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借鉴成本收益理论,基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和经济理性的微观视角,构建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微观决策机制理论模型,并根据在重庆进行的实地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就业创业收入及其社会网络、文化程度以及农业生产成本和农村建房成本与转户迁移人数正相关,而城市劳动力素质、城市住房价格、城市日常生活开支与转户迁移人数负相关。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稳定就业后,根据转户迁移的收益与成本评估进行市民化决策,只有收益大于成本时才进行转户迁移;否则会继续“流而不迁”或返回农村。因此,仅仅拆除城乡户籍制度的藩篱并不能促成农业转移人口的快速市民化,还必须有效提高农民转户迁移的收益,并降低其成本。  相似文献   

2.
劳动人口转移问题已经成为实现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关键所在。在我国的户籍、土地、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的劳动力市场、较低的农村劳动力素质以及发展缓慢的中小企业等因素制约了我国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为此,应进一步深化以户籍和土地为主的制度改革,巩固和发展乡镇企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城镇化进程,加大农村人力资源投资力度,积极拓宽就业空间,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全面推进,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形成由农劳向非农劳转移的大潮。作为农村富余劳动力主要聚集地的珠三角地区,目前因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易就业,通过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远程教育在这方面具有无以伦比的优势和基础,但目前这种优势未能体现。针对这一现实,本文提出了建立协调运转的组织管理和服务保障机制、健全培训体制优化培训环境和注重针对性增强培训有效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农村家庭的生计模式可概括为"农业生计模式"农业兼非农业生计模式"和"非农业生计模式"三种。新疆玛纳斯县凉州户镇新渠村的家庭生计模式经历了从以牧业为主到以种植业为主,到多元化发展的历程,生计模式的变迁是村民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变化及其自身发展的需要和思想观念的转变的必然结果。城市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现代化背景下,农村家庭生计模式变迁必然伴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方面,农业的集约化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需要加大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引导村民转向非农生产,增加村民的非农收入;另一方面,要实现小规模农业生产向大规模农业生产的转变,农村需要引进农业技术人才,也需要政府的扶持。  相似文献   

5.
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既有利于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又能促进农业生产率提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转移,有助于"三农"问题解决。本文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三农"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城乡差异较大、劳动力机会成本较高背景下,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将持续存在;而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下,非农转移导致的劳动力短缺及其成本上升必然引发农业生产中的要素替代.基于2004—2015年我国粮食主要种植省份的面板数据,对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引致的农业生产要素替代问题及其影响进行研究,并分析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化肥施用过量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表明:目前我国三大粮食生产中的化肥施用量均已超过了经济意义上的最优施用量,存在“经济过量”问题;由于劳动力成本增长远高于化肥价格增长,劳动力非农转移是导致农民化肥施用过量的重要原因,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化肥施用之间存在要素替代关系.因此,只有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优化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劳动力转移导致的化肥过量施用和农业生产要素低效配置问题.  相似文献   

7.
"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劳动力规模和就业状况差异显著,劳动力资源大国的老龄化趋势明显,农村和农业劳动力转移空间也持续缩小;由于各国工业化进程不同,劳动力产业结构存在明显差别;各国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质量和技能水平呈现明显的层次性,工资和社会保障水平随着各国人力资本增长而提升;由于劳动力市场制度和风险管控能力存在差异,不同国家的劳动力市场风险不一,但国际贸易增长、对外投资扩张和人口跨国流动也为劳动力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因此,国家和区域间劳动力流动将有助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均衡发展.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在总量和结构方面优劣势并存,应积极推进劳动力市场制度改革,借助"一带一路"建设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提高劳动力素质,并积极推动劳动力市场的区域一体化,促使劳动力资源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整体素质低,就业压力大,就业质量低已经成为劳动力转移的障碍,通过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消除农村劳动力转移"源头"上的障碍,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有序转移,成为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小康社会进程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9.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是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农村劳动力素质过低是玉溪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最主要的制约因素。从长远来看,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是解决玉溪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根本途径,才能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促进玉溪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深化和推广,我国农业转移人口跨区、跨省迁移的自由度越来越大,而自发迁移的农业转移人口迁往何地是遵循经济理性原则的。基于经济理性选择理论,从收益成本的视角构建农业转移人口省际迁移测算模型;采用我国31个省区统计数据,测算2013年各省区农业转移人口的省际迁移收益矩阵、人口外迁拉力和内迁引力,分析表明:各省区内迁引力差距巨大,而外迁拉力基本一致;农业转移人口是流入本省区城镇还是流向外省区城镇,主要取决于本省区的内迁引力,内迁引力大于外迁拉力的省区即为人口净迁入省区。进一步的预测分析表明,各地人口还会流向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人口迁出地区需要有超越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并加快改善劳动力收益状况,才能留住更多的农业转移人口。  相似文献   

