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世纪70年代,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开始了吞并琉球的计划,正在为伊犁问题与俄国交涉的清政府,由于自身实力偏弱等因素,欲保全自己的宗主国地位,故推出了延宕外交,以期等待时机予以解决。但由于此后清政府周边问题不断,无暇顾及琉球问题,日本最终吞并琉球,这一事件极大地刺激了日本向外扩张的野心,同时让晚清政府对日本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也是中国宗主权开始丧失的标志。  相似文献   

2.
琉球问题是一个并未了结的历史悬案。这个悬案关系着钓鱼岛主权的归属问题,关系着二战成果的维护问题,关系着东亚地区的安全稳定问题。琉球问题搞清了,解决了,钓鱼岛主权的归属问题也就不辨自明了。历史上的琉球问题首先是日本挑起的。通过对日本"阻贡"和"废藩置县"以及清政府据理抗争的史实的考察研究,论述了琉球问题形成历史悬案的深层原因,提出了解决琉球问题的思路看法。要在分清在琉球问题上的是非曲直,应该按国际法理公正合理地解决琉球问题。琉球问题作为国际历史悬案,应由联合国来解决。目前,中美正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可考虑把琉球划为非军事区,支持琉球人民独立,在联合国的监督下,恢复琉球国,由琉球人民决定自己的命运。  相似文献   

3.
在琉球事件期间,中国驻日本公使何如璋的处理意见不无正确,然而未被采纳,致使中国在琉球事件中一步步地丧失了主动地位,日本把琉球夷为冲绳县。驻外大使的意见没有得到充分尊重,外交理念没有改变, 事务性地派遣驻外使节致使早期的驻外使节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这也许不仅仅是何如璋一个人的郁闷和悲哀, 也是晚清外交近代化的悲哀。  相似文献   

4.
1875年,日本政府强行宣布琉球改制,禁止琉球对清朝贡,“球案”由此引发。清政府以“球案”为鉴。加强了对朝鲜控制,企图加强中朝宗藩体制。但由于清政府在“球案”中懦弱的表现,以及朝鲜部分统治者对清加强控制的反感,朝鲜越来越倾向于日本。1895年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战败。中朝宗藩体制荡然无存。  相似文献   

5.
澳门问题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鸦片战争前,明清政府对澳门行使充分的主权,1888年中葡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几乎丧失了中国在澳门的全部主权。葡萄牙人混入、居留以至最终强占澳门是近代西方列强殖民征服和掠夺活动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琉球是中国的一个藩属国,中国士大夫在中琉交往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国士大夫册封琉球,精心培养琉球来华之留学生,并在日本吞并琉球的事件中各抒己见,商议对策等。明清士大夫与琉球的交往,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反映了中国与琉球的外交关系,反映了明清中国的对外政策。  相似文献   

7.
1874年,日本以琉球渔民在台湾被杀为借口,派陆军中将西乡从道率领三千余名士兵侵犯中国台湾,挑起中日冲突。清政府派船政大臣沈葆桢率军赴台湾加强防务,扼制了日本的侵略行动。后来列强出面调停,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北京专约》,赔偿日本兵费50万两。这一事件发生,清政府受到很大震动。11月初,总理衙门上奏筹议海防,提出“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六项建议,并强调兴办水师之必要和紧迫。朝廷命地方重要督抚商议复奏,于是形成各抒己见的大讨论。  相似文献   

8.
日本吞并琉球与中日关于琉案的交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标志着近代中国第一次边疆危机的开始。然而无论从历史还是从法理看,琉球的主权及前途地位问题皆属未曾了结之案。  相似文献   

9.
18 79年日本吞并琉球 ,标志着近代中国第一次边疆危机的开始。然而无论从历史还是从法理看 ,琉球的主权及前途地位问题皆属未曾了结之案  相似文献   

10.
1871年,一些琉球居民乘船遇风飘至台湾,误入“牡丹社”,被当地原住民杀死,史称牡丹社事件。日本借这一事件乘机发难,于1874年出兵3000余人入侵台湾。清政府委派时任福建船政大臣的沈葆桢率军赴台,有效地反击了日本的侵略,最终迫使日本军队撤出台湾。在处置这一事件的过程中,福建船政局的相关人物和机构时时出现在清政府的各种函电中,其作用屡屡被提及,凸显其在解决这一重大海防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可或缺的,也折射出当时的闽台关系十分密切。早在事件发生不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便明确指出,牡丹社一带的原住民区域“系中国辖境,豈容日本窥…  相似文献   

