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胡明 《新闻界》2005,(6):146-147
高校新闻媒介包括校报、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电台、新闻网站等,这些“准大众传播媒介”在高等学校新闻宣传、信息传递、沟通了解等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对高校的建设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高校的这些媒体,虽说规模较小,但也自成体系,“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校报同报纸一样,采、写、编、排、校、印、发,样样俱全;校园电视台的摄、录、编,节目主持、配音配乐、节目播出,每个环节都马虎不得;校园广播电台从节目录制到现场播音,更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网络新闻虽说可以由校报编辑部提供稿源,但网站管理维护却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来完成。一般来说,高校校报为对开四版,半月报,有的重点大学可能是周报,校园电视台办有一个频道的自办节目,广播电台定时播出新闻和自办节目,网络新闻及时更新,滚动播出。  相似文献   

2.
高校媒介作为准大众传播媒介,是高校信息流中的重要环节,在校园“文化圈”中发挥着信息传递、知识引领的重要作用。高校媒介文化生态,是以高校作为特定的文化地理环境,从文化生态的角度,对高校媒介进行的审视,即是一定时代高校媒介文化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所呈现的形态,以及由此形成的一种具有特征性的文化结构。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大力倡导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今天,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是文化和谐,而和谐文化有赖于文化生态的和谐发展与良性互动。校园“和”文化建设中尤其需要高校媒介的积极参与,而就高校媒介文化生态而言,  相似文献   

3.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古人对文字的教化功能深有感触并且非常重视,今天我们仍然不能对这一问题予以忽视,高校学生的思想工作我们更要认真对待。作为高校内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高校校报无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根据中国高校校报协会的统计,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高校都有自己的校报,高校校报总数已经超过1000余家),那么如何认识校报的功能呢?如何做强校报呢?  相似文献   

4.
有关新闻伦理和职业操守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平衡新闻从业者的专业角色与其他社会角色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其他行业一样,从业者对待在履行专业角色时所引发的利益冲突的态度,往往和其对于自己所在行业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功能的认知有关。因此,在这个意义上看,新闻从业者的媒介观与伦理观是有一定相关性的。一、对媒介社会功能的认知在西方当代新闻理念中,基于对大众传播媒介社会功能重要性的不同看法,大体可概括为两种冲突的方向:其一是“中立”(neutral)模式,它基于自由报刊理念,强调媒介传递社会信息、监测社会环境的功能,认…  相似文献   

5.
田华 《新闻界》2006,(5):82-82
“新闻媒介机构应对传播的信息及言论承担责任,同时,作为独立法人,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和社会责任。”①而“只要大众传播媒介尽可能地向公众提供可供选择的意见,就是履行了媒介的道德责任。”②一、校报媒体责任错位:宣传反被宣传误审视目前众多的高校校报,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长期以来,高校校报立足于宣传,却反被宣传所误,导致其校园主流媒体地位不断弱化,甚至被当作可有可无的摆设,这不能不说是校报的悲哀。其主要表现有:1.官腔浓厚、亲和力弱。一方面,我国各高校管理者大都把校报视为单一的宣传工具,以行政性的指令替代其自身发展…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高校校园媒体的新闻宣传工作作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重要途径,又是展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要做好这项工作,校园媒体必须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学习、把握和遵循新闻宣传规律,围绕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中心工作,服务高等教育各项事业改革发展的大局,切实找准工作重点和切入点,改革创新工作内容和形式,着力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努力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相似文献   

7.
杨远远 《今传媒》2011,(11):118-119
伴随我国电视事业的大力发展以及新时期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需要,越来越多的高校有了自己的电视台,高校电视台作为高校宣传工作的一种重要手段与校园文化融合,担负起了宣传教育、科研推广、舆论导向的作用。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林类高校比一般高校更是起着服务"三农"的社会功能,它立足校园,服务社会,通过媒介的知识传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生产能力。因此办好农林类高校的电视栏目是有益于社会发展的大事情。  相似文献   

