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黄土文学流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陕西当代作家群中,明显存在着一个创作题材、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相同或相近,由柳青发端,路遥、陈忠实等继承发展,代际传承明显的流派——"黄土文学流派"。黄天厚土、秦风汉习是他们共同的文化渊源;农村题材、现实主义是他们共守的两大传统;宏大叙事、史诗追求是他们共同的艺术风格。然而这一流派由于形成时间跨度长,作家队伍不够庞大,长期被评论界归于"西部文学"和"陕军"之列,但它们绝非同一概念。面对当今纷杂的文学思潮和陕西文坛沉寂、乏人的状况,总结他们创作之经验得失,弘扬他们的艺术追求、创作精神,对于新时期的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林徽因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除去个人创作外,也是一位文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其在20世纪30年代推动新月派、"京派"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在中国社团流派史上做出了努力和贡献.  相似文献   

3.
由晚唐五代至两宋,江西词人的创作成就斐然,而且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流派。这同其独特的地域文化有关。一脉相承的地域文化孕育了相似的词风,在其文学传统的继承中,也有着清晰的地域文化脉络和地域文化特质。在同一地域文化的陶冶与熔铸下,词人们在文学风格与文学理论主张方面有较一致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使得他们在词的创作上腹心相照、声气相求。同时,由于同属一个地域,过从方便,促进词人之间友情的培养;交流便捷,也利于理论主张和词作的传播,有利于创作上的相互借鉴与学习。当然,基于共同地域文化所产生的桑梓之情的亲近,亦是地域文化影响文学流派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西安作家创作心态虽幽微复杂,但有迹可寻.从历时性角度看,20世纪70年代末乃至80年代西安小说创作呈现出务实求变的青春心态,而90年代以来则是颓废与复兴心态纠缠交织在一起.应从西安历史地缘文化、社会政治、世纪末情绪等多个向度入手,结合作品个案梳理西安小说作家纷乱的创作心态,探索冲出西安文学精神危机的路径,倡导借鉴京派和海派等文学流派,创建具有鲜明特色的"安派"文学.  相似文献   

5.
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根源有:社会历史;思想理论;文学自身的发展.它的基本特征是:中心内容表现社会危机和人的异化;创作精神主张表现主观现实和内心世界,是表现论而非反映论.它最主要的流派是象征主义文学和未来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在艺术表现上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同时也存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唐宋派作为明代众多学术流派之一,在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运动中,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文学理论观。他们提出"唐宋并举"、"文章千古一脉"的进步主张,不以时代先后论文,主张文道合一,文以致用。在具体的创作中,遵循"法",但不斤斤于字句,主张神明变化以为"法"。面对当时文坛出现的重形式轻内容的文风,他们以"直抒胸臆"的本色论为创作原则,给明代的文学批评注入新的活力。然而,他们的文论观也存在着局限,未从根本上解决明代文学的出路问题。  相似文献   

7.
"荷花淀"派是当代文学中以孙犁为代表作家的,反映京、津、冀地区农村生活情趣的文学流派。活跃于20世纪50年代,正式定名于1980年在河北举办的"荷花淀"派座谈会上。学界对"荷花淀"派作为一个文学流派是否具有存在意义一直争论不休。本文受杨义先生《流派研究的方法论及其当代价值》一文启发,从流派研究的方法论出发对"荷花淀"派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学流派进行了理论考证。  相似文献   

8.
在京派文学家中,沈从文和李长之留下的关于鲁迅的批评文字是最多的,他们代表了京派的鲁迅观。尽管李长之和沈从文对鲁迅的个人情感很不相同,但是他们都从文学的本体论立场出发。为我们勾勒了两个鲁迅形象:诗人鲁迅和战士鲁迅。他们理解和赞赏诗人的鲁迅,评论不乏真知灼见,对后者的鲁迅却多有误读。  相似文献   

9.
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都市叙事与想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 3 0年代文学格局中的三个主要文学流派都对都市有不同的文学想象。左翼对于都市的意识形态叙事 ,新感觉派对于都市的现代主义叙事 ,京派和老舍对于都市的文化叙事都是从不同层面呈现了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驳杂景观 ,而其在致思途径、文学视野、表达方式等方面反映出的特质则标志着中国现代都市文学的成熟。  相似文献   

10.
著名作家赵树理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山药蛋派"小说流派的主要代表,其作品主要立足于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农村的家庭生活,来反映农村发生的重大变革,以其巨大的文学成就和独特的创作风格而被称为现代小说的"铁笔"、"圣手",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重要地位。对于赵树理的创作作品,无论是在战火连绵的年代,还是和谐发展的时期,都从本质上表现出了农民的心声与诉求。  相似文献   