11.
清朝重视中琉间长达五百余年的友好关系。清政府对中琉交往活动中违法事件的处置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这些处置包括对琉球来华使臣赠送规礼银的处置,对伴送官贻误入京时限或沿途滥索供应事件的处置,对琉球贡船在华发生海盗掠劫事件的处置,对在援救琉球遇难船只中失职的地方官员的处置及册封琉球使团发生勒索滋事行为的处置等,反映了清廷注重中琉双方交往,注重在交往中维护天朝的形象,注重官吏的清廉及执法的严明。  相似文献   

12.
周贤良 《广西教育》2007,(4B):37-38
中西交涉是中国近代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中西交涉的历史基本上是中国不断丧失各种主权、西方列强不断攫取各种侵略权益的历史。从客观方面来说,“弱国无外交”,在英法等西方列强炮舰外交的威胁下,中国主权的丧失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但在主观方面,当时的清政府不愿意主动了解外部世界,不懂得利用正当的交涉来维护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中下叶,日本用武力开始实施吞并琉球的计划,竭力阻断中琉间长达几百年的朝贡关系,由此引发了涉及中、琉、日三方关系的“球案”事件。“球案”事件发生后,清廷朝野发表各自见解,寻求各种解决办法,无奈此时的清朝政治腐败、经济衰竭,已无力维持其历史上与周边邻国的传统关系,最终只能采纳李鸿章的“延宕之法”。“延宕之法”既拒绝了日本企图达到与西方国家在华既得利益均沾的目的,又粉碎了日本因中国分占部分球岛而不再反对其吞并琉球的图谋,但也造成了日本非法兼并琉球的现实长期延续下去。  相似文献   

14.
尽管钓鱼岛主权争端的当事国是日本和中国,但纵观整个争端的演变过程就可以发现,美国对造成中日钓鱼岛争端的现状起了不容忽视的关键作用。冷战时期美国归还琉球给日本,是日后引起钓鱼岛主权争端的主要因素。冷战结束后美国在钓鱼岛问题的立场的变化加剧了其争端。  相似文献   

15.
《家教世界》2014,(9):1-1
1901年9月7日在八国联军侵占了北京的情况下,中国清朝政府被迫和英国、美国、日本、俄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等11国签订《辛丑条约》。它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该条约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相似文献   

16.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东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疯狂侵略中国的边疆和邻国,企图并吞朝鲜、越南等国,并且进一步把中国变为它们的殖民地。中国的边疆出现了新危机。这个时期,由帝国主义各国对中国边疆地区的侵略而发生的事件主要有以下几起: 一、美日侵台和台湾人民的坚决抵抗一八七一年十二月,琉球国宫古岛的两艘船在归途中遇到飓风,飘至台湾南部高山族聚居的牡丹社地方。上岸后,渔民和当地居民发生冲突,一些人在冲突中死亡。琉球是一个群岛组成的国家,位于台湾省东北方。自明朝洪武五年(公元一三七二年)以来,琉球国一直和中国保持着“宗藩关系”。琉球人和台湾人之间发生矛盾,日本根本无权过问。然而,在美国支持下,日本却利用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以此为借口,侵占琉球,并进一步发起侵略台湾的战争。  相似文献   

17.
近代以来,世界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琉球国社会的发展,依然一成不变,遵循过去的老路,未能及时调整对外的政策,终究在外敌入侵的面前,在失去强大的政治依附力量的劣势下,为日本所吞并。文章从明治维新的冲击、强制推行置县处分、琉球复兴运动的挫折、日本对琉球的控制等4个历史事件来考证近代日本吞并琉球的过程,对近代琉球国的灭亡做出客观的阐释。  相似文献   

18.
不久前,日本的历史学家在地方档案中,查明了清咸丰二年(1852年)葬于琉球群岛的石垣岛上共一百一十二名华工的身份。随后,日本有关人士将有关这“唐人墓”的影集,送给了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这批华工悲惨遭遇的情况,后来,清政府广州、福州的地方官员曾立案审理过。而当时任两广总督的叶名琛,在1853年呈咸丰皇帝的奏折中也专门进行了奏报。广州府审理结果中明确记载了这一事件:  相似文献   

19.
甲午战争前清政府对朝外交的失误杨齐福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究其失败的原因,当归结于清廷的腐朽无能,而清政府战前在朝鲜问题上的外交失误也直接影响着这场战争的爆发及其走向。由于清廷团于传统的藩属关系,没有明确朝鲜的主权,因而为日本侵略提...  相似文献   

20.
1909年,南海东沙岛被日本人强占,激发了大清上下捍卫主权的热情。清政府不顾自身赢弱,毅然宣示主权,维护领土的完整。李准,也因缘际会成为中国第一位在南海各岛宣示主权的海军将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