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李大钊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尝试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逐渐深化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认识。李大钊的传统文化观主要体现在他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批判、尊重与诠释、眷念与继承三个方面。解析李大钊的传统文化观,有助于我们全面辩证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在坚定传统文化自信的同时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在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评判、比较,以及对中西文化冲突条件下中国文化发展路径所作的探索过程中,李大钊与毛泽东的中西文化观呈现出诸多趋同性:对传统文化都强调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西方文化都强调选择借鉴、洋为中用;在中西文化之比较中都主张融合中西文化,创造中国新文化。研究和探讨李大钊与毛泽东中西文化观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及其所展现的先进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人文化观的理论渊源及其思想体系历史发展的逻辑性和继承性,指导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大钊早期的东西文化观独具特色,既不盲从于全盘西化思潮,也不赞成复兴儒学的观点,而是强调东西文化融通,并视社会主义文明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但是,受个人思想发展和时代的局限,其早期东西文化观存在一定的不足。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李大钊逐步克服了地理环境决定论和进化论的影响,深刻反思了西方现代性思潮并纠正了文化救国的片面路线。最终,李大钊的东西文化观产生了质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4.
何谓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观?"新"就新在它既不同于旧中国的封建主义文化观,也不同于原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观,更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观,它有着全新的精神面貌、全新的精神内核和全新的实践体系。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观,是在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主流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东方传统主义文化这三种文化的并存与竞争的大背景之下脱颖而出的,它一经产生,就显现出了无穷的生命力,使之不仅仅是一种新的文化观念与形态,而且导演出了波澜壮阔的现实的社会主义运动,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指引前进方向的一面旗帜。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观研究采用历史的、叙述的和实践的三维方法,它以历史的感染力对"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观"的形成和发展进行研究,以逻辑的穿透力对"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观"的理论体系进行叙述,以实践的创造力对构建"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观"的实践体系进行探讨。从文化观的视角,也可以把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学说归结为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观以此为理论基础,即以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为思想统领,并转化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魄的新文化观,它以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先进文化为重大理论原则。  相似文献   

5.
五四时期李大钊提出学习西方文化精华,中西文化互补,形成了具有强烈爱国主义和辩证色彩的西方文化观。他与时俱进选择西方先进文化,最终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对我们在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先进文化,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文化观反映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正确阐明了经济、政治与文化的辩证关系,解决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性质和发展前途、文化主体和文化理想、文化方法和文化模式等重大问题,揭示了个性解放和个性发展对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根本意义,主张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正确解决中、西、马三种文化资源的关系。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仍然要继续高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文化观的旗帜,以"实事求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经济、政治、文化)相结合,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都达到社会主义原则和民族特点的高度统一,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崇高目标而贡献其智慧和力量。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经历了前后相继的三个发展阶段。邓小平提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的逐步形成。江泽民提出"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的成熟。胡锦涛提出的"和谐文化观",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的完善。  相似文献   

8.
李大钊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其传统文化观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辛亥革命时期、新文化运动早期以及十月革命后三个时期。李大钊传统文化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启示我们要坚持运用社会主义新型伦理道德武装国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立足于本民族文化,正确处理东西方文化的关系;也要坚持科学的理论,准确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9.
"中体西用"是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碰撞融合的产物,是近代中国西学东渐下思想文化革新的基本模式。它的产生和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变局密切相关。西方列强的侵略打断了中国独立发展的道路,清朝出现"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出现了冲突。近代先进知识分子从中国国情出发,传承儒家文化的经世致用,以西学改造传统儒学,以"中体"固本,以"西用"致富强,由此形成"中体西用"文化观。这种文化观对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中国探索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大钊代表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在新文化运动中,李大钊站在民族复兴和民族团结的角度,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己任,提出了以"再造中国"观、"自觉中国"观和"复兴中国"观为主要内容的"青春中华"思想。他的"青春中华"思想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对于唤醒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的初步基础和开辟复兴中国革命新道路具有重要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1.
高等院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摇篮,而校园文化建设则一直是各大院校进行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决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校园文化建设更加值得深思和改革。  相似文献   

12.
论当代图书馆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图书馆文化建设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信息文化.图书馆物质文化的重心是物质资源的多样性和动态平衡.图书馆制度建设是图书馆文化建设走向理性的标志.图书馆的精神文化分为形象、道德、职业精神、职业使命、价值观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关于大学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95,自引:0,他引:95  
大学是传承和创造人类文化的社会组织,研究大学自身的文化问题有利于大学按自身规律办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文讨论了关于大学的文化内涵、文化作用、文化问题、文化建设等大学文化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4.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文章论述了新时期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对提升校园文化品位的作用,提出了进一步推动图书馆文化建设应采取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对加强企业文化营销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市场竞争从有形向无形转化,使得营销活动中化因素的独特作用越来越重要,化营销必将成为21世纪市场竞争中最锐利的武器。在跨化经营的背景下,只有重视世界化的融合,加强产品化,品牌化,企业化,本土化等方面的企业化营销建设,才能让我们的企业走出国门,在复杂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6.
对陶瓷文化内涵与传承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意识、观念性质的存在,它是无形的,是直接与人的需要、品位、愿望等主观意识结合在一起的。相对于陶瓷这种"物"而言,陶瓷文化是一种美丽,一种品位,一种灵性,一种由物所涵养的"神"或"气",是一种脱离了外观、式样甚至质地的相对存在。陶瓷文化的内核概括起来就是和祥安康。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我国理论界关于企业文化问题的研究,就企业文化的概念、评价体系、经济功能和现存问题等四个方面的观点进行了评述.指出企业文化是包含多种要素、内容广泛的有机体系,要客观的评价企业文化应全面考核各项指标.并指出我国在企业文化创建和改造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人的新形势下,学校文化在学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更为凸现。学校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文化的竞争,学校文化已成为学校竞争力的基石和决定学校兴衰的关键。因此,学校应强化战略思维,进一步提升先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强化系统思维,积极构建先进学校文化建设的科学体系;强化创新思维,努力拓展先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9.
文章回顾和总结了我国学校文化研究的基本历程和主要成果,指出当前及今后学校文化研究需要引起重视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关于旅游文化创新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文化创新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不懈动力,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文化创新包括旅游主体文化创新、旅游客体文化创新和旅游介体文化创新。旅游主体文化创新的实质是人的创新,旅游客体文化创新的核心是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提升,旅游介体文化创新的关键是建立现代旅游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