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香港作家刘以鬯的长篇小说《酒徒》是“中国第一部意识流小说”,作者在借鉴西方意识流小说技巧时,从四个方面即意识流与现代诗意象的结合、情节交待与意识流动的交替展示、社会现实与“内心真实”的交融、意识流与象征手法的结合,说明了作者在对新感觉派、西方意识流及传统文学中的意象、情节及象征手法的整合中,形成了自己的“意识流”小说的特色,但他这种特色不可避免地具有肤浅性和世俗性。  相似文献   

2.
《格列佛游记》和《镜花缘》都是杰出的游记体小说。两部小说的作者通过大胆、丰富的想象,虚构怪诞的人物和情节,以幻想讽刺的手法刻画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他们描绘的幻想世界是以现实为基础,在幻想世界中更为集中地突出现实的矛盾。两位作者相似的生活经历及所处的时代背景,是促成他们采用类似写作手法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3.
保罗·奥斯特在<神谕之夜>中采用了多种元小说叙事策略:故事套故事结构揭示了小说只是作者虚构的叙述框架,而非对外部世界的再现;真实与虚构的模糊界限质疑了现实世界的"客观性",揭示了它语言构造物的实质;零散化的叙事则使小说丧失了情节的统一性和主题的确定性,使得小说的最终意义要靠读者的创造来完成.这些策略的运用,使作者在阐明后现代小说观和世界观的同时,构造了一个结构精巧、虚实难分的迷宫.  相似文献   

4.
西方象征主义运动开创了"诗化小说"的传统。作为中国现代诗化小说作家的典型代表,废名在小说创作中运用了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如世外桃源一般的小说世界是废名在不堪的现实社会中渴望恬静生活的梦想的象征,也是他心目中理想世界的象征。在小说情节中运用象征暗示性的艺术手法,创造意蕴丰富的意象对废名小说世界的建构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废名将中国传统诗歌中意象与意境的表达手法与西方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融会贯通,开辟了一条新的小说创作道路。  相似文献   

5.
小说以叙述和描写笔法为主,采用灵活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情节细腻完整地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主题。一篇小说必须具备人物、情节和环境三个要素。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允许进行艺术虚构。小说中的人物和真实人物不同。他是作者虚构的,而这种虚构的人物来自小说作者的心灵之中,是融有作者的血肉、灵魂、性格、气质的“臆造”的人物。小说中的人物生活在小说的国度里,这个国度是一个叙述者与创造者合而为一的世界,他来源于现实却又高于现实。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一种是间接描写,以描写其他人物的反应和态度来衬托、表现…  相似文献   

6.
狄更斯在传统定义上来说,是以对现实社会批判为主要对象的作家,他的小说采用现实主义手法揭露英国在19世纪底层众人生活的状况,带有讽刺意味。对于整个小说的描写,在现实主义手法中交叉着浪漫主义描写倾向:小说中的人物、情节的设置和故事产生的氛围,促进了对故事发生、人物评价及情节的发展。从浪漫虚拟中表现事物的本来面目,衬托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存在,这样的对比下,人们审视自我、他人和社会,达到道德教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英国小说历史上,托马斯&#183;哈代可称为一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巧妙运用环境推动小说悲剧情节的发展,烘托小说的悲剧氛围,突出人物悲剧性格。其独特的悲剧内涵和突出的艺术手法成就了他在英国文学史上不可撼动的地位。在他所有的作品中,“威塞克斯小说”尤其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的代表作之一。其环境在小说中不仅有背景作用,而且极富象征性。而作者之所以能如此熟练的驾驭各种景物描写,是因为他有着一种浓厚的乡土精神。  相似文献   

8.
高万隆 《台州学院学报》2006,28(4):44-46,49
虚实手法的巧妙运用是莎士比亚喜剧《仲夏夜之梦》的浪漫艺术主要的主要特色。虚实手法贯穿整部喜剧,统摄了整个艺术机体,其特点是虚实相辅相成,交相辉映。该剧的虚实手法主要表现为情节线索的虚实、喜剧场景的虚实、心理表现的虚实和人物关系的虚实四个方面。在该剧中,莎翁的虚实手法运用,娴熟自如,多姿多彩,相映成趣;既丰富了剧情,也增添了浪漫氛围。该剧虚实相生的枢纽是超自然力量。显然,莎翁虚实手法的运用与其喜剧浪漫艺术和喜剧理想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村上春树秉承了与传统日本文学相异的内格特质,通过借鉴俄国形式主义文论中陌生化的理论拓宽了他的创作手法。他的最新小说《1Q84》对"陌生化"手法的使用表现在小说中框架、情节、语言的新风格等方面。作者从新手法创作旧事物,读者从新角度观察旧事物,"陌生化"的艺术加工和处理方法使《1Q84》更具可感性。  相似文献   

