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四体书势>中势的生命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个美学范畴的势,在中国古代的各个艺术门类中都有着广泛的运用,它包蕴着极为丰厚的意蕴,我们以西晋时的书法理论著作<四体书势>为切入点,通过对"势"这一范畴基本属性的分析来探求这一美学范畴的产生根源.我们认为在中国古代,"势"之所以受到各种艺术的钟爱,就在于它根植于我国古代天人合一,万物有灵的生命哲学观,体现了中国古代先民对生命之美的最深切的感悟.  相似文献   

2.
本文借用沈从文1930年代一篇著名文章的题目,意在突出"新文人"这一新文学创作主体是如何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在身份、观念、思想等方面发生了转变.本文杜撰"学院型文人"这一称谓,用以讨论周作人及其影响下的"京派"文人群体,并将之置于与五四激进主义革命思潮的比较中,分析考察其思想特征、历史地位、意义及影响.本文认为,"学院型文人"有别于中国传统"文士"的"修齐治平"的入仕追求,以"爱智"统领其学术思想与文学观念,企图进行较为专注的"纯文学"与"纯学术"建设,尝试一种新的文化生产方式和角度.在他们身上体现着"自由"、"知性",以及积极继承传统等现代性的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3.
扬雄历来以赋名世,常与司马相如并称为汉大赋的代表作家;同时扬雄因其甘贫乐道、不慕仕进及勤于著述的人格魅力与生活志趣常被后世诗人提及,诗歌中使用代指扬雄居所如"扬雄宅""子云宅"等意象的现象颇为突出,体现出诗人使用扬雄相关意象时的有意选择和塑造。陶渊明作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其居所也常与扬雄居所在诗歌中并举,"和陶诗"中亦多有提及扬雄宅者,这又为扬雄宅染上了隐逸色彩;此外,在部分题画诗中有以扬雄居所指称画中"隐宅"之类的用法。梳理扬雄居所从史书所载到诗歌意象的变化过程,可考察文人对扬雄居所承载精神的认同与继承,即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诗人对"君子固穷""安贫乐道"等人格的推崇,而此意象的变化过程也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唐人赴贡举干仕,名曰"选官";入禅林为僧,称为"选佛"。选官与选佛虽有入世和出世的区别,但二者在各自圈内的竞争又很相似,故士林与禅林的风习往往交相影响。这种影响不但表现为双方圈内习语的互相借用,更表现他们在组织模式和著作形式上的互相效仿。中唐后士人在贡举中形成的文人集团的组织形式是受了禅家"选佛"机制的启发,如以韩愈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唐代的"秀句"、"格"、"式"等诗论著作形式也是士人选官与禅僧选佛交相影响的结果。不过,僧人的格、式类著作与士人相比,有很多明显的特点和崭新的因素,象征着思维角度的一种转变,因此,禅僧之"选佛"对于深入总结艺术规律、赢得理论进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势"的字形上考察其内涵,"势"可以被理解为客观的能预知未来的力。通过考察中国古人对"势"的使用,发现"势"多在认识论的领域内应用。而在《新理学》中,冯友兰打破这一界限,将"势"作为构成人为之实际事物的一大要素,从而赋予以生成论上的意义。宋明理学认为理气结合便能形成实际事物,冯友兰批判地继承了这一思想,其批判性表现为理气结合只是生成实际之有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其间还有"势"的作用,同时人为因素也不可缺少,这就将原来的理气二元转变为理气势X(人为因素)四元,这一转变具有重大意义。由于"势"本身的特点,在认识论层面上,沟通了形上与形下两个世界。从生成实际之有的角度看,"势"在一定程度上也调和了理气内部冲突,从而更好地阐释了事物之成。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中国传统哲学、文化背景为依托,对中国艺术中"势"的内涵及其形成机制作了概观性梳理,认为"势"在中国艺术中是通过蕴含性、趋向性的艺术形象所表现的"道"的运行状态;"势"的生成是一个"道之势--心之势--形之势"的同构机制:"势"的艺术创造在于"即体成势".  相似文献   

7.
理性思维指导下的宋代文人在诗歌创作中体现出重"理"的倾向,即使是他们认为的游戏、谐趣之作_禽言诗,在其手中也大放异彩,创作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可谓空前绝后,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异常丰富,展现了深广的思想情感,体现出他们对儒家"兴、观、群、怨"诗教观的自觉接受与继承.  相似文献   

8.
中日文人在追寻审美情趣的过程中,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对精神家园的向往。"游"使得中国文人在山水田园中追寻着闲情逸趣,在天地自然中释放自我情怀,表现出对于生命自由、精神自由的渴望和诉求。虽说在"游"中追寻审美意趣充满无奈之意味,但他们能以超越之心在自然中寻求心灵的寄托。日本文人则乐于将孤独之自我置身于广袤的大自然,以主动采取的悲苦之态度在"旅"中感受着自然之美丽,并把生命和情感融入大自然之中,将自然、艺术与人生融合在一起。他们不是以俯仰自得之心境游于大自然之中,而是以纤细之情感尽抒寂静而纯粹的审美情趣,感受自然生命的律动,充满浓厚之唯美色彩。  相似文献   

9.
正山水文化在中国传统审美领域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唐末五代时期,隐居的文人群体将山水景象与心灵景观相结合,创造出丰富的山水画地域形态。比如五代时期画家关仝(约907-960),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其山水画早年师法荆浩,又对关陕雄奇伟岸的地貌特征刻意揣摩,能够表现突兀山峦的伟岸气象。北宋米芾评其"工关河之势,峰峦少秀气"。关仝在山水画立意造境的传承过程中,  相似文献   

