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张健 《教师》2011,(13):20-21
作为班主任,我当然希望成为一名让学校和家长“放心”的严师,但我所希望的不是成为那种让学生或“怨”或“怕”或“恨”的“厉害老师”,而是希望成为那种对学生严而有理、严而有道的“给力老师”,希望在张弛之间展现出教育应有的那种魄力或魅力。  相似文献   

2.
在我十几年的求学生涯中,直接或间接教过我的老师有好多。但教我时间最长,对我的影响最深的要数马占山老师了。马老师是“老三届”高中毕业生,要不是当年“上山下乡”,老师肯定能成为一名大学生。马老师家庭出身不好,再加上性情耿直,不愿仰人鼻息,在讲“阶段斗争”...  相似文献   

3.
老师好     
记得当实习教师那会儿,每当在教学楼的楼道上听见学生叫我“老师好”时,心里便激动一番;但随着教龄的增加,却对最初令我心潮澎湃的那句“老师好”越来越觉得平常了,每次听到“老师好”时,我多是点头示意或习惯性地回应一句“你好”,有些“例行公事”的味道。  相似文献   

4.
儿子在美国上幼儿园,一天放学后告诉我,今天他被老师“time-out”(中文意为“暂停”)了。对于“time—out”,我略有了解,它是美国学校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教育策略,用于应对儿童的不适宜或违纪行为,有点类似我们的“罚站”。于是,我问儿子:“那你为什么会被老师‘time-out’呢?”“因为我和我的好朋友上课时讲话,老师就让我俩在旁边站了几分钟,  相似文献   

5.
[文题]我和另一个我我说:“我要是一片云就好了。”另一个我说:“那老师最好不是一阵风。”我说:“我要是一只小鸟就好了。”另一个我说:“那老师最好不是一只鹰。”我说:“我要是孙悟空就好了。”另一个我说:“那老师最好不是如来佛祖。”我和另一个我有一个共同的心愿:给一片属于我们自己的天空吧,让我们自由飞翔。阅读上面材料,结合学校教育实际及学生思想和自己思想的实际,或叙述事件,或抒发感情,或评判议论,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定,文体自定。  相似文献   

6.
劳逸结合     
只有我没笑老师常在课堂上教育大家说,当看到别人的缺陷或不幸时,千万不要嘲笑。一天,小布朗对老师说:“今天校园里有一个孩子掉进水坑里,大家都大笑,只有我没笑。”“你做得对,”老师表扬到,“那么,是谁掉进了水坑里呢?”“是我。”布朗回答。  相似文献   

7.
王兴伟 《班主任》2008,(4):30-30
上小学时,我沉默寡言,再加上“天生愚钝”,老师所授知识常常理解不透。但由于勤奋,成绩也能保持中等。我的沉默、努力在老师眼中成了优点,而我则成了“免检产品”。升人四年级,我的成绩依然、性格照旧,只不过一位刚毕业的大姐姐成了我们的新班主任。她活泼开朗,每天下午放学,带着我们班的几个“宠儿”,或跳绳,或打乒乓球,或玩一种直到初中我才明白的游戏——跳棋。看着这群“小蝴蝶”围着老师这束“鲜花”开开心心地做游戏,我心里痒痒的,有一种强烈的渴望。  相似文献   

8.
前不久,看了一则报道,北京某大学学生会组织了“我爱我师——我心目中最优秀的老师”评选活动,两名德育老师名列前茅,两位都是“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的老师。他们是如何赢得学生们的支持的呢?在人们的印象里,很多学校的德育课内容比较枯燥,授课方式单一。老师在上面念教材,学生或逃课,或在下面干自己的事情。  相似文献   

9.
如果说“妈妈”是我们步入人生的第一声呼唤,那么“老师”便是我们开始成长时的第一个台阶。在每一位曾经或正在做学生的人的心中,都会有一位或几位对他(她)的成长产生过很大影响的老师。9月10日,又是教师节。此时此刻,让我们想起了——一个难忘的老师衡瞻:张老师是我最好的班主任。在我没衣服穿时,她将家里的衣服拿来给我穿,这让我觉得温暖极了,感觉不到“离家”的恐惧。她是我最敬佩的老师。谢生辉:黄老师让我感受到了从没感受过的母爱。在生活上她常常对我问寒问暖。冬天她给我送被子,还为我织了一件毛裤,每每想起这些我都会热泪盈眶。许…  相似文献   

10.
当了六年小学班干部,我一直拥有这样一个权利———每堂课上课时喊“起立,立正”,命令全班70人站起来与老师问候。在别人眼里,我身居要职、发号施令,多威风啊!可我也有我的苦衷。如今,无论上什么课,只要上课铃一响,我就会竖起耳朵,全力搜索老师喊出的“上课”二字。如果教室里太吵,听不见老师说话,我就必须瞪大双眼,盯着老师的嘴,努力找出“上课”二字的口形。现在我对老师上课前要说的话都已了如指掌:班主任郭老师会先讲讲卫生或纪律方面的事;教数学的黄老师一般先说“坐好”再喊“上课”;而教社会的赵老师则从不喊“上课”就直接讲课了……  相似文献   

