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尼采把虚无主义的诞生归结到其所否定的柏拉图主义虚设的瓦解,也即:上帝死了之后。海德格尔对尼采的研究首先是对于当时对尼采哲学所谓的“虚无主义”问题的批驳与澄清。海氏对于尼采的虚无主义给予了“仍是在传统形而上学遗忘存在之中思考虚无主义”的结论,称尼采只是“颠倒的柏拉图主义”。海氏对尼采之“虚无主义”的深刻误读说明其思想的“形而上学”痕迹及其无视尼采的生命本体论的实际。  相似文献   

2.
人们一般把德莱塞看作是自然主义或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而忽视了其长篇小说的现代性因素。他的长篇小说大胆向启蒙现代性挑战,宣传非道德观点,鼓吹消费主义,陷入虚无主义,倒向神秘主义,从而否定了理性、科学、进步等观念;又进一步反思与批判文学自身,集中笔墨描写人的异化,向人的内心世界掘进,着力表现人非理性的一面,突出人的非英雄本质,具备了现代派文学的某些特质,体现出现代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3.
启蒙意味着祛除蒙昧,摆脱天生的无知状态。霍布斯启蒙的实质,是教人服从怕死的激情,从而克服虚荣自负。但这非但没有给人带来幸福,恰恰摧毁了幸福。另一方面,霍布斯的宗教批判,把世界彻底祛魅化,从而导致了虚无主义。但古代哲学追求却不是启蒙,而是超越世俗的永恒之物,要克服虚无主义,就必须重新检审古今之变。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价值诉求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政治哲学以实践思维方式颠倒了自柏拉图以来的传统西方政治哲学,这种颠倒基于政治实践的价值批判,始终指向人的解放、自由与全面发展.与传统西方政治哲学以人性假设为思辨起点不同,马克思政治哲学得益于哲学-人学变革,以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为契机,通过政治经济学视域的哲学批判、共产主义理论的确立及人类学研究,马克思将政治哲学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汲取西方政治哲学的精华,生发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时代精神,对构建和谐社会和建构当代中国政治哲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尼采在批判西方基督教文化传统所生成的现代处境时带出虚无主义的两种含义,其一为隐藏于柏拉图主义中而为基督教保罗传统所彰显的卑劣的虚无主义,表现为以超感性世界的价值否定感性世界的价值,尼采认为这是弱者的价值建构,其中包括马克思、施蒂纳等现代社会主义或无政府主义诸理论形态。在探求克服卑劣的虚无主义道路时,尼采提出了一种高贵的虚无主义,亦即其虚无主义的隐微义。对隐微义的理解,存在多种差异巨大甚至截然相反的解释。根本问题在于,尼采对生命的肯定与其超人概念如何圆融、对价值的否定和重新开启价值创造如何同一。尼采是在西方文化自我批判中、尤其在东西文化对比批判中提出并塑造其高贵的虚无主义内涵的,即以耶稣教义、尤其以佛教为镜像。以佛教的般若学说看,尼采的生命永恒轮回的生成实相为真空,超人的价值创造为妙有,真空即妙有保证了尼采学说的矛盾同一,从而使得其虚无主义的隐微义得以圆融地呈现。  相似文献   

6.
波普尔把柏拉图看作是极权主义思想的始作俑者。他对柏拉图的批判主要集中在柏拉图的理念论上,他认为:柏拉图的理念论有着明显的本质主义和历史主义因子,这是导致现代政治领域极权主义的最终根源,它属于"封闭社会"的意识形态,是"开放社会"的敌人。  相似文献   

7.
自从西方现代性展开以来,就遭受到了内部的理论自我批判,马克思作为同时代"现代性批判"的代表人物,一方面肯定了现代性进程所推动的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另一方面他对现代性的核心——资本逻辑进行了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批判。马克思之后的法兰克福学派把"现代性批判"推进到生产力批判层面,在新的时空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进行了发展。  相似文献   

8.
历史虚无主义否定历史发展规律和历史客观性,实质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历史观。抵制思想界重新泛起,并呈现愈演愈烈之势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当前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马克思、恩格斯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无疑会成为最有价值的思想遗产。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马克思、恩格斯从理论源头上揭露了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本质,集中批判了作为历史虚无主义经济根源的资本逻辑,并指出只有共产主义才能从根本上终结历史虚无主义,实现人的最终解放。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的产生有着特定的语境。如果我们发生身份误置,认为当下及未来中国教育应是后现代取向的,那必然是一种出位之思,必然导致我们应持守的发展教育现代性这一主体目标的缺失。尽管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是有史以来对教育现代性的批判最为犀利、最为彻底的,但它不是从原则上质疑教育现代性,它是站在教育现代性一边来展开对教育现代性的批判的,它在解构传统意义上的或理性主义意义上的主体的同时,也建构着一种新型主体。因而它的思维方式及其精神气质于我们不仅不是出位之思,反而是有着重要借鉴意义的思想资源。它对于中国教育现代性发展的模型设计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对于消解教育的前现代性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计算机批判理论是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的具体应用。在他看来,计算机是技术现代性最充分的展现,重构计算机的发展道路能走向另一种现代性,而民众参与和教育改革可以实现重新规划计算机。他提出了一种特点鲜明、值得借鉴的信息哲学理论,但作为其基础的非决定论是不牢靠的。  相似文献   

