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根据跨栏跑运动项目的特点和少年的生理特点,讨论了跨栏跑项目所需的各种力量及发展各种力量的顺序,研究了少年跨栏跑运动力量训练的方法和手段,提出了训练中的注意事项,为少年跨栏跑运动员的力量素质的提高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跳远与跨栏运动共性及内在联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探索了跳远与跨栏两个不同项目的共性及相似方面 ,以便在基础训练上互相借鉴 ,互相促进 ,既拓宽了跳远及跨栏训练的路子 ,又丰富了训练手段及内容。  相似文献   

3.
少年跳远运动员在训练中,意外受伤事故时而发生,直接影响系统训练和运动成绩提高,迫使个别运动员过早离开运动场,结束短暂的运动生涯。通过调查访问以及自身多年实践,运用运动医学、运动力学、运动生物学、解剖学等学科知识对我国少年跳远运动员意外受伤事故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运动创伤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4.
董大肆 《中华武术》2008,(12):14-15
力量素质是跨栏跑运动项目的基本素质,它不仅对跨栏跑运动所需的速度、灵敏等运动素质的发展和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还对掌握跨栏跑技术、技能和专项成绩的发展与提高有着直接促进作用。但在许多基层体校、中学的课余训练中,未遵循少年的生长发育特点选择合理的训练方法和手段、科学安排运动负荷,导致少年力量训练成人化的情况较为严重。如何根据运动员的年龄、训练年限、个人特点以及不同的训练阶段,科学、合理地安排各种力量练习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相似文献   

5.
我参加北京体院业余体校田径班跨栏组的训练,已经两年了。两年来在党组织的关怀培养下,使我在思想、体质、素质和技术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并且对少年跨栏训练也有一些体会。下面谈谈对少年跨栏运动员训练中几个问题的认识。一、基本技术训练要抓住重点——攻栏我们知道在整个跨栏跑过程中,跨栏步技术起着重要作用,它是跨栏跑中的主要矛盾。因此,我们在训练中要从小打好基本技术的基础。应当重视栏的基本技术训练。  相似文献   

6.
少年跨栏运动员力量素质训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少年跨栏运动员力量素质训练●杨光跨栏是田径运动技术较复杂的项目之一,因此,要想提高其运动成绩,必须掌握跨栏运动基本技术和不断提高各项运动素质。跨栏运动员的素质要求是很全面的,包括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灵敏、每项素质都直接影响其运动成绩,因此,在训练...  相似文献   

7.
“跨栏”属于田径运动中较为复杂的、同时又是大家比较喜欢的一个运动项目。自己在多年体育教学实践中,逐步探索出少年跨栏运动员早期训练的“两抓”策略。  相似文献   

8.
对中、外女子400m栏的技术与节奏、步数、速度和跨栏跑技术及栏间跑的自然顺畅等有关数据、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归纳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少年运动员跨栏训练实践,集中探讨女子400m栏间节奏的相关因素,研究和分析在少年基础训练阶段如何打好跨栏跑节奏的基础训练。提出少年运动员跨栏技术训练和栏间跑的节奏训练的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跨栏的早期专门化训练,促进了跨栏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使运动员在少年期就能表现较高的运动成绩。少年跨栏运动员早出成绩,固然可喜,但如何不使运动成绩昙花一现呢?也就是说,如何使运动员既要在少年期表现高水  相似文献   

10.
王小友 《中华武术》2009,(10):18-20
跳远是非周期性运动项目,运动持续时间短、技术性强,以发展速度提高全程助跑与起跳相结合的能力为重点,集助跑速度、助跑节奏与起跳能力于一体。跳远不仅要求运动员的专项素质高,还要求运动员具有良好的技术和心理品质。跳远训练指导思想的确定、训练计划的设计和实施、运动员成绩的提高等都依赖于对跳远项目特征的正确认识。本文通过对男子跳远运动员王海参加2009年吉安市少年田径比赛的训练分析,说明跳远训练要因人而异;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与手段,确定科学的切合实际的训练指导思想,是提高跳远训练成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跨栏步与栏间跑的动作技术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起跨攻栏、腾空过栏、下栏着地动作、下栏着地点、栏间3步的时间与空间等几个主要动作环节作了技术分析。  相似文献   