11.
40年代"解放区"的叙事诗创作及其艺术形态,不仅是20世纪前半期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文学事实,而且也是19世纪末以来中国文学"大众化"及"民族化"追求与"现代化想象"的结果之一。从文学史的立场,考察分析40年代"解放区文学"创作格局下"民歌体"叙事诗创作的繁荣,发掘其文体形式的"谣曲化"选择与现代叙事诗艺术互动、冲突及作用的历史,避免对"解放区"的叙事诗创作及研究的简单化,成为本文学术探讨与历史描述的主要目的及内容。  相似文献   

12.
萧乾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绕不开的人物,他的多重身份不禁让人赞叹他的才情,它不仅有作为文学家他才华横溢、翻译家的睿智理性,还有作为记者的深刻冷静、编辑的细致缜密。他异于同时期作家的个人经历以及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为其成为"文学奇才"创造了前提,萧乾独特的人生思想和创作态度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本文将就萧乾先生的创作与编辑进行分析,发掘其深刻的思想价值、探寻其特有的创作方法,发现其创作的线索和脉络。  相似文献   

13.
40年代至今,赵树理的小说和文学观一直是评论界言说的对象。其创作追求不但要让“老百姓喜欢看”,还要“政治上起作用”,这样的创作要旨,为赵树理迎来人生的大起大落、毁誉褒贬,直至付出生命代价,翻阅审视赵树理的文学创作史,体悟文学与时代、政治的关系,无论对今人、后世的创作,其教训与借鉴都是深刻的和宝贵的。  相似文献   

14.
华裔美国文学作为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两种文化共同的历史沉淀。华裔美国作家特殊的身份和文化背景也造就了其在华裔美国文学中的矛盾状态。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都对华裔美国作家的思想和创作产生影响,两者之间的碰撞和交流成为华裔美国作家必须面临的复杂状态,特殊的生活状态给予他们特殊的身份选择,回归、背离抑或超越都是他们必须面对的人生课题。试从身份的寻求问题浅析华裔美国文学新生代作家伍慧明(Fae Myenne Ng)的《骨》中主人公莱拉的身份选择。  相似文献   

15.
韩愈的赠序文从维护大一统政权的长治久安为出发点,一方面极力主张士人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一方面也呼吁朝廷为士人的出仕创造必要的条件.同时在他的人才观里,又贯穿着儒家思想中固有的"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的矛盾.就文学观而言,他的"不平则鸣"的文学主张,突出强调了文学创作的心理动因和"抒怀"、"发愤"的特质和作用.同时作者认为韩愈的文学观主张节制美,反对放纵美,主张将个人的遭遇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来进行创作,可见,社会的道德伦理价值是韩愈文学价值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新小说派是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一个新流派。它的“新”主要表现在:反对以往各个时期的一切小说传统,追求技巧上的革新。新小说派比荒诞派戏剧出现略早些。它是法国文学史上三大流派之一。这个流派认为,要摆脱小说危机,必须寻求新的小说形式、语言,描绘出事物的“真实面貌,刻划出一个前人所未发现的客观存在的世界”,所以评论家称它为“新小说派”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和废名是20世纪前期致力"乡土文学"创作的作家.他们的作品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向人们展现了一幅特定地域的人情风俗风景画.由于两人的美学追求不同,对人生的认识不同,其作品表现出的主观情感迥然不同.本文试图从物境和情感两方面出发比较分析两人的小说意境.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结束了“各领风骚几百年”的主潮式的文学发展模式,体认现代主义各流派的此消彼长,总体上对更新文学观念,促进文学多角度地切入生活和多侧面地表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大有裨益。特别是新时期文学,以惊人的速度在短暂的十多年就经历了在西方经历了一百多年才完成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过程,尤其是在小说创作方面,先锋派小说家和新状态小说家的各种形式的创作,将严肃文学推向了一个被他们认为是最高的和最圣洁的极至,然而,这块纯而又纯的精神乐园,正如西天如来佛祖的佛门净地,只对少数得道的高僧开启,并不时陷于“高处不胜寒”和曲高和寡的尴尬境地,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社会转型时期,严肃文学这种被人们称为“雅”文学的文学体式遭到更大的和更严重的冲击,在“圈内”左冲右突,显得步履艰难,不少人为它的发展前景忧心忡忡。  相似文献   

19.
俄国象征主义是白银时代最大的文学流派,内部流派纷繁复杂,艺术创作理念亦是百家争鸣。尽管世界观和意识形态上的分歧一直存在,象征主义者们仍然在共同的诗学和美学创作原则指导下进行着理论批评和文学创作。他们以对美的崇拜、音乐精神、审美乌托邦等原则为指导,将诗人的地位高居于万物之上,认为诗人通过诗的密码来阐释生活,与读者一起创造世界,艺术作为一种创造的魔法,不仅高于日常生活,也是凌驾于哲学、科学之上的。  相似文献   

20.
从中晚唐诗人对杜甫的评价以及他们的文学主张入手,分析了现实主义创作的文学思潮在当时的兴起和发展,列举了受到杜诗影响的主要中晚唐诗人,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现实社会是他们文学创作的共同基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