11.
好老师     
<正>一提到“好老师”,我们的脑海里就会涌现出一些让你难忘的名字,浮现出温馨的熟悉的笑脸,以及或胖或瘦、或高或矮的人物形象……不管是在小学、中学,还是上了大学,我都会和同学们评出我们心目中的好老师;自己当了老师以后,我也常常听到学生在议论他们心目中的好老师。由此可见,“好老师”这个话题,在我们的心里,它永远新鲜,读它千遍也不会令人生厌。  相似文献   

12.
前沿观点     
《广西教育》2013,(20):31-31
教师需要超越“老师说”话体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李润洲在《课程·教材·教法》第3期上撰文认为,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常会出现“老师说”“老师认为”“老师告诉你们”等类似“老师说”的话语表达方式,即“老师说”话体。这种话体反映了教师主体“自我”的隐匿和“知识权威”的宣示,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教师的自我意识,扼杀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超越“老师说”话体,教师不仅要增强自我意识,把自我作为认识和反思的对象,重塑自己的教育言行,而且要关注学生,在新的话语体系中重塑师生关系,将师生关系由“我一他”关系转换为“我一你”或“我一我”关系,以师生的平等对话来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13.
编辑同志, 您好!打扰了。今早听文选老师上课,我碰到了一个难题,特此请教,望能答复。文选老师讲解苏洵的《六国论》中的“齐人勿附于秦”时,他说“于”应解为“到……方面”或“在……方面”。而我认为应解为“向”才通顺点,但老师说他在一本书  相似文献   

14.
令我羡慕啊!和蔼可亲的王老师,是作者的童年里遇到的一位好老师。王老师从不体罚学生,对于淘气的学生也常常“网开一面”,我也很庆幸,遇到了三位好老师,她们或知识渊博,或幽默风趣,或温柔和蔼。  相似文献   

15.
在我还是小学生的时候,学校里有位年轻、美丽的老师成了我的偶像。那时的我,由于生性胆小,从不敢在大人面前多说一句话,更别说主动亲近老师了。但那位老师却让我觉得她是完美的化身.不自觉地,我竟极勇敢地想要接近她。只要在上学或放学路上遇到她,我都会或急赶或慢走,就为了跟她说声“老师好”。可后来发生的事情改变了我,影响我至今。那时的我,每次能向她问声好,老师或应我一声。或小点一下头,或一个浅浅的微笑,都让我  相似文献   

16.
“尊师爱生”是我们一贯倡导的师德和教风。然而 ,生活中常常会出现师生矛盾或对立的情况 ,在常人眼里 ,老师批评学生合情合理 ,学生顶撞老师似乎有些不近人情。事实上 ,学生顶撞老师也要分清原因 ,学生不会无缘无故顶撞老师的。两年前我就从一个学生的“检查”中发现 ,师生对立教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下面是学生的一份“检查” :星期一早晨刚到学校 ,老师对我说 :“看你抖抖擞擞的 ,还没去!”她指的是我星期六没去春游。因为我姥姥去世 ,星期六火化 ,正好时间发生冲突 ,我曾经和老师请过三次假 ,老师理应知道此事 ,却说出这样的话 ,真让…  相似文献   

17.
课余,在报上看到一幅漫画——一个学生将一张试卷交给老师,老师看后问道:“家长盖的章呢?”学生痛苦地转过头,指着脸上的五个手指印说:“在这。”老师惊愕了,试卷从手中滑落。我也不禁哑然,仿佛画上画的老师就是我。那是前几年,我刚当班主任,当得知让家长在试卷或作业本上签名盖章,对管束学生很有“威  相似文献   

18.
美丽的错误     
一次,我听一位老师上《科利亚的木匣》一课,他在板书过程中把“匣”字写成“箱”字了。当时有学生举手提出:“老师。你把‘匣’字写错了。”老师听后连忙对学生说:“同学们.这‘箱’字是老师故意写的.我想看看大家上课有没有认真!”之后.教室里立刻鸦雀无声,学生全都坐得端端正正.眼睛注视着黑板。整节课气氛沉闷。课后.一学生告诉我说:“老师经常这样.自己说错了或写错了。就说考考我们。真没劲!”  相似文献   

19.
在学校或幼儿园,我们几乎每天都要碰到儿童“告状”的情况,对此,老师该怎么办呢?我认为,首先应分清幼儿“告状”的动机。“××拿我的东西。”“××昨天打我了。”这类“告状”的儿童常是弱者,他们抵制不了对方的欺侮,就想到老师那里寻求保护。“××今天打××了。”“××上课下位了。”这类“告状”的儿童,常是爱打抱不平的,想以此来得到老师的表扬。“××上课玩东西。”“××说脏话了。”“××在老师讲课时偷偷写作业。”这类“告状”者,平时爱盯着别人,常有整别人表现自己的欲望。当老师批评“被告”的同学时,他们脸上…  相似文献   

20.
前些天,一位老师询问,“体罚”是好还是不好?笔者无法明确回答“好”或“不好”,只好说“善与恶只在一念之间”。但他的心里是有答案的,他说:“以前我认为不好,但我要花费比其他老师数倍的精力来做学生、家长的工作,效果还不一定好.弄得有些任课老师认为我缺乏带班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