8.
校园新闻宣传工作,在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校园社会形象的构建、知名度与影响力的提升过程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新媒体的发展,为校园新闻宣传工作的改革与创新带来了良好机遇.本文在对新媒体为校园新闻宣传工作带来的机遇作出分析与论述的基础上,对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新闻宣传工作创新路径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以期有效推动校园新闻宣传工作得以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媒介全球化与社会转型期的背景之下,当前我国"媒介事件"屡见不鲜,其中的媒介道德标准和媒介伦理关系问题不容小觑。这不仅关系着新闻报道的真实客观性,而且关乎到整个大众传播媒介的素质水平。本文拟在客观分析我国当前大众传播媒介伦理的突出问题的基础上,寻找深层次的原因,以期为转型期我国媒介伦理建设与完善提出一些可供探讨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
借由1994年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之机,“女性主义”话语和策略被带进中国,媒体与女性的互动关系进入了传播学研究的视野。研究开始关注性别意识在大众传播媒介中的呈现,以及媒介如何参与性别的社会塑造这一问题。性别与媒介已日渐成为传播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刘艳 《东南传播》2016,(9):61-62
校园暴力事件在近年来受到媒体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针对受害者形象的报道,新媒体如何在秉持客观真实的新闻专业基础上发挥大众传播传承社会文化和教育的功能,引发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选取凤凰新闻手机客户端对校园暴力的报道为研究样本,通过分析总结出媒介在塑造受害者形象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媒介特性提出几点规避问题的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立体化、开放性的工程,它是一种环境,也是一种氛围,它对于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利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来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途径体现在以下方面:(一)转变教育观念,加强校园文化研究,构建“社会参与”的媒介教育模式.(二)大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构建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课程体系.(三)增强校园学术文化气氛,构建媒介素质教育的载体.(四)健全校园制度文化,切实规范大学生媒介素养行为.  相似文献   

13.
高品味软着陆--关于传媒引导艺术的几个视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的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众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审美观都能产生重大影响,当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高速发展的同时,人们对其品位的质疑也与日俱增.那么,大众传媒如何以高品位保证传播质量,如何以软着陆体现人文关怀?本文尝试从平民视角、学者介入、受众参与、表现角度四个方面探讨了大众媒介的引导艺术.高品位软着陆为传媒自身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使传媒贴近受众、贴近实际,曲高和"众".  相似文献   

14.
2004年6月,党中央在天津和平区召开全国未成年人工作经验交流会.向全国推广和平区“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教育模式。媒介素养教育具有广泛的渗透性,在这个意义上.该模式可表述为“媒介-家庭-学校-社区”的统筹模式。广州地区在2004.年关于大众传播媒介对未成年人的影响程度的调查中发现.58.9%的未成年人和73%的成年人认为社会知识和信息主要来源于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调查表明未成年人课余最喜爱的是看电视和上网等活动。  相似文献   

15.
社交媒体和自媒体兴起,大众传播范式转换,给媒介素养教育提出新的课题。与以往任何时代不同,大学生群体主动参与媒介活动,以传播主体的姿态活跃在网络社会中。大学生如何分析、理解、甄别信息,如何利用媒介自我发展,协作创新,推动社会进步,是当下媒介素养教育遇到的新现象、新问题。本文以安徽高校大学生为对象,用实证研究方法,调查安徽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提出媒介素养教育对策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陈春丽 《传媒》2015,(11):73-75
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在高校校园中的快速发展和普遍应用,深刻影响着校园宣传及思政教育工作.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信念、学习生活习惯都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对此,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从理论和实践能力两个方面做出新的探索.本文主要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现状和提升媒介素养的必要性,对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庞可慧 《新闻界》2005,(5):148-149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越来越大,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规模覆盖全社会,在传播各种信息方面发挥极大的作用.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大众媒介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还存在着混乱现象.限于篇幅,本文主要讨论大众媒介在汉语拼音方面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杨杰 《出版广角》2018,(11):65-67
在社交媒体的冲击下,校园媒体面临发展考验.校园媒体如何转型定位,增强影响力,发挥应有作用,已成为高校媒体管理者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文章以广西民族大学校园媒体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探索媒介融合视域下高校校园媒体传播效果的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19.
程晨 《新闻爱好者》2017,(12):87-89
在大众传播时代,媒介成为影响社会大众的重要工具。作为信息的承载者与传播者,大众传播媒体对受众的环境认知、社会行为以及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着深刻影响。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大众传播媒介受利益的驱使,很容易在媒介伦理道德方面出现缺失,更甚者,一些媒体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将媒介的社会效益弃之不顾。基于此,从媒介伦理的角度,对大众传播媒介的伦理缺失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大众传播媒介承担社会责任的基本原则以及实现路径,旨在为大众传播媒介重拾社会责任提供理论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吕霓 《新闻界》2008,(1):36-37
媒介素质教育理论从受众如何使用媒介和社会如何干预受众使用媒介的研究,在信道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将传播效果研究推向了全球化的主题,从受众角度,治大众传播之恶、从大众传播之善,使这一学术研究的社会意义远大于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