11.
现行的户籍制度经历了严格限制户口迁移到逐步放开户口迁移的过程,是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因素。现行的户籍制度存在着分权的户籍管理体制、户籍的利益分配功能、户籍改革进程和户籍法律体系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对这些户籍制度的问题分析,提出了户籍制度改革的政策路径,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  相似文献   

12.
农民工问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农民工双重身份、劳动力转移不彻底、土地不能大规模集中使用,使劳动力资源与工农业生产专业化相背离,一方面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另一方面不利于形成稳定的、不断积累经验和技术的产业大军,阻碍了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通过改革户籍制度,创新土地、社保制度,树立农民工与城市居民身份统一、权利一致、地位平等的思想,改变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方式,使农民工彻底变市民,从而整合劳动力资源,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户籍制度的改革涉及到城乡之间基本公共产品和服务,由于城乡资源配置的不同甚至城区之间资源分配的不同,导致户籍制度的改革面临着重重阻碍。在户籍制度改革背景下,进城务工农民的身份发生了巨大变化,与农民工自身关系密切的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愈发凸显。本文通过梳理户籍改革的历史进程和总结近年来户籍制度改革所取得的成果,将农民工在户籍制度改革背景下的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具有规模大、行业集中和地区分布不平衡等特点。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出路在于积极发展小城镇、加强乡镇企业的发展、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开放服务业市场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最重要的标志,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阵地,是农民增收致富最为有效的途径。本文立足昌吉州非农产业发展现状的调研,从问题分析、非农产业发展的对策、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及健全非农产业发展保障措施四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以期对实际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好“三农”问题,仅靠农业本身是不行的,关健要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步伐,把农村大量的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出来,切实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抓好、抓实、抓出成效,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结构调整,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滁州市“富民强市”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现阶段我国面临的最大问题依然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焦点已由过去的失地问题演变为当今的就业问题。安徽省是农业大省,也是劳动力资源大省,所以研究安徽省农村劳动力就业就显得格外重要。本文首先分析安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现状,继而通过数据分析影响劳动力就业的因素,最后得出提高劳动力就业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流动就业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到异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获取报酬的行为.流动就业对充分开发和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根据对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计算,劳动力资源比重低、劳动参与率10年来持续下降以及劳动力人口年龄偏大、文化素质较低是重庆劳动力资源的现状;预测分析表明,劳动力规模下降趋势难以逆转,劳动力供求关系将从供过于求逐渐走向结构性供不应求是未来重庆劳动力供需发展的基本趋势。因此,应及时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加快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建立统筹城乡的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体系,并适时、适度调整人口政策。同时,目前影响我国区域人口规模的因素中总和生育率的影响越来越小,而迁移流动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各地区应制定有吸引力的人口迁移政策,以在未来的劳动力资源争夺中占据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中国快速城市化,农业部门劳动力转移,未来中国仍然拥有比较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基于三个假设前提,采用反事实度量,假设农业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部门劳动生产率相等,研究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增长效应,利用2000-2013年数据,研究发现:劳动力从传统产业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使实际经济总量低于潜在生产总值;从是否考虑技术进步可以看出,技术进步在中国2000—2013年经济增长作用不明显,中国仍然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然而,随着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政府要重视解决农业劳动力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