11.
作为先锋作家的余华,通过其小说创作体现了自己的现代性思考.他的这种思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消解了人们对"人性美"的理解,重新解读了死亡的意义,进一步批判了国民劣根性;二是借助对现代文明的批判,完成了对现代律法规则的再认识和科学认知的质疑.  相似文献   

12.
本雅明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高举现代性批判的大旗,但他的现代性批判却是从其语言学开始的。本雅明通过把创世纪理论引入其语言学,给我们呈现了一种独特的现代主义语言论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要是通过资本主义来透视现代性问题的,他的现代性思想与资本主义批判紧密相关.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看作现代性赖以存在、发展的一种社会形式即“资本主义现代性”.但这并不是指现代性就等同于资本主义,而是说,资本主义制度是现代性的一种特定的发展形式或实现方式.在资本主义现代性之外,还可能存在“社会主义现代性”等其他类型的现代性发展形式.马克思主要依据现代性的内在发展逻辑来展开对资本主义的内在批判,寻求现代性的内在超越.  相似文献   

14.
在当前深入揭批“四人帮”打响第三个战役的时候,深揭狠批“四人邦”炮制的“两个估计”,砸碎他们强加在广大知识分子和教育工作者头上的精神枷锁,完整地准确地领会和掌握毛主席的教育思想体系,总结二十八年来我们教育工作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把被“四人邦”颠倒了的历史重新颠倒过来,把被他门搞乱了的路钱是非、思想是非、理论是非纠正过来,这是事关路线、事关全局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15.
现代性在什么意义上可被视作智者的后裔?黑格尔认为现代性源于智者,他的论证虽然有可商榷之处,却极富洞见。《形而上学》第四卷显示,智者的问题不在于是否陷入感官主义或主体主义,也不在于是否违反了矛盾律,而在于遗忘了实体,并企图以一种服务于多变的效用的虚构秩序来代替事情本身的秩序。这种做法在本质上不是智者的自私自利或偶然意见,而是亚里士多德时代希腊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代表了西方文化中迄今难以彻底摆脱的一种危险,而现代性正是这种生活方式的彻底推进,主要表现在世界图景、意识形态、技术和虚无主义4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关于柏拉图及其学说的争论,一直没有中断过,无论是批判还是支持柏拉图及其学说.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波普尔站在了批判的立场上,本文通波普尔对柏拉图的解读来阐明波普尔对柏拉图的对立,同时阐释作者对关于波普尔对柏拉图批判的再批判.  相似文献   

17.
柏拉图的政治哲学思奠基于他的理念论之上,他的政治哲学思想认为:正义就是社会成员各司其职,正义的国家应该由理性的人来统治.至于如何构建理想国,他提出了财产制度、家庭及优生制度、教育制度.波普站在自由主义立场上批判了柏拉图的政治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是批判现代性的先驱者,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是他的现代性批判理论的逻辑起点,对资本逻辑的分析是他的现代性批判理论的核心.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后果是人的普遍异化,共产主义是扬弃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9.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围绕"体系的二重化"、"逻辑的神秘主义"和"现实的主体变成单纯的名称"三个主题对黑格尔国家观进行了批判,不仅把被黑氏颠倒了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逻辑重新颠倒了过来,而且生发出科学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自由幻象的诸多政治哲学道口。但作为一部思想实验性文本,马克思在同黑格尔的思想较量中,还未真正理解黑格尔国家观中深邃的历史辩证法。  相似文献   

20.
启蒙理性促进了人的宗教解放、政治解放,带来了资本主义的繁荣,但也引发了传统价值的衰落,社会陷入整体性的伦理道德危机.作为后现代主义的先驱,尼采敏于感受现代文明的弊病,聚焦于个体的人之非理性本质,诉诸"精神革命"来重塑个体主体性,以克服现代性道德危机.马克思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视域,强调社会的人之实践本质,深刻地阐述了内在于实践的自我实现的理想生存方式,对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的视角转向物质的生活关系,通过诉诸制度批判和革命实践,彻底破除了现代性危机的存在性根基,真正找到了一条克服现代性精神危机的现实路径.相较于尼采的审美性的文化批判,马克思奠基于实践生存的现代性批判理论无疑更具现实性和时代超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