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改革在九龙坡区陶家镇和海龙村的试点较为成功,其共同点在于注重以工促农、社会保障和土地集约,而在改革主导角色、农民身份转变和土地流转方式上各具特色。"陶家模式"和"海龙模式"的实践证明:中小企业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纽带,农民增收是统筹城乡改革顺利推进的关键,土地政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问题,统筹城乡发展需要系统思考与政策创新。目前,两种模式的深化发展,面临土地政策供给不足、社会保障推力不够、城乡规划视野不宽、政策落实不到位、资源要素流通不畅、管理体制不顺等困难。应进一步探索土地集约利用的新机制,加快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充分保障农转城人员的利益,推进城乡科学规划,破除农村投资樊篱,并提升各级政府的统筹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2.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精神,服务夷陵区创建全省"城乡统筹示范区",国网宜昌市夷陵区供电公司及时推出"供电服务城乡一体化",积极探索"村电共建"新途径,实行农村用电"网格化"服务,努力实现全区各村用电服务全覆盖,构建农民、村镇、供电公司三方共赢之格局。  相似文献   

3.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越来越快,新农村建设已拉开大幕。如何把每一个村镇都建设成自己居住环境的亮点,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具体体现。在新农村建设中树立环境艺术意识,在村镇规划建设中导入环境设计的理念,在加快农村建设的同时体现环境艺术,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4.
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市在统筹城乡教育规划、增加教育财政投入、促进城乡学校对口支援、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完善教育资助体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财政投入不足、管理体制不顺等深层次问题,使重庆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努力面临诸多挑战。为此,课题组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做好教育规划和布局调整、制定标准化的财政投入体制、完善教育评估和督导机制、改革现有教育管理体制、完善学生救助和管理体制等加快推进重庆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统筹公共产品供给是化解当前突显的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践行科学发展观及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正确把握与理解"统筹"思想的内涵是统筹我国公共产品供给的首要前提。  相似文献   

6.
广东通过实施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战略,省委省政府加强教育装备工作的统筹规划,省教育厅落实教育装备管理职责,落实"以县为主"的管理责任。统筹省级"创强"专项资金、地方财政收入、民间公益资金主要用于教育装备建设,生均公用经费一定比例用于教育装备建设。教育装备资源配置以政府采购为主,以欠发达地区为主,以信息化教育装备为主。完善教育装备督导检查有效机制,加强标准建设,完善激励机制,强化装备应用,统筹推进教育装备改革发展,开创了基础教育装备改革发展新局面。  相似文献   

7.
涪陵区积极推进城乡统筹改革试验,形成了推动城市工商资本下乡、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五种带动模式,为城乡统筹发展作出了积极有益的尝试和探索。总结涪陵区探索城乡统筹发展模式的经验教训,提出涪陵区城乡统筹模式的政策建议,对促进涪陵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两个趋向"是党中央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科学判断,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是统筹城乡发展,制定发展政策的基本依据,本文就职业教育如何快速适应"两个趋向"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西部农村中小学校进行实地调研、访问,发现农村中小学校体育资源存在的困境与原因,运用"均衡发展"思路,对西部农村中小学校体育资源优化建设提出财政优先策略,科学规划、统筹发展策略,互助合作策略,自力更生策略等,以促进农村学校体育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从经济统筹、社会统筹和环境统筹三个方面对天水市2000~2008年城乡统筹发展的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天水市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每年都低于全国水平。天水市城乡统筹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和人均消费支出差距不断拉大,且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居高不下。其原因在于:全市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不合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缓慢;具有根植性的工业发展不足,带动作用表现不明显。为此,天水市在今后的城乡统筹发展中,应明确主导产业,带动城乡统筹发展;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建立与城市发展定位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以来,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之间的关系从相对独立到注重沟通衔接再到重视统筹协调、协同创新。当前,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统筹发展尚存在一定问题:终身学习通道尚未完全打通,职普结构调整尚未完全实现,继续教育的桥梁纽带作用尚未完全发挥,需要从提高统筹发展的理性认知、推进关键环节的制度建设与改革、优化教育结构以及加快建设统筹发展新阵地等方面推动“三教”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它有着丰富、深厚的哲学底蕴:"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人本论的弘扬,强调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唯物辩证法联系论和系统论的应用;强调经济发展的持续性--事物发展的永恒论和连续性原理的发挥;强调经济发展中的"统筹"、"协调"--人的自觉能动性作用;强调人和自然界的和谐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和谐美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城乡统筹下的乡村发展与建设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重要现实任务,农村空间整合是我国当前及未来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南京都市圈中心城市的南京,强中心、弱边缘的地域空间特征非常明显,郊县城镇体系不完整,村镇规模小、数量多、布局分散.针对城乡空间特征和郊县村镇建设现状,南京市郊县农村空间整合应采取的主要策略:一是以"三城九镇"为重点,规划建设农村城市化三级平台--农村城市化策略;二是以村镇布点规划为抓手,重构农村生产与生活空间--农村空间整理策略;三是构建城乡统筹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发展策略.城乡统筹发展是农村空间整合的基本立足点和目标,建设农村城市化的核心载体是农民向城镇集中的前提和基础,整理与重构农村空间则是我国农业与农村现代化的客观需要,城乡统筹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农村城市化和农村空间重构的主要保障.  相似文献   

14.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讲话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它是指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地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本文将着眼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对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这对丰富科学发展观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资料、对比分析等方法,分析当前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的可行性,提出城乡群众体育统筹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从发展规划、政策体制、场地设施、组织管理、人才服务及活动开展6方面阐述了城乡群众体育统筹的内容,提出了城乡群众体育统筹的战略举措:制定科学合理的统筹规划是城乡群众体育统筹的首要任务;采取强有力的政府干预是城乡群众体育统筹的基本前提;制定专门法规和成立相关机构是城乡群众体育统筹的制度保证;加大财政支持和实行多种经济措施是城乡群众体育统筹的主要手段;重视基础场地设施建设和学校体育投资是城乡群众体育统筹的硬件支撑;发挥地方及民间力量参与是城乡群众体育统筹的基本动力。为政府部门实施城乡群众体育统筹战略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科学的发展观。《决定》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并提出了“五个统筹”的要求,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是一种全新的科学发展观,是发展理论的重大突破,对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重庆地票制度是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重要实践,以"先补后占"代替"先征后补",建成了城乡统一的土地要素市场,显化了农村土地价值,优化了农用地、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对推进我国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重庆地票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运行情况良好而稳健;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应鼓励农民参与复垦,规范复垦验收环节,动态调控地票价格,扩大地票适用范围,完善地票价款收益分配机制,以深化统筹城乡土地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8.
"重塑城乡关系,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当前,烟台市仍以政府主导的"城乡统筹"发展为主,在乡村原有基础上实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强城弱乡"的格局依然存在。因此,烟台应坚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两手齐抓,在双轮驱动背景下依靠政府和市场的双向调节,加快实现城乡互动、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9.
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必须建立起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总结近几年来的实践经验,应探索建立科学的城乡教育一体化管理体制、学校干部教师交流机制、教育公平调节机制、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等,提高城乡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进而实现城乡教育"良性互动"、"双赢共进"。  相似文献   

20.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对于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的总体要求,科学合理的新型农民培养体系,是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更是新型农民培养目标如期实现的保证。立足泸州实际,借鉴国内外农民教育培训的实践经验和成功模式,探索建立由地方政府统筹,教育部门主管,农业、科技、扶贫、劳动等相关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新型农民培养体系,对于统筹泸州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泸州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