10.
乔伊斯所开拓的西方现代主义小说传统有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他打破了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那样井然有序、有始有终的情节线索,将“连续”的行为切成碎片,用内心独白、时空交错、感觉变形等混杂的手法和风格,表现了个人内心活动的丰富性,复杂性.沈从文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一种特殊的小说体式,可以叫做文化小说、诗小说或抒情小说.这种小说,不重情节与人物,强调叙述主体的感觉、情绪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本文识时二人的小说创作在客观化叙述上的异同作以比较.  相似文献   

11.
马克·吐温的中篇小说〈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是一篇讽刺文学的杰作,其巧妙的构思和精心设计的情节以及讽刺手法的运用,使小说取得了极大的幽默讽刺效果.小说带有尖锐的政论性,体现了作者对资本主义现实和政治的极度失望.  相似文献   

12.
《雾都孤儿》是著名作家狄更斯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幽默艺术的应用。在这本小说中,作者应用批判现实主义的手法,真实呈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残酷,他还使用夸张对比的情节设计,使读者沉浸在跌宕起伏的故事中。这些写作手法其实都集中反映了一种幽默,使读者对这本小说欲罢不能、印象深刻。  相似文献   

13.
<正>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虚构是诗词、戏剧与小说创作中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虚构常常通过想象,情境交融,天人合一,达到空灵的效果;戏剧与小说的虚构让人物形象立体、丰满。虚构是指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想象,虚构写作手法讲究虚实结合。  相似文献   

14.
在英国小说历史上,托马斯.哈代可称为一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巧妙运用环境推动小说悲剧情节的发展,烘托小说的悲剧氛围,突出人物悲剧性格。其独特的悲剧内涵和突出的艺术手法成就了他在英国文学史上不可撼动的地位。在他所有的作品中,"威塞克斯小说"尤其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的代表作之一。其环境在小说中不仅有背景作用,而且极富象征性。而作者之所以能如此熟练的驾驭各种景物描写,是因为他有着一种浓厚的乡土精神。  相似文献   

15.
莫林·黛丽(Maureen Daly)于1942年发表了《第十七个夏季》(The Seventeenth Summer),小说一经发表就备受关注,遂而成为美国少年浪漫爱情小说的鼻祖,小说在背景、主题、情节和象征技巧上具有鲜明特点。作者将小说背景置于二战后期,以此考察战后美国家庭女性特殊的生存状态。主题上,黛丽试探性触碰了敏感话题,如青少年亲吻,饮酒或吸烟,由此反映出少年浪漫爱情小说主题的丰富性与尖锐性。小说在情节上凸显出作者对主次情节匠心独运处理。在写作技巧上,作者运用了象征手法来表现主题、刻画人物。以上特点不仅使作者与作品的"鼻祖"美誉实至名归,而且为少年浪漫爱情小说的后继强劲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莫林·黛丽(Maureen Daly)于1942年发表了《第十七个夏季》(The Seventeenth Summer),小说一经发表就备受关注,遂而成为美国少年浪漫爱情小说的鼻祖,小说在背景、主题、情节和象征技巧上具有鲜明特点。作者将小说背景置于二战后期,以此考察战后美国家庭女性特殊的生存状态。主题上,黛丽试探性触碰了敏感话题,如青少年亲吻,饮酒或吸烟,由此反映出少年浪漫爱情小说主题的丰富性与尖锐性。小说在情节上凸显出作者对主次情节匠心独运处理。在写作技巧上,作者运用了象征手法来表现主题、刻画人物。以上特点不仅使作者与作品的"鼻祖"美誉实至名归,而且为少年浪漫爱情小说的后继强劲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阅读小说,首先要从了解情节入眼,沿着事件和人物的发展与变化的线索,去理解小说的主题,即作者在反映特定的现实中,歌颂、赞美了什么或反对、批判了什么,其次要从作者构思的脉胳入手,了解作品何以要这样布局,这样塑造人物;为什么此详彼略;在表现主题上运用了哪些方法祀手段,以及这一切的效果如何。第三,要从阅读后的感觉和心得出发,同其它读过的小说比较,概括出这篇小说的特点;同作者其他的小说联系,了解作者写作的风格。最后,还应对比自己的习作,看看这篇小说在构思、表达技巧和多种手法的运用上,有哪几点值得自己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爱尔兰作家塞谬尔·贝克特的小说《马龙之死》是一部典型的现代主义小说。他在小说中颠覆了传统小说的所有手法,表现了非小说的主要特点——无情节、无人物、无结构。  相似文献   

19.
夏洛蒂·勃朗特把季节的描写与小说情节的发展、女主人公的内心生活结合在一起的写作手法,使小说更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20.
寓言化写作最突出的特征是情节的非现实性,亦即这类小说的情节不遵循现实逻辑,而只服从于表达寓意的需要。为了强化寓言性,作者可以进行超离现实的虚构,情节荒诞不经,本文以几篇小说为例试做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