去"国"化的结果,更是上世纪40年代席卷全球的拉丁化文字改革的产物。深化母语课程改革须将我国母语课程归正为"汉语",以推进母语课程的科学化建设进程,为提高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做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