12.
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中国运动员在第23-30届共8届奥运会以及2006年以来参加历届世锦赛以及亚运会的成绩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对中国田径竞技实力项目的分析,预测在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的竞技实力与成绩。分析表明:当前,中国田径运动项目中男、女中长距离竞走,女子投掷、马拉松跑等为优势项目;男子110m栏竞技实力下降,待新人崛起;女子标枪和男子跳高项目竞技实力逐步显现,为潜优势项目;中国运动员在所有的47个田径比赛项目中,还有男女100m、200m、400m、800m、3 000m障碍跑、4×400m接力跑;男子400m栏、1 500m、5 000m、10 000m、马拉松;女子100m栏,女子跳远,男子投掷类项目没有运动员进入过前8名。2015年北京世锦赛中国男子跳远、标枪、撑杆跳高、100m跑,女子100m栏,男子4×100m等项目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探讨田径项目状况可以促进人们对田径竞技运动整体发展状况的了解、清晰田径运动不同分项间存在的异同性,可以为田径运动的综合管理提供思路、为田径运动提供制胜策略及训练理念。  相似文献   

13.
罗伯斯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内,通过不断提高跨栏步技术.使他在过栏过程中打栏次数越来越少,从而减少了过栏时间;除此之外,随着他的栏间节奏和速度耐力的进步,再加上他天生的爆发力,这是罗伯斯成功打破世界纪录的主要原因.但是罗伯斯过栏平均时间水平与世界优秀运动员存在一定差距,其速度耐力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进一步改进、完善跨栏步技术,提高跑跨结合能力和速度耐力水平,应该成为罗伯斯今后训练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我国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的成绩进行了数据统计及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女子七项全能总成绩中影响最大的单项成绩是100m栏,其次是铅球和跳远,然后是200m,相对影响较小的是800m和跳高,而总分与各类项目的关联中,速度类项目与总分的关联度最高,其次是投掷类项目而对于耐力类和跳跃类项目尤其是跳跃类项目相比较而言关联度最低。基于灰色建模理论的灰色预测法,建立我国女子七项全能的灰色GM(1,1)预测模型,为我国女子七项全能运动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提供理论性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世界优秀女子十项全能运动员的成绩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雷 《体育学刊》2006,13(1):105-107
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对优秀女子十项全能运动员的成绩特征进行分析,探索女子十项全能运动项目的发展规律。结果显示:女子十项全能尚在起步阶段,运动员的强弱项目分布各自不同,水平差距较大,造成各项目成绩和得分差并较大。短跑、跨栏、跳高和跳远项目得分比例较大,而投掷、1500m跑和撑竿跳高等项目相对较弱,反映出项目间发展的不平衡。各类项得分的比例为短跨类〉跳类〉投类〉耐力类。第2天的得分率比第1天要高。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以及数理统计法,对我国男子田径队与广州亚运会获得金牌的其中五项个人项目(100米、110米栏、20公里竞走、三级跳远以及撑杆跳高)在第9—16届亚运会及第22—29届奥运会上的最好成绩进行统计与对比分析,以期获悉这些项目的发展趋势,同时对这些项目在伦敦奥运会上的冠军成绩进行预测,为我国田径运动训练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跳远和三级跳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发生率,本文通过对我国165名优秀跳远和三级跳运动员进行了调查及病因分析,对几个相关的引起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原因及防伤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刘颖 《冰雪运动》2014,(4):16-23
阿克赛类型跳是花样滑冰6个主要单人跳跃各类之一,是6种主要跳跃中唯一的向前起跳动作,在比赛节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阿克赛类型跳是运动员技术进阶的标志,也是相同周数中动作分值最高的动作。目前我国运动员在阿克赛跳跃上存在较大的技术问题,通过对几种常见技术错误进行分析、讨论,并提出改进的意见,以期解决当前中国花样滑冰运动员在阿克赛类型跳中引进阶段存在的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田径运动会运动损伤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寻大学生田径运动会运动损伤的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对运动会伤病的预防。对三峡大学2001年、2002年、2003年三届田径运动会中运动损伤的发病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表明女运动员损伤发生率明显高于男运动员;大学生田径运动会损伤的原因依次是运动训练水平不够、场地设备及气象条件的影响、准备活动不充分;损伤发生的部位依次是大腿和膝部、小腿和踝部;发生损伤的项目依次是跨栏、中距离跑、三级跳远、标枪。  相似文献   

20.
运用格拉布斯、因子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对刘翔、史冬鹏等31名我国优秀男子110 m栏运动员运动素质指标进行分析,确定我国优秀男子110 m栏运动员运动素质指标体系由速度、专项速度、速度耐力、速度力量、力量5个层面和12栏跨栏跑>60 m起动计时>110 m起跑计时>起跑至第1栏时间>起跑至第5栏时间>100 m跨步跳>深蹲7个要素构成。并建立起我国优秀男子110 m栏运动员专项运动成绩的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