10.
韦庄在创作词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深厚的诗学积累的影响,其词中呈现出一定程度的诗化倾向。这种诗化的倾向主要体现在抒一己之真情、拓展词的创作题材、创作手法受其诗作影响三个方面。韦词中的诗化倾向对文人词的发展具有创新开拓的意义,成为后世词人"以诗为词"的滥觞。  相似文献   

11.
建安与西晋文人妇女题材诗作各具风采,反映出两个时期文学的整体气象。建安文人的妇女题材之作内蕴浑厚,弘扬了建安文学的主旋律。西晋文人则在题材方面有所开拓,抒情角度有所转变,从一个侧面体现出西晋文学“力柔”、“采缛”的倾向  相似文献   

12.
《济北诗话》是日本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诗话著作,也是日本第一部以"诗话"为名的作品。作者虎关师炼,在日本五山时期便以诗文著称,被称为"五山文学之祖"。《济北诗话》中记述了虎关师炼对中国诗人、诗作以及诗论等方面的评述,当中鲜明地表现了其"诗言志""适理""雅正"等诗学观念。其诗学思想深受中国诗学思想的影响,但却也富含着其个人的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自然观,在作画时奉行以小见大的宇宙观,以尺画显天地,在描绘客观事物自然属性的同时,更加注重表达画者主观的内心世界。古代自然观以哲学性探讨为依托,以参禅悟道为主要形式展现。道以艺现,绘画建筑等艺术形式囊括于艺之中并显现出独特的布陈置势,画道之理。中国山水画在全景式构图中通过山川之势与“人间之味”的排列布局体现人与自然相和之意,于截景之中突出刻画山川之性营造气韵生动之境,山通情,人晓意,达到物我相融的境地。中国山水画之意境展现出千人千味,生机百生,在传统自然观的影响下可观乾坤之景。  相似文献   

14.
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不仅对研究语言系统和语篇分析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角度与方法。本文从"选择就是意义"这一基本原则出发,运用Halliday相关的经验纯理功能理论对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及三篇英译文进行对比分析,尝试以更加客观的角度讨论功能对等的翻译。结果显示,译文对于原诗的过程类型的取舍,使得原诗的交际功能无法在目标语中完全体现,完全对等的诗歌翻译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15.
东坡剧是元代文人困厄剧的典范之作,主要以苏轼贬黄州为题材,体现了元代文人普遍存在的"入世"与"归隐"之间的一种矛盾心态,具体表现为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官复原职后的默认失德、积极入世的思想和消极避世的心态。  相似文献   

16.
建水紫陶装饰艺术以中国传统书画为主要内容,以中国的传统美学为准则,追求典雅的品味与格调。"断简残帖"装饰风格的开创者王定一的作品是建水紫陶装饰艺术的典范,流露着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感结构",具有身份特征,是文人趣味之"闲情逸致"的具体呈现。"淡艳"装饰风格是建水紫陶趋于纸上绘画加彩刻填工艺的尝试,为近百年后"文人陶"的传承与发展埋下了重要的伏笔。当代青年陶艺家向进兴通过"陶上水墨绘画刻填"技艺传承发展了建水紫陶装饰艺术的文人传统。建水紫陶不仅保有陶艺本身的质朴和淳厚,而且还以书画装饰艺术的雅致格调将高尚的品味同真切的生活统一起来,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7.
近代文人的入世之心更切 ,风气也更为败坏。其急于入世 ,多是为了名利 ,“入世”即“入仕” ,首要之务是“附势” ,于是形成了以权要为中心的若干文人集团。一旦入世受挫 ,文人或消沉 ,或愤激 ,甚或颠狂。尽管近代文人中不乏仁人志士 ,他们代表了近代文人的主流 ,但众多庸碌之辈却最终使他们的努力付诸东流  相似文献   

18.
异域形象学传入中国近四十年的时间中,相关内容以书籍和文章的方式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些著作所探讨的问题的流变比较全面及权威地记录了异域形象学在中国发展的动态过程。理论研究特点主要包括基本理论的确认、中国化过程和文化转向三个方面的内容。实践研究特点主要体现为,从"他者"形象类型的角度进行分类、文本分析呈现严重失衡的状态。两种研究现状对形象学日后的发展形成了三个方面的启示,分别是形象类型的拓展、理论体系的完善和网络形象学领域的开拓。  相似文献   

19.
《孙子兵法》不仅仅是一部兵书,同时还是一部集中论“势”的著作。《孙子兵法》对后世艺术美学发展所产生的审美向度上的深刻影响,最鲜明地体现在对“势”范畴的论述上。孙子之“势”既指代“自然之形势”和“内在之气势”,更最终指向“战争之局势”,即综合利用自然之形势和内在之气势而自然形成的对作战形势的控制力与对敌人无形的打击力,并蕴藉着显明的本体美、辩证的理性美和流动的力量美。《孙子兵法》之“势”论在美学史上的影响突出地表现为对传统“势”论的多元化突破,并以“自然—人—社会(战争)”为其逻辑构架。以此为基点,后代的理论家们都不约而同地围绕“势”范畴进行理论阐发、体系建构和意蕴拓展,使“势”最终成为具有深刻审美蕴含和华夏民族特色的经典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20.
"造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历代智者用于描述世界万物成长过程的核心概念之一。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西安交通大学的李德昌教授基于老子势的思想创造了研究势的产生和运行机制的势科学。基于势科学探讨谈判机制,通过谈判四阶段模型研究谈判的势科学规律,以期为谈